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苏州13.02\c拙政园12
再来拙政园,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大年初五的拙政园,游人如织,在那倒映着楼台亭榭的池塘边,我依然能够清晰的认出那棵参天的古树,它倾斜的树干上布满鼓起的树钉和伤疤,经年的风霜在它身上附着一层厚厚的青苔,它斜倚在一个亭子的傍边,本身就是无言的风景,和二十年前一样吸引我的目光,只是,那时两个成人可以合围,现在两个人是抱不过来了。那个五月春光明媚的午后,我们三个死党假装中午吃饭不卫生,闹肚子,才一起骗过系主任和辅导员的监控,逃出实习的东吴丝织厂,兴奋的像小兔子一样蹦进了拙政园。这里的景致没让我们失望,就在这颗古树下,我们三人以池塘、楼榭为背景合影留念。
都说看景不如听景,事实上拙政园还真是名副其实。无论是东部空疏明快的田园风光、还是西部水波回还的亭台风情,拟或是中部山水成趣的江南水乡,处处散发着平淡雅致、疏朗自然的秀美精细。山石的空灵、流水的绵长、青竹的幽深以及亭阁倒影的逶迤,让人美不胜收,作为中国四大名园当之无愧。从前到后信步走来,即便时有游人的喧嚣和导游喇叭的聒噪,依然未能败了心中的兴致,只是走着走着总还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时,阴霾的天空飘下了细雨,稀稀疏疏、似有若无,洒在这一片茂树广池之间,味道渐渐就足了,蒙蒙细雨忆当年,小雨来的正是时候!
事实上,我认为看景听景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真正的境界是思景,就是在景色中寻找自我,寻找内心深处的共鸣、寻找自我世界与历史空间的交集,沿着时间和空间的轴线交错绵延。就像这小雨,蒋捷从少年的红烛罗帐一直听到僧庐之下,此时此刻凭栏似在客舟,就可以想象着江阔云低;还有这亭边的古树,桓温曾执条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世间变幻莫测、世事无常啊。白发重来一梦中,当年我们实习的那个红红火火、誉满整个行业的人民路上的东吴丝织厂八年前就衰败潦倒,不复存在了。
雨落拙政,嶙峋的山石和茂密的树木之间一片苍茫凄迷,远处的楼台在水中破碎,这么淡淡地望去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家国情怀和壮志未酬啊。拙政园,拙者以园为政?拙于政务者之园?或许兼而有之吧。那么,从立意和心境上讲,和退思园就有某种意义上的异曲同工之妙。经纶世务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境况之下才能望峰息心,才能退思补过,放下功利,回归这个拙政园呢?只能是挫败、失意或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了。当年那个横空出世的少年,那个一日看遍长安花的少年,那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少年,即便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少年都没有功夫,甚至没有闪过退思的念头。而如果他一直恪守着自己的人格和底线,同时,又没有足够幸运的话,多年后,他会突然发现强大的世俗站在他的对面,而他的身边空空荡荡、形只影单。原来改变不了什么,多年固守的刚正峻洁不仅不能压倒丑恶黑暗,还往往被其吞没,那少年昂扬的正气伤痕累累,只能屡战屡败。这个时候火候就差不多了,悲愤出诗人,孤独出哲人,挫败就出拙政园了。
拙政园是有文化内涵的,这里路的曲直因男女行走而不同,一窗一景也各有特色,就连几个石阶都因踩踏的步幅大小而具不同说法。最能反映园主身世沉浮的当属后面的那个扇亭,也叫与谁同坐轩,是一个扇面的形状。但是,沿回廊右行几步,就会发现远处的石山上的亭子补在了扇面的中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扇子;再向左走几步,后面一个小亭子的顶部竟与这扇亭合成了官帽形状。这就是移步换景啊,成功失败没有标准,是是非非就这么和在里面了、化在里面了,甚至那曾经的坚持都似乎没有了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