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么我就谈谈我读《余香》时的一点感受。我一直觉得凡是好的诗歌,都不是诗人刻意的编排。都是诗人有所感有所悟,于是把瞬间的感悟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所以我一直觉得读诗就跟着诗人的思路去体会就可以了。完全不必去揣测诗人在哪里埋下了伏笔。因为诗人只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完全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
“秋乏持续很久了,问药的诗行写过很多/在相思和相忘之间,仍然纠结不清。”读到这样的诗句,我是一点“病”与“药”的感觉都没有。我的直觉是,与其说是诗人感到迷茫或表现谦逊。还不如说是体现出了诗人的自信。纠结不清不是诗人自己纠结不清,而是世事混沌。
“某年某月某日某街某店,一阵熟悉的香味/把全身的慵懒,席卷而去。”接下来这段印证我的直觉。诗人有病吗?没病。用药了吗?没用药。如果有某种触动,而且可能只是一种说不上什么时候碰到的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事物,比如这三幅图,就打动了诗人。秋乏全无。
“那时的你,正走在访梅的路上/你不要拿铁,我却只想尾随你而去。”我认为这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也是《余香》最有余韵的地方。既回答了诗人自信的出处,即不喜“拿铁”的奶味而甘愿咖啡的先苦涩后余香,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也表露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即“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诗读罢确实是余香袅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