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杭 于 2016-4-13 22:56 编辑
菊花石(《借石还魂》之八) 诗/围围
天下无菊。一个菊字被我
从会意字
看成象形字:
头顶草蓬,
佝偻的身子护住一粒大米。
菊无天下。一朵菊花孤独
成五朵。
可以肯定地说:
这是五颗星,
从红旗溜进大理石那五颗星。
【阿杭夜读】石,既有实用价值,也具观赏价值。无论是秀石美石,怪石丑石,自古而今,赏石玩石,画石写石,代代相继,石文化因此源远流长。菊,古典文化题材中的四君子之一。菊花因其傲霜独立、品性高洁,向来被誉为“花中君子”、“花中隐士”。围围的《菊花石》,自然没有打破“菊”的这一传统文化意义(有的传统文化意义具有守常不变的特性)。 首句“天下无菊”,独立成句,以句号标示,强调诗人对此观点的自信。接着以类似拆字法,把“菊”从会意字解成象形字:“头顶草蓬/佝偻的身子护住一粒大米。”这“菊”在围围看来,就是一位种粮惜粮的老农形象,“菊”为花之本义在此消失,故而“天下无菊”。 第二节又以肯定的口吻断言:“菊无天下。”有天下,它也就不会“孤独”了。“一朵菊花孤独/成五朵”,以处不易理解,是为下文铺垫?还是这一株菊有五朵花?这“五朵花”是“五颗星”,“从红旗溜进大理石那五颗星”。红旗上的五颗星,其象征意义无需解释,它们“溜进”大理石,为什么?因为“孤独”!因为“菊无天下”!至此,这“菊”又似乎又回到它的传统文化意义上来,它隐身进入了石头之中。 “天下无菊”,“菊无天下”,两节均在否定中肯定“菊”为君子,“菊”隐入“石”,身与石化,菊石为一,此即诗题之“借石还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