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空气

假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门之 于 2012-3-20 20:43 发表
前三节挺好的。一到第四节又回到高姿态了。不过我也在想,或许我对你的诗歌语言的看法一直都是错的。问好空气。

问候门之兄!我感觉,你对我诗歌语言提出的宝贵意见,是非常有道理的,我的语言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我自己觉察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山流水∮ 于 2012-3-20 15:22 发表
那时候,我不说什么
你也不说什么
我们面对面站立
我们的思维被对方掏空

很大的留白。喜欢。

问候高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O0o 于 2012-3-21 11:54 发表
挺好的,吸引我慢慢去感受。

问候莫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3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空气,和我有同感。我也写过样的诗

我死后

我一定死在你的前面
那个日子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不适合你哭,不适合你
步履蹒跚。你低下身子
对黑木盒子无限感慨
同样也无限留恋。你不可以
听又臭又长的悼词,不必
在意有没有一块石碑,我讨厌
落满世间的尘土。无聊了就来看看
顺便带来未完成的话题
用尽你的野蛮无理
那张黑白照片看着你
会快乐地笑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呆瓜 于 2012-3-23 08:21 发表
问好空气,和我有同感。我也写过样的诗

我死后

我一定死在你的前面
那个日子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不适合你哭,不适合你
步履蹒跚。你低下身子
对黑木盒子无限感慨
同样也无限留恋。你不可以
听又臭又长的 ...

呆瓜老师的这个把死亡写得很优美,文字质朴自然随性洒脱——这种洒脱既是文字上的洒脱,也是心灵上的洒脱,也许是因为心灵的洒脱才决定了文字的洒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种假死和个体微妙的出入
——————读空气的〈假想〉和呆瓜的〈我死后〉


      我突然看到这个文本,它被附贴在空气的《假想》中。相比较之下,对于世态炎凉和知音的觅取,《假想》的戏剧性在整个审美过程,很显然在写作心态上要严峻很多,因此在前四节中有些纠缠和耿耿于怀。于是个体的生存状态,对社会性孤独的感知就变得很尖锐,带有反抗的极大冲突性和对立。而当人和人的沟通和相互实现,只能在非常特殊的戏剧性下,实现其交流的全部意义和功能,这就不禁让我对空气深深地悲哀起来。

      因为当人与他人的相互确证,竟然要以戏剧性的假死为实现,那么于思辨的层面,作者现世的人生观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人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是不被真正地建立的。因此你无法包含一个现世的命运共通感,而艺术辛苦建立起来的共鸣价值、被理解的渴望,以及对崇敬的起立,便又以死亡的艺术所归谬。那么回过头来我这样说,当作者对沟通和交流的感谢建立在死亡的剧目中,感谢便以死亡的深度获得了其在现世意义上的全部友谊。

      《我死后》在审美经验上,则较大程度地已经迈过了个体孤独的门槛,因此它具有一种反哺的作用和心理功能。即作者对个体、世界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已经取得了在有限的现实意义上的认知、谅解、包容、默契与和平。甚至他以一种轻松和嬉笑的笔调,安抚了另一个处在现实,或不解于现世的审美客体。而对于荣誉还不及收获的空气而言,显然他对荣誉的感动要来得激烈很多,并被情感力量化了。

       荣誉对于一个诗人意味着其生命的消耗,这种个体对艺术,甚至对所有活着的担当性,我想二者都是通达的。那么对人生的理解力的有限性,两位作者竟然同时赋予了作为审美客体的“他和你”,如此作为同是作者的自爱性,两者竟然也不相上下。于是见出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只不过空气稍微显得还有一些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在《我死后》则化解于对审美客体的心灵抚慰。

      很显然两个文本都已经充分地消化了审美的功利性,荣誉就成了一种被无厉害所淡写的青云。但空气在这方面还是显示出了作为力量上的尖锐,因此实际二者对自我心灵的慰藉性,空气还是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以便生命感真正地合融起来。而作为功过是非,作为浮于赞美或者贬斥的人生评价,《我死后》对“悼词”的释然则建立在其自我的真实感中的,并又化解了其个体在人生确证中的所得。甚至他有一种对所有人生价值感的归谬认同,这种归谬是基于人在现世意义上的有限性而言,于是他解脱了,讨厌了。

     而正是这种开化建立其对拜谒者的信心,这种信心在其现世中就已经被个体所通知,被领受。恰恰是这种领受的心理,正是空气在〈假想〉的审美过程中,所要极大地确立起来的自己。于是那种曾经非常严肃而孤独的审美历程,被呆瓜所淡写了,被隐匿了,被删除和被游戏了。由此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话方式,在两个文本的同一个笔调中,依然呈现出不同的负担性。

      如果空气的人生共通需要以假死为实现,我很担心他甚至已经取消了语言作为现世的交流功能,语言的交流功能在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生被归谬了。即语言在文学运动中,实际无法承担起书写和阅读之间,在个体人生意义上的宽广、丰富、差异和真实性,更无法克服和衔接审美在人生历时性中所带来的断面。于是他在文本最后,以死亡为句号,弥合了你和我在审美理解上全部缺陷。

      而呆瓜的审美客体则不然,所被作者描绘的“你”,其在人生的理解力上和作者是具有相同的位置的,所不同的只是作者一定要比“你”死得早一些,于是他更早地完成了解脱。这样说来,呆瓜的审美客体更像是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知音,而空气却活在极大的缺少中,以至于空气对交流的通达更显得要陌生很多,也就只能以其自身为设计,为戏剧,为寻觅。而呆瓜是幸运的,所以他能以生者为调侃,也以死为生者抚慰和感动之。

      我想这是审美距离的消解吗,不同的个体态度你将获得了不同的感受意义。除了存在,来自心灵的态度依然是唯一可以拯救审美距离的事物。或者心灵本就在“存在”,“存在”对于诗意而言,则是情感的假死(柏拉图)。非常感谢二位的作品,它们让我获得了审美愉快。


我死后

作者:呆瓜

我一定死在你的前面
那个日子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不适合你哭,不适合你
步履蹒跚。你低下身子
对黑木盒子无限感慨
同样也无限留恋。你不可以
听又臭又长的悼词,不必
在意有没有一块石碑,我讨厌
落满世间的尘土。无聊了就来看看
顺便带来未完成的话题
用尽你的野蛮无理
那张黑白照片看着你
会快乐地笑起来

假想

作者:空气

当有一天,我死了
你活着
那时候青草生长,江河流淌
我不知道这些

春天永恒的绿
与秋日永恒的黄,被时光收藏
我不知道这些

一些闲人在我屋子里
走来走去
打探着我生前的消息
我不知道他们

我的灵魂在寺庙里
潜伏,穿行
寻找进入的洞口
或于漫长的钟声里
随着灰尘一同起伏

我的躯体如同信仰般
被供奉
深沉的感动凝聚成
一块碑

那时候,我不说什么
你也不说什么
我们面对面站立
我们的思维被对方掏空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3-23 13: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3-23 12:59 发表
同一种假死和个体微妙的出入
——————读空气的〈假想〉和呆瓜的〈我死后〉


      我突然看到这个文本,它被附贴在空气的《假想》中。相比较之下,对于世态炎凉和知音的觅取,《假想》的戏剧性在整个审美过 ...

谢谢夏日!对于你写的评,我会收藏起来,认真阅读,认真体会,认真思考!再次深表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一首诗歌的空气有些紧张。
这可能是因为我读着,思绪跟着诗歌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我不说什么
你也不说什么
我们面对面站立
我们的思维被对方掏空
----结尾写的很好,最感人的画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21: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