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77|回复: 12

三国志·李典(外一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志·李典

对着《诗经》正一正
用春天不断生长的嫩芽
精壮孔孟
博学也可以舞
舞动整个三角形的世界
舞动尘埃与血泪
关;张;赵。不过是压制一坛
女儿红的醉步

圣旨背面的锦绣
是一只轻燕
源自千块稻田的新泥
利喙露出
高干;管承,三两瘪三。不在话下
吴性十万,抵不住一句
“吾可以私撼而忘公义乎”


#你的微笑

有温和的中药特性
一夜一夜熬的红豆
使人敏感
偏向中性
缺失弹性;干躁

有夜色的惑
阳光里的残妆
有效且持续在夜色中进行
蛾子在灯下晃悠
寻找能补充粉刺的PH值

灯亮变暗;天色转醒
油性的皮肤,划块区分
浴室里。一一清扫
镇定的掀了掀眉头

[ 本帖最后由 落幕 于 2013-11-25 22: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通过历史折射现实。

第二个主题《你的微笑》历经生活的过滤,现实环境的洗礼,这微笑已发生了质的演变。个中滋味相信我们每个人皆有不同的体会。主题开掘引发共性的思考。先亮起来欣赏。纯属我个人读后感。问好落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首的最后那句,撼应该为“憾“。
另:李典,魏书中对其评价颇高,是魏军武将中少有的谦逊儒雅之人,可惜36岁就死了。
回到文本,两段式的叙述,第一段落以第一人称视角加入读者臆想的成份,勾勒出”作者眼中李典内心的所思所想“。第两段落中更多是将历史典故融入诗文。而最后那句李典的”名言“,算是点题。
通读后,个人感觉对于李典这个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上有所欠缺,对其人性中”独特“的部分,阐述不足,人物特征不够鲜活。

第二首读罢,感觉有些恍惚,如看到一个”都市夜生活过度的女子的剪影“。但总体在言说上略显含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3-11-26 08:43 发表
第一个通过历史折射现实。

第二个主题《你的微笑》历经生活的过滤,现实环境的洗礼,这微笑已发生了质的演变。个中滋味相信我们每个人皆有不同的体会。主题开掘引发共性的思考。先亮起来欣赏。纯属我个人读后感。 ...

谢谢迷雾姐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3-11-26 15:19 发表
第一首的最后那句,撼应该为“憾“。
另:李典,魏书中对其评价颇高,是魏军武将中少有的谦逊儒雅之人,可惜36岁就死了。
回到文本,两段式的叙述,第一段落以第一人称视角加入读者臆想的成份,勾勒出”作者眼中李 ...

坟头老师难得来一次,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7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幕 于 2013-11-26 20:00 发表

谢谢迷雾姐的点评

谢谢落幕的宽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3-11-27 06:47 发表

谢谢落幕的宽容。

迷雾姐客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3-11-26 15:19 发表
第一首的最后那句,撼应该为“憾“。
另:李典,魏书中对其评价颇高,是魏军武将中少有的谦逊儒雅之人,可惜36岁就死了。
回到文本,两段式的叙述,第一段落以第一人称视角加入读者臆想的成份,勾勒出”作者眼中李 ...



回坟头:
首先要说一下这是首“借古喻今”的小诗,当然初衷是这样的,写没写好两说。现在自析下。

李典是三国时的魏国将领,因为其官不是很大,所以相信很多人对其不熟。我先前也是不知道三国时有这么位将领,后经人告知才有所了解的。所以在写这首诗时考虑有人可能跟我一样不知道李典这个人。所以就把李典在当时所处的位置及参与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战事及在军队上的威望,还有其自身能文能武非常好学且尊崇儒学等因素考虑了进去。因为是写人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所以只能是抓住一些影子看能不能复原李典。

于是就有他与关公,张飞。赵云等人的拼杀……也有吴军十万来袭等历史典故穿插诗中。

这里是诗歌表面看到的东西。既然是借古古是借了,喻今呢。从李典喊出的那句“吾……”开始溯源,今天的社会有多少人是自私自利的,又有多少人是损人得已的,又有多少人是损人不利已的呢?在私仇面前又有多少人选择共御外敌(当然这个的外敌也是可大可小的,如大陆与台湾,如企业之间的竞争、又或者只是小老百姓的斤斤计较)。可是古人在一千多年前就能明白的事,到今天我们还不明白,学不会呢?

如果再换个角度看,把吴蜀两国看作是困难或危机等等,那关公,张飞。赵云等等就是大困难下包含的几个小困难;就是大危险下包含的几个小危险,这个小决定着大。但是一个人再英雄也要一个好汉三个帮。其实历史也是如此的,要是没有这些个将领。历史上不可能出现三国顶立,也不可能争战那么久。

至于那最后一行的撼字,因为整句都是引用,所以这个撼是通假字即通现在的憾

第二首是尝试写作,理论来自此处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F%D3%D0%D1%F4%B9%E2

[ 本帖最后由 落幕 于 2013-11-27 20: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3-11-26 15:19 发表
第一首的最后那句,撼应该为“憾“。
另:李典,魏书中对其评价颇高,是魏军武将中少有的谦逊儒雅之人,可惜36岁就死了。
回到文本,两段式的叙述,第一段落以第一人称视角加入读者臆想的成份,勾勒出”作者眼中李 ...


佩服坟头的语感和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第二首承转还可以圆润些,问好落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山流水∮ 于 2013-11-27 20:57 发表
感觉第二首承转还可以圆润些,问好落幕。

第二首主要是语言的陌生化打破了常用语态,所以读着可能会不圆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9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陌生化,与语感并不冲突。要有舒服度。问好落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7 16: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