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72|回复: 0

文化的双桨需要拳头的力量——谈《溪源》文学社的兄弟及《石阡县民族中学90后诗歌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7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的双桨需要拳头的力量——谈《溪源》文学社的兄弟及《石阡县民族中学90后诗歌选》

《文化的双桨需要拳头的力量》



——谈《溪源》文学社的兄弟及《石阡县民族中学90后诗歌选》



文/弦河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文化主宰着这片土地会出现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一个文化人可以影响一个时代,影响一个圈子内的人。一种文化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种族。

我不否认这是我曾经骄傲的一种认知。或者说是一种自傲的认知。在没有出来打工之前,我一直认为石阡这个地方缺少一种文化,每当自己受到挫折或者失望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让自己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吧。也许这是一种骄傲。但我不得不相信,这些年,这样的骄傲让我充满了勇气。

我想,能与他们相遇是我的幸福。所以在谈论他们诗歌之前,有必要谈谈我的感受。在石阡这片炙热的土地,我叛逆的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落后的,固执的,狭隘的。

所以最先与林子(陈学林)、废弦(吴勇)接触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写作?。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心里是不安的,我不希望他们带着名利性的目的。同时也害怕他们打退堂鼓。要知道在石阡,就我个人而言,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是多么不容易。我想,这个问题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能回答的,当今中国这个所谓的文化圈子,大家都有目共睹,但大家都默认了。我为什么要问他们这个问题?因为我当初不是因为爱好写作而写作!这点我曾经跟他们说过。我生活在石阡县坪地场一个落后的山沟——翁子沟。在翁子沟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失去歌唱的喉咙,因为上帝并没有给我一双乐观的眼睛。经过痛苦的思考和认识,我觉得这片土地不是缺少开发,不是缺少金钱,而是缺少一种文化。一种可以令我们的心灵得到安静的精神文化。当然,在这样一个物质社会,这种精神文化是一种奢侈品!然而,所有一切都是为了生活,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所有的价值都是因为我们活着,因为胸膛有一颗跳动的心,一颗纯洁朴实的心。

曾经我就是这样天真的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只要写,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写,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不要让文字成为我们的呻吟品。所以我的写作观点是:用心灵写作,把思想和情感融进文字。

据我所知,《溪源》文学社是石阡最早的一个文学团队。我记得当初他们电话与我聊天说准备成立一个文学社的时候,没过几天便告诉我,他们已经在石阡民族中学成立了河畔文学社。我很骄傲,因为这些兄弟已经透露出属于他们的光芒。他们热爱着文学,热爱着诗歌,热爱着这片充满朝阳的青春,热爱着我们因为对文字的感情而结下的情缘,热爱龙河川河这条涌动的血脉。他们和我一样拥有着一颗探索的心脏在石阡这片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着大自然,生活和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激情。当时的我,感受到的是,在文学梦想这条路上,我不再孤独。而且他们的力量比我更加的凶猛。

曾经我在学校的时候羞于说出自己的理想,在面对班主任对我说,像我这个样子也想成为作家的时候,我哑口无言。而他们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抱负,他们在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社。这是一个根据地,可以说是石阡文学新气象发展的根源地,它的成立很有可能就成为一个石阡未来作家的摇篮,更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大作家。

它是石阡这块土地上,一种新生命的呐喊!在文学社成立的那一刻,它就已经向外界宣告:谁也不能阻止他们的光芒!

所以,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小一两岁。这样我就可以骄傲的说出,我拥有一个梦想,我可以骄傲的用勇气说出我有一个梦想。

如果小一两岁,我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呐喊!

梦想是成长的摇篮。在这群地方文化新生力量的背后,是石阡县民族中学给予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可以说是石阡民族中学给予了他们蓬勃发展的前景,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文化让一群文化新生力量的理想得到了肯定。所以文学社成立以后,不久便出现了锋芒毕露(除了林子和废弦之外)的梁沙和李超这样的苗头。作为我,一个本土的文学爱好者,在孤单和寂寞中独自奔跑的文学青年,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耕种自己的梦想,在遇到他们这群兄弟之后,可想而知,我是多么的兴奋。

所以我说与他们相遇是我的幸福。



我记得曾经有位诗人说过,很多诗人写诗最开始都是因为内心最初萌生的情感产生的灵感冲动和倾诉。在这样一个属于年少的世界里,所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找不到一点瑕疵。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语都是他们的青春,是他们青春世界里的小精灵。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这个属于他们世界里的精灵通话。在这些语言之中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和冲动。所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但在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思想上是各领风骚的。



林子的诗结构上比较完整,尺度把握也很好。语句收缩自如,恰到好处。读他的诗你可以整体的感受到他构造的诗意意境,甚至是他那颗跳动的心。他在学习中感受着身边的一切“灵动”。也许在我们看来,一些平常的事只是发生在生活中的平常,但是在他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平常。比如《停电的夜晚》中“停电的夜晚/声音是灯”,当我们置身停电的场景中,我想,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就只有黑夜里的声音了。但在这个时候“声音”成了为我们照明的灯,而这盏“心灯”是需要心灵的感触才能感受到的“你终于静下来/像一个怪物/正看着银白的世界发呆”。也许停息于“心灯”的一瞬间我们才是真正明亮的。他的诗不仅在生活上有着独特的感悟、感受,对存在的本质也有着独特的思考,而在这些思考中,于我个人而言,这是成长和思考的一种健康体现,因为的他的思考会让他感受到自我存在、自我思考的价值,以及周边事物存在的价值,且看:



磨出秋风

磨出秋风后的满地落叶

甚至磨出思念

磨出思念中的轻叹

但此时,人间寂静

我必须要磨出一本经书

供我夜夜诵读



——《从秋天里磨出根与本》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秋天象征收获,也蕴含着多愁。历史中不少文人把秋天诗化成了多愁的季节。但是他这首诗却把所有一切比拟作了“满地落叶”,在诗歌之中呈现的所有一切“落叶”都是浮尘,真正给予我们的应该是磨出的可以夜夜诵读的“经书”。同样,在他的很多创作之中体现着他对于生活类似的参悟,像《一声叹息,生出一个安静的词》《一只空空的瓶子》《翻墙记》《雪花等》等等。这些奠基在成长中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和感悟是作为一个诗人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且林子在这些深刻的认知上面是独特的,我相信读他作品的读者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读废弦的诗我感觉到身边事物的一切对于他就显得有些深刻,或许是他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环境给予了他深一层次的复杂思考。读他的诗我能感受到他情感中的隐痛。或许与他们认识较深,也或许我们有着同样的感触和认识。在同生同长的土地上,面对的是这片土地带给我们大同小异的事情。在面对这些事物之中,我们又有着相同的感受和认识。诗总是从生活开始的,离开了生活,诗似乎就会显得飘渺。离开了生活的诗只能称作语言。也许他在诗的技巧上还不成熟。但我们应该高兴,这是文化存在的幸事,感受到了痛,说明作者对生活有了真挚的体悟。

所以他的诗歌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看他的诗歌《瓦》,“瓦”本是为人遮风挡雨的,作者站在高处看“瓦”说明作者已经跳出了原有的位置和视野,他独有的诗觉敏感俯视到了这些存在的“瓦”,俯视着作为“瓦”承载的分量。在俯视的思考中表达出了,他在“瓦”和“我”,“瓦”和“瓦下的农民”,“瓦下的农民”和“我”的关系,或者情感纠集的思考。

这些情感在《燕子岩》体现得更加的明显和直白。《燕子岩》只是一个偏远乡村最平凡的一个地名,他只是一个地方的代名词,正因为他只是一个代名词,所以“秋天深了  燕子岩的燕子/不知去向  瑟瑟的风吹过”。一个不被外人所知的地方正在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经历着本质的改变,这种改变或许并不是一个地方面貌的改变,在“机器”、“炸药”和“轰鸣”中,一句“落下了我们没有的泪水/茫然张望——”把“物”和“人”比较得那么生动。

一个诗人真实的生活才是诗人真正的诗。他置身诗中把对“诗”的感受传达给外界的人,诗人与上帝是心有相犀的。我们认可一个诗人应该认可的是这个诗人的思想和价值作为。在当今这个社会包装一个物品,你就可以把一个品牌打出去。物品能包装,身份一样是可以包装,所以我更钟爱用灵魂写作的人。



村庄 黄昏里的一座坟墓

埋葬着一匹马

墓志铭上雕刻着

一匹马带来了 村庄

——《村庄之二》

在废弦的作品《村庄之二》中,我感受到他就是那匹马。





读梁沙的诗,你可以感受到一个少女的心扉,你可以感受到一个纯洁的世界和季节,这个世界充沛着一个少女多愁的天气。她的诗歌流露出作为女性的审美,她的诗歌有着一种青丝飘逸的味道。在这个充满懵懂青春的季节里,读她的诗,我会异常的平静。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季节,或是经历着,或者期盼着,这样一个我们会着迷的季节。



我的头发也许太短

挽不起,一个髻额



在菩提树下,是一颗

果实。过早的成熟

堕落在伊人的铜镜前

听,反射的冷清



也许忘了是,该如何挽髻

和风吹的味道

——《风的味道》

她和李超是继林子和吴勇后认识的,但从我去他们学校认识她后到去年他们去我家玩之间,她的作品其实是词语堆积,对诗歌还没有深入。而就在她们在我家玩那晚,她试着改变了以往的写作风格,我感觉她对的诗歌灵气突然间就迸发出来了,所以当她写出来之后我就通过手机QQ发给了我几个诗Q群里,当时就得到了几个要好诗友的肯定。往后,直至今日,她证实了自己的潜力。读她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她的存在,感受到她心跳的瞬间。那每一次心跳的诗句就像一朵花卉绽开的声音。在我阅读到她的作品中,都是短诗作品。而这些短诗作品在我看来就像一朵晶莹透彻的雪花那么美丽,这些花卉在她语言中,独特的装饰着她内心那个独特的世界,那颗充满憧憬的梦想之树。无论她的这颗树是不是诗歌之树,但她通过诗歌带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读者,一个过客,能拒绝她用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感触吗?



风吹得树叶不停的颤抖

突兀的石头在呐喊

让黑色的鸟遗落了些许黑

几抹影子,忘我的舞蹈

——《在路上》



“风”“叶”“石头”“呐喊”“黑”“鸟”“影子”“我”“舞蹈”在短短的四句诗中,可以说也将“在路上”的“呐喊”刻画得淋淋尽致。她的作品在一颗少女情怀中体会着环境和和事物存在带给她心灵的感应。她的意识也逐渐的深入思想和事物的根源。诗人的职能就是把生活的真实的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传达给外界。她的诗充满了灵气,而在成长之中,除了灵气也慢慢的体现出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在她的某些文字中,也许你会觉得好像是她突然逃离了自己那个季节的梦。当你从这种沉思中回过神来,你会发现那些文字还是那么的充满着灵气和她独特的芬芳。比如在她的《风化》中,这首诗是比较有穿越的,通过时间的风化阐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短短的诗句中完成了诗意的呓语和表达。

她的诗同样有着感情的真挚和淳朴作为基石。我想,正是因为她拥有这种感情的真挚,所以她的诗歌变化是很大很快的。在她面对自己敬重的班主任即将离开的时候,她深情的用诗歌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情感。那首在她空间读后印象很深刻的《那些花,学会开放》,在阅读的时候我并知道她是写给谁的,但我感受到了这样一个人的存在。而这首诗歌也见证了她不一般的诗歌潜力,甚至在此之前我与他交流的时候我还对她说她的文字缺少一种深度。但就在我着手写这篇文字的前一天,她横空出世的《花开的声音》系列抒情曲让我更加的惊讶,而这一组诗歌,我必须推荐给你们,让你们去品味。



我想我是见证着她诗歌变化的。去年某天,林子、废弦带领着《溪源》文学社梁沙、李超、王前进去我家玩了几天。我觉得很欣慰,我不是他们的老师,我是他们的弦河哥哥。他们在我的电脑上写诗,我很快乐,我的藏书也因为他们的到来越发的光彩照人。这些记忆是我成长中无法忘记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它记录在这里。



李超的诗歌在去我家之前,我没有看过她的作品。回去以后,写的作品放空间以后我才开始接触,这些我在QQ空间都有足迹。当然在《溪源》还有其他未曾谋面的要我给他们的文字批评,其实不是没看,只是还没到说的时候,坚持自己,多读,多写,多练,这是好多我的老师,我的前辈告诉我的,我也把这些告诉了他们。因为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我们自己摸索走一段时间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接触别人的观点,也更坚定的对自己追去的东西有着深一层的认识,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只能是我们反省自己的一面镜子,而不是道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李超是我于他们几个接触,并开始找到路中最晚的一个,但他的文字同样已体现出了他内在的潜力。也许他的诗相对而言比较嫩一点,但是他的诗歌同样充满了诗意和属于他自己的情感以及生活感悟的体会。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一颗真挚淳朴的青春心跳。在他的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不会有复杂情感和情绪。也不会感觉他的文字苍白无力,没有意境,没有意味。读他的文字,你可以感觉到自己随着他的文字在生活中流浪,随着他的文字经历着他的情感。我能感觉到他在诗歌的创作中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感受和领悟,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真的爱:



黑夜刚落下,我就打你的眼皮底下经过

像走走停停的指针

路过池塘,看见你倒映的水波

——《过了今夜,能否再见你的眸》



这几句是多么的诗意啊,你能感受到吗?他在这些方面上展现着他的锋芒。读这样充满着诗意的诗,你会想到这样充满诗意的人。我相信,假以时日,他会用他的独特的诗歌潜力展示出他内在的诗意世界。在他的少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诸如一下精彩、灵动的诗句:



如果能有永昼,今夜

我宁愿不睡

卧在今夜和明天时间的交汇点

——《这个深夜》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个交汇点就是一个永恒点,我想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一刻希望自己停在生命的那一个永恒点。



当我们登上山顶时,我才惊讶

一伸手,居然可以摸到蓝天

——《踏着去年走过的脚步》



这是他和朋友一起爬五老山后写的作品,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张开的青春的翅膀。在五老山云台山上,我看到了他们几个共同的文字。当我们进入一个神圣的地方,或者神圣的境界时,自身总是卑微的,因为卑微我们会更加的真诚面对自己,认真的努力的寻找最朴实,最真实,最真挚的自我。他的诗歌《跪在佛前,我摸到自己在尘世的细微》就体现了这些。还有在他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如《我已叶子凋零》《今早起来,我忘了开机密码》中,我可以看到他从生活中寻找和体会着的诗意生活,并感受生活带给他的诗意。这些文字是他生活和感受和体悟。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追求自己的追求,同时我们也在反省着自己的追求,因为这种偶尔的反省,我们会对自己的追求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读他的《还有一天》你会切身感受到似乎自己也随着作者的诗在一点一点的数着那一天的到来。尽管我们不甚了解那一天究竟是哪一天,但《还有一天》让我的心一点一点的绷紧。



作为诗歌初学者,他们的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乡村情节,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乡村环境是构成他们诗歌世界的构架和主要场景。同时由于这个时代的网络信息,他们也接受着外界的信息。在乡村和理想的结合之中,我能清晰的进入他们的诗歌世界。但是,他们的诗还在历练之中,除了林子和废弦的文字日渐醇厚,梁沙紧跟其后,李超继之。但他们作为新起的90后,他们的作品在我看来已经和外界的诗歌潮流结合。他们的作品不逊于其他潮流里的诗人的作品。只是他们需要更多的人培养他们,指导他们,关注他们。

一个偏远的地方能同时出现这样一些人,我想,这与石阡民族中学的领导对这些充满潜力和优势的学生的支持是必不可很少的,可以说,能有这样的诗歌群体是离不开这样的学校培养的。

文化的双桨需要拳头的力量,而《溪源》的崛起正是对这个拳头的凝聚。作为一个石阡本土诗歌爱好者,写作者,在此,我向民族中学的老师和领导致谢。我相信这群后生力量会让你们感到骄傲,让我们石阡人自豪。



凌乱文字,基本很少写评论方面的我也没想到乱七八糟,胡言乱语的写了这么多。如有不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指正,谅解。



                                                   弦河敬上

2012年3月26日  上海 闵行









弦河,1988年10月出生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地场乡翁子沟。著有诗集《致歉书》、《玫瑰书》。发表作品若干。广东省肇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见《民族文学》《中国作家》《特区文学》《燕赵诗刊》《贵州日报》等多家杂志报刊。入选《2009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肇庆当代新诗选》《诗屋2009年度诗选》《2011年中国最佳诗歌》《芙蓉花开——2011湖南作家网作品精选诗歌卷》等多部文学选集。



E-mail:feixingxianhe@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1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