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于皑皑白雪,我们还藏有多少剧烈而高昂的说辞?只要你的感觉是真的,是贯穿你自视的心灵厚土,那么你就是对的,你就可以无私地写下、描出。那就是诗。穷人版主的《雪国》几近把我带进了那个感觉。虽说他的文墨稍显不够大度,或者说不够磅礴。这无碍。我要的就是一种代入感,我要品尝的就是置于其中的一股气息。这些诗里是都有的,并足以慰藉“我”的“以雪光取暖”的心灵小屋;“以爱为疆界”的真情。而《雪国》的着墨重点就在于包容,在于雪的宽怀。覆雪之下,是悲怆的过去。“当风声从远(处)引(来)”,雪光之外,交出了未来。我相信这并不是我主观会意出来的诗歌内涵,而的确应是诗歌的意蕴所在。
当然,我们读一首诗,不应该不注意它的表达。这是个技法问题,基于每个人的语法和修辞习惯,穷人版主自有自己的个性手段。他长于在诗中松软地交接过渡,不惜用一些重叠的转折和修饰来完成诗意的要求,这看上去不免有冗余、累赘之虞。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抒写方式,我们必须尊重和敬畏作者的表达惯性,这是我一直培养的读诗脾气或者说“修养”,这也恰恰是雪的脾气和修养吧。
对于诗歌理论很浅薄的我,,进来学习研读金奖得主穷人的诗和权威评论版主帕萨的评是一种提高自己诗歌欣赏和写作水平的快捷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