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13|回复: 6

[随笔] 走近文化废墟——泉上土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庚寅年端午之后,宁化再次遭遇了罕见的洪涝。洪水过后,除了留下了许多地质灾害的痕迹之外,还有一处最让我揪心的沉痛。那已经承受了四百多年风雨的泉上土堡内最后一座保存相对的明清古民居。在这次洪灾后,后墙终于彻底坍塌了。墙泥堵塞了通向上土堡的水泥通道,过往行人只能绕道远行。这座早已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文化旧居,在不久后,必将在土堡内彻底消失。除了前面的一尺多厚的青砖尚可耐得住风雨的侵蚀,但现在边墙已经岌岌可危,时刻威胁着周围的老百姓的安全,一旦倒塌,只靠前面那扇墙又如何能撑起这座濒临倒塌的建筑呢?
作为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也许无法掂量这座建筑成为废墟之后的损失,但他们谁都清楚,如果不拆除,周围的居民将来谁都有可能成为废墟下的无辜的亡魂。我很恐惧的预测这座建筑的命运:要么修复,要么人为拆除,要么就在世人的无知和冷漠中度过它的风烛残年——只是,伴随着它的消逝,不知会否带来一丝可怕的血腥。这座李氏的祖屋,因为解放初已经重新分配,现在已经分属好几姓人家。有的房间堆放着些稻草,有的院子圈养着些禽畜,还有的成了蜘蛛的乐园,老鼠的天堂。就是阳光灿烂的白昼,老鼠们也公然大摇大摆的出来,完全忘记了它的祖先曾经经历的狼狈不堪的那段日子。那时,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遇见高贵的人类,他们是避之唯恐不及。现在好了,人类自己疏离了这个地方,给鼠类们创造了一处和谐安居的好环境。
就这座即将沦为废墟的建筑,里面也收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据说当年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团长程思海,就住在现在这座建筑里。甚至有人说,程从家里携带了十八斤的黄金,后来不知所踪。
今年已经八十多高龄的一位杨姓老人从十几岁嫁到李家,在这里住了半个多世纪。她见证了老屋的心酸和人事的沉浮。她说,这座房子里的楼上曾经存放着大量的书籍,文革时被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下来烧掉了。李氏家族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书香传后世,一定寄托了他们对后人的希望,可惜那场文化浩劫,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损失。我不知道,破四旧时,那些个“弄潮儿”们,将古人的书籍付之一炬时,是否会遗憾,人们终究有一天会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不知道那儿是否有李世熊这样的文化名人的手稿和书信还有收藏的字画。倘有,那对于有兴趣研究李世熊的学者和文人,的确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汉民族是一个崇古的民族,我们仰慕古代的四大发明,仰慕秦砖汉瓦,仰慕陶钵文字和甲骨文,仰慕一个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时代圣贤。而今,却因为我们的无知,让我们身边的这位文化名人——李世熊无言地走过我们的历史,那些支离破碎的材料,又怎么能复原一个完整的人物呢?最苍凉的历史是被人遗忘的历史,最苍凉的地方是被人忽视的本该阳光灿烂的却成了阴晦不堪的历史角落。我们一方面满怀虔诚的去拯救着已成昨日黄花的东西,从故纸堆里和古人枯骨中去探寻我们文化的根源,一方面却又毫不心疼的糟蹋着身边的宝贵财富。我不想去凭吊废墟,我只想着真真切切的看着我们脚下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我希望这里曾经风光的历史能得到世人应有的尊重。可是你看看这院落,除了荒芜的杂草就是茂盛的瓜蔓,你看看,那天井不是泛青的苔痕就是葱葱的药草;那窗棂不是蛛网盘结就是创痕累累。阳光,让枯朽的味道蒸发得更加弥漫,蓝天下,我没有看见有鹤戾突然飞过,但我的心情却异乎寻常的凄凉。真的,我枯涩的笔无法描摹出我看到的那些景象,我只能借助我的相机,去拍下我的伤感。
有人说,就算是春风十里扬州路,也曾经变成荠麦青青的荒草地。历史总在改造和调控人的心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世道轮回,无须去惋惜风雨凋零,落木森森,也无须去叹息黄昏残红,落霞孤雁。

泉上土堡,我想去揭开你曾经的真面目,可我怕灼伤我自己脆弱的灵魂。因为我的浅薄,可能亵渎了圣者的智慧。是的,我不懂得有多少文化朝圣者,他们在在不同的文化之路上探寻着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挖掘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然后用艺术的形式展示给后人。李世熊先生的后人,现在活跃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数也数不清。我同学辈中,有的东渡日本的李振文先生,有活跃在市教育界的精英李似麒先生。号称为泉上第一笔的李振亮先生,他精研翰墨,行楷隶可谓“三绝”。不管是书画界还是艺术界,诞生在元仲故里的李氏后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来彰显先祖的独特魅力。还有年届古稀,依然在大学履职的堪称多面手的李振山先生。李氏严谨的家风,也熏陶着世世代代的后人,一直从事油漆工作的李安平先生,是一位很受乡邻尊敬的热心人,他人缘非常好,很健谈,由于长期走家串户做油漆活,他认识的人很多,有人戏称他是泉上的编外户籍警。你要是到泉上来找人,甭去派出所,找到他比去派出所更直接。哪个村,哪条路,哪个巷,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如何,他可以如数家珍般的告诉你,他虽然只上过小学,但其处事能力当确有乃祖风范。据说,有很多次,有外地来这投亲的人,来这后因为找不到亲戚的地址甚至说不上亲戚的姓名而发愁,就是到了派出所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派出所的也未必知道一个平常百姓的小名啊。可遇上了李先生,一说小名,再略略了解了来由,他二话不说,用自己的摩托直接把素未平生的人送到了目的地。他们千恩万谢要付给他报酬时,李安平先生却婉言谢绝了,他说,出门人,总会遇上一些难处,自己能帮上忙也是一种缘分,何必去计较那钱。只为钱去做好事,那不是太俗气了吗。现在如有人来泉上迷失了去处,别人会很热心地把人带到他家,说“安佬,还是你认识的人多,看看他问的那人到底是住在哪的。”

走近泉上文化废墟,还能结识这些质朴而热心地人,也是一件幸事。其实,他们的热心,传承的就是李世熊的那种品格。李世熊住泉上40多年,足跡不入州府。但是,地方安宁和建设他却非常关心,诸如设险御暴、兴利除害等事,无不审时度势,尽力而为。他对乡人宗亲十分友善,独自修建祖祠、祖墓,编修九世以来宗谱。正直,热情,安守本分,关心邻里,热心公益,的确,和李世熊血脉相承的后人们,他们非常珍惜先祖的圣洁的名号。我曾经想去探寻泉上人的土堡情结,为什么土堡会成为李氏后人们心中的“麦加”古城,原来土堡的设计者正是他们的先祖李世熊先生,四百多年前,为了保一方安宁,防止匪患,李世熊亲自监工和设计了麻布岗大土堡,但是,我知道,真正能防御匪患的不是那数米高的土围,而是数百年不变的人格之墙。有段文字记录了反映李公人格魅力的事件。辛卯、壬辰间,南明建昌黄希任部路经宁化泉上时,有一名士兵摘了李世熊园里的两个橘子。黄希任知道后立即对违纪的兵士给予鞭打惩处,并且亲自守在园旁,等部队过尽才离开。次年,广东农民军来到泉上时,放火烧了一些土豪劣绅的房子,眼看大火快烧到李世熊的住宅时,首领刘大魁赶紧派兵扑救,说:奈何毁李公居?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其它的乡村都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只有李世熊的乡村独自完好。可见,能征服人类内心那种最可怕的邪恶的不是有形的城堡,而是就连奸邪也不得不叹服和震慑的气节。

我们宁化在大力弘扬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同时,不是可以抓住纪念本县文化圣者的契机,将我们的客家文化做实吗。我们可以大力收集客家文化中具体可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宁化的城标中,不能孤零零的只矗立着画怪黄廮瓢一尊塑像,而应该是包括他在内的人物群谱。李世熊,伊秉绶,张腾蛟等文化名流,应该都要占一席之地。
发表于 2013-1-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么修复,要么人为拆除,要么就在世人的无知和冷漠中度过它的风烛残年


谁将决定它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苍凉的历史是被人遗忘的历史,最苍凉的地方是被人忽视的本该阳光灿烂的却成了阴晦不堪的历史角落。我们一方面满怀虔诚的去拯救着已成昨日黄花的东西,从故纸堆里和古人枯骨中去探寻我们文化的根源,一方面却又毫不心疼的糟蹋着身边的宝贵财富。我不想去凭吊废墟,我只想着真真切切的看着我们脚下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我希望这里曾经风光的历史能得到世人应有的尊重。可是你看看这院落,除了荒芜的杂草就是茂盛的瓜蔓,你看看,那天井不是泛青的苔痕就是葱葱的药草;那窗棂不是蛛网盘结就是创痕累累。阳光,让枯朽的味道蒸发得更加弥漫,蓝天下,我没有看见有鹤戾突然飞过,但我的心情却异乎寻常的凄凉。真的,我枯涩的笔无法描摹出我看到的那些景象,我只能借助我的相机,去拍下我的伤感。



拜读追溯史迹文物的精华篇章
下次把照片也传上来共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芝麻 于 2013-1-17 15:35 发表
深挖客家历史遗产的精髓。健全宁化文化

感谢兄弟又帮我亮起来。自觉得挖得不够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3-1-17 17:44 发表
?最苍凉的历史是被人遗忘的历史,最苍凉的地方是被人忽视的本该阳光灿烂的却成了阴晦不堪的历史角落。我们一方面满怀虔诚的去拯救着已成昨日黄花的东西,从故纸堆里和古人枯骨中去探寻我们文化的根源,一方面却又毫 ...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传照片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2 22: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