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32|回复: 6

[随笔] 网上一段辩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0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为我,A与B为其他。

A:我最近看马哲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啊,反正就很不认同啊。

B:在我看来楼主更多是显示出一种未明是非就开始下结论的性格。就思想的霸权来讲,冷战时期大家都差不多。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的分裂,思想的霸权全球都在削弱化。而马哲作为我国最高意识形态的定义,给予最高宣传,这是毫无疑问并无可厚非的。国家并没有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武断拒绝其他思想,怎么就能说是霸权了?随便一个书店,无论你想看经院哲学,还是英美哲学,亦或者德国古典哲学,还是现代西方哲学种种,都一目了然应有竟有,当然有些书太过偏颇实在难找,也可以上网购买,所谓思想霸权,我看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一种自我迫害,假想世界都在迫害你而已。

我已经说了这个问题了,马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作为第一宣传地位,是无可厚非也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并没有强制要求不许听信其他思想,可以叫霸权么?如果这也叫霸权,那这种霸权是十分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

C:你说马哲作为意识形态非常必要。这一点你没有作任何论据上的说明。第二,没有不许看听其他就不是霸权?那我是不是可以说,他没有说你可以不学他,所以他是霸权?允许你其他餐别的,但中饭在你不想吃面包的情况下一定要吃,这算霸权不?其他时间你可以走其他路,但一个时间段就得按他的走,这算霸权不?一个公司要求员工必须读《老子》,不读就开除,但他没说其他书不能读,这算霸权不?一个公司要求员工每天上班必须拥抱经理,有员工不愿意,但你不愿意就开除,这算霸权不?试问一下,你不读马哲,是不是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有?可以读其他书,等于不是霸权?你这是回避问题,因为问题的关键是,必须读它,算不算霸道?

其实你的思想的核心不是管它霸不霸道,只管它的霸道对不对。所以我们没有共同语言。真理永远是一条路途,把路途的一个点作为真理,只会阻碍路途的继续前进,

A:我不敢评价共产主义这个思想如何,因为我的确除了上政治课之外就没接触过,我是只对共产主义这个社会阶段是否存在表示怀疑。我看过一些生物和经济方面的书,对我的影响是,我相信每个人做的每件事(或者在绝大部分时候),都遵循“趋利避害”这个原则,而共产阶段违背这个原则——每个人的吃穿用都是一样,并且大家还都热爱工作?
C:世上不只是只有“趋利避害”,否则孩子他妈养不起孩子早就把孩子都扔了,那样的话,恐怕弃婴要比现在多一半。记得有人反驳过功利主义,说你难道送老公一朵花然后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为了增进全人类的幸福总数么?
A:弃婴那个,不矛盾啊,利害不仅指物质,当然也包括精神,那位母亲想必也是做了一番比较,觉得养着孩子的痛苦比不上丢弃孩子所受的精神煎熬,所以才没丢。大饥荒卖儿卖女人吃人的事还少么,生存困难的时候老虎也会吃自己的小孩的。我送老公一朵花,因为这样让我开心啊,一朵花的价钱比不上送花给我带来的喜悦,所以就送了呗。

C:其实你混淆了物质快乐和精神快乐。精神的快乐有时候看起来是违反物质快乐原则的。比如宁死不投降。其实这时候已经谈不上精神是否快乐了,只能说为了实现观念,行为必须完成。如果你非要说助人为乐只是为了自己快乐,那我觉得你得先把目标和附带的快乐分清楚。你要分清楚助人为乐的目标是快乐本身吗?快乐是助人为乐的附带情绪还是本身目的。你要知道,我们做什么多事情并不是出于功利和快乐原则。或许让行为符合观念也是一种快乐。但这种精神快乐与其说它本身是为了快乐,不如说快乐是附带的,观念要求自我实现本身才是目的。比如你送老公花,你可能是为了增进二人的情感或让他开心。但你非要说只是为了满足你个人的快乐,那我只能说一开始就出于这种动机的人还真少。或许你算一个。

总结下,你所说的送花的快乐,我归类于精神快乐,其次我将其分为两个结构,一个是目的一个是附带。目的是为了对方快乐,附带是自我的快乐。附带自我快乐的来源或许是自己行为与观念的符合(助人为乐)或许是对目的实现的满意(对方收到花后开心)。

A:。。。算了。。明明很简单的事情你居然能总结出这么一大堆。。。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2-8-30 18:56 编辑 ]
发表于 2012-8-30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现在处于信仰危机阶段,怀疑是正常的,可是我们仍然需要信仰。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一段话,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时间:2012年7月1日
地点:北京大学
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精彩摘要:
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演讲全文: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很简单的事情你居然能总结出这么一大堆。。。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复杂的事情,学会看的简单
简单的事情,需要看的复杂

人生就是这样!!!!!问候静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A:我不敢评价共产主义这个思想如何,因为我的确除了上政治课之外就没接触过,我是只对共产主义这个社会阶段是否存在表示怀疑。我看过一些生物和经济方面的书,对我的影响是,我相信每个人做的每件事(或者在绝大部分时候),都遵循“趋利避害”这个原则,而共产阶段违背这个原则——每个人的吃穿用都是一样,并且大家还都热爱工作?


赫鲁哓夫的共产主义等于土豆加牛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0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铁嘴,从中文到党的喉舌,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5 09: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