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377|回复: 13

《一块玻璃的隐喻和象征 ● 诗歌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6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诗窗》杂志主编张应中是我的诗友。前些日子他在网上发了一首诗,题名叫做《一块玻璃》。如下:

我走着,背着一大块玻璃。
你能看见它的反光,
我看不见。

玻璃太大,且不规则,
无法扛到肩上。
我弓着背,双手把持着,
象一只展开翅膀的大鸟
无法飞翔。

我走着,玻璃往下坠,
我的手不能移动,
一动,血就会流出。
我走着,不能驻足,不能放下,
更不能跌倒。

而它凝聚的碎片
随时都可能像潮水一样,
将我淹没。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新奇的语句和炫目的辞藻。但是它深深地打动了我。读罢,有如自己负重,与之同行。这首诗以一大块玻璃为喻体,将喻本完全隐藏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巨大张力的结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玻璃”扮演着完全没有扮演“想象的字面解释者”的角色。诗人采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将人生中所承受的无形压力(喻本)沉重地放置于读者心头,让你步履踉跄地跟随诗人努力地去做坚持状。我们说是“无形压力”很直白,诗人说是“玻璃太大,且不规则”。诗人使用隐喻,正如莫瑞•克里格(Murray Krieger美国)在《 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一文中说:“隐喻的言语力量原来依赖于它对‘生存投射’的抵制,依赖于它用以避免变成‘想象的字面解释者’的狡黠。”
诗人的狡黠非常出色,用隐喻搭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结构。“压力”限制了理想之鹰的翱翔。你只能徒做一飞翔状并且必须“弓着背”。这种压力具有不可抗力,因为你抗拒的代价是“流血”。
诗人选择了玻璃来做喻体,除了比喻出看不见的无形压力外,象征的作用始终在呈现。象征的呈现,并不单纯表现其本身,通常是意味着更深层的另一部分意义的出场。如果说暗喻完成了玻璃向压力转换的工作,那么象征接手的是将“压力”进行深层次的展开工作。苏辙《老子解》解释说:“状,其著也,象,其征也。”象就是征,征就是象。卡莱尔说:“在‘象征’中有隐蔽也有揭示:于是通过‘沉默’和‘言语’的合力作用,就产生了双重意义。”象征虽然具有双重意义,但是通常是以表层的形式蕴藉深层的意义: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这是生活上的压力;工作的平台和业绩的扩展,是工作上的压力;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压力;身体的健康,疾病就医,子女教育,住房,薪资,职称,养老等等,等等。这些压力貌似“碎片”但全部在这一时间段“凝聚”在“双手”和“肩背”上。哪一个方面你都不能大意。
象征的一个重要的建构特征是先分一为二,再合二为一。伽达默尔(德国哲学家Hans-Georg Gadamer)认为,“象征意味着感性现象和超感性意义的合一。”“压力”是感性现象,上述众多的“碎片”是超感性意义。而“碎片”又回到了“玻璃”这一喻体上。这种闭环形成了诗的构建的完美和完整。
象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公共象征,比如“八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象征,十字架是基督耶稣的象征;一种叫做自然象征,比如“鸳鸯”是夫妻的象征,“红豆”是爱情的象征。歌德说:象征“把现象变成理念,再把理念变成意象,以至理念在意象中总是十分活跃并难以企及,尽管用所有的语言来表达,它仍然是无法言传的。”
应中先生的诗妙在“玻璃”这一意象上。深刻在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其实,隐喻与象征是一组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隐喻与象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象征与隐喻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形而上学背景,而比喻没有。我们欣赏这首诗,应该从这些角度开始。
应中先生的“玻璃”应该属于哪一种象征呢?
答案,
留给你了。
发表于 2012-2-6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公共象征,比如“八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象征,十字架是基督耶稣的象征;一种叫做自然象征,比如“鸳鸯”是夫妻的象征,“红豆”是爱情的象征。
有这段话,我可以告诉你一句:玻璃,也属于公共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楼上两位,评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深的学问,正在学习中。这篇评,我先亮个色,欢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诗歌来说,我认为写的不是很好,没什么特色,有些象征。倒是之地先生这个评写的不错。
问候之地先生元宵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诗和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粗读了一下,这首诗,智性的色彩比较重。
于评来说,思维的开阔及提示很有看点。
隐喻或象征在诗歌中使用频率相当高,
之地的评,会让读者更加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文本自身比较刻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2-6 16:54 发表
诗歌文本自身比较刻意。

同意。
诗歌文本写得非常好,好在把人内心的向度和自身的禁锢的矛盾揭示出来,好在把人内心的张扬和环境的压制和束缚的矛盾揭示出来,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与其说现时社会精神丧失,不如说现时社会拥有获得精神的空前的空间,而我们却也空前地缺乏获得精神的勇气。害怕流血你就不能飞翔,你背着沉重的浮华只是为了给别人作秀,,,等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之地不如写读后感好些。因为这首诗就技法而言,并没有突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各位版主拜个年节。
谢谢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钟 于 2012-2-6 18:36 发表
其实,之地不如写读后感好些。因为这首诗就技法而言,并没有突破。



呵呵。诗评其实也是读后感的一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钟 于 2012-2-6 18:34 发表

同意。
诗歌文本写得非常好,好在把人内心的向度和自身的禁锢的矛盾揭示出来,好在把人内心的张扬和环境的压制和束缚的矛盾揭示出来,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与其说现时社会精神丧失,不如说现时社会拥有获得精神 ...

猪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17: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