《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318|回复: 7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1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梦兄,非常感谢你对我文字的关注——在一片冷清清的灯光下写着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心情或放开或收拢,窗外的天空由目光飞翔.而此时,因为你的这份真诚的问候,让我感受到文字之内,有泪的感动,有血的涌动,更有一片真情的暖意,再次言谢.
不好意思,当时打字打错了,在《盛开的月光》一文中,肩抗乃错字,应为肩扛。你具体提出的文中有两句不是很好理解。这说明我的文字处理功夫尚要好好的修练。没有成正果之前,还是请容允我的诓语吧。
中国文字是像形文字,产生并发展了几千年,基本字固定而没有很大的变化,远不如拼音文字那么变化多,派生快。像形文字更易组合,而不是字的不断推陈出新。其优点在于,组合能力极强,内部极为稳定。你说是不是。
通过几千年的运用,我们从诗的角度,应不断的对中国字进行新的组合尝试,不断的感受中国字这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断的感受中国字在方方正正之间的创造力。否则我们如何对得起老祖宗给我们的宝物啦。基于此,我可能想在自己的作品中,用拙笨的笔作着多方的试验,试验中国字的硬度深度和广度以显其美丽,试验中国字是在词的生成方面还有多大的可能而卓现动感。
就这篇文字而言,我对中国的典故化得不深,可能吧。第一句说的是“穿越烟雨阴郁的诗句”取典于《诗经.蒹葭》,其第一句就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下文中也作了提示,如用了“在水一方”,就是不想明说,但半抱琵琶的作了一下表现。看来并不出色,呵呵,你说是不是?
第二句:“由纤细的苇草肩扛”,实际上这两行是将那首千古名句继续化之。本人将蒹葭认为就是芦苇,在创作中,感到如此深情的诗句,涉历多少年的风雨,实际上是由在水一方边上的芦苇扛着直到今天,才能在人的嘴边吟诵。所以我当时,对纤细的苇草非常感谢。于是心中的诗句由苇草勾画出来,即便在水一方的伊人,不知身在何处。
于是,在弥漫着污渍的城市中的一个楼房里,我,一个在夜间失眠的,在梦中失忆的陌生客,在灯光下只能用笔,只能用笔对那所有的美丽进行一次无声的呼唤..........................................
诗已经写完,每当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次深深的回顾,对自己来说总是一份痛苦,这份美丽我更多希望存在诗里,而不是我的心里——这多么希望,而对我却是多么的艰难。
不说了罢,这些乱蓬蓬的文字,就这样罢。
《盛开的月光》
顿生敬意,为了最初的舞姿
为蝴蝶透明的翅膀上盛开的月光
美丽必须离地三尺吗
在杜鹃花凋谢之前
随风而起,穿越烟雨阴郁的诗句
由纤细的苇草肩扛,涉向在水一方

此刻,彼岸若被曾经过的沧海淹没
所应结束的故事
成为必须发生的事故
当月光无法抵达梦中
就任笔搅动波浪
而这些又怎让你听到
——那几滴
模糊的泛黄的呼唤
发表于 2006-3-11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看了。兄弟诗情澎湃啊。学习你的这种精神。
问好
发表于 2006-3-1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形式很好,学习中
 楼主| 发表于 2006-3-11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下面引用由老树2006/03/11 08:47am 发表的内容:
形式很好,学习中
呵呵
发表于 2006-3-12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发表于 2006-3-12 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引经据典。。。。。有见识
发表于 2006-3-12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好才思
发表于 2006-3-12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坐不相识,只缘对面一首诗

学习,受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24 14: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