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作者: 阿赫玛托娃 (俄罗斯诗人)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愁肠百结,
一个世纪了,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
这首短诗是作者献给普希金的. 整首诗是用语意来驾驶的, 而不是语言. 可以说
没有开幕, 也没有闭幕, 它仅仅是一个小细节. 是动态开放性的结构, 这就是诗歌
的单身部, 从语言以看出质地.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愁肠百结
一个世纪了,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_________以黝黑少年开题, 借林荫道, 湖畔来抒情., 意向与情趣兼备, 告诉我们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和环境.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多么微妙的复杂心理变化, 参杂着他的悲观情绪
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
__________松针, 树墩, 曾是他生活的环境, 一种象征, 也代表了一种痛苦与一种欢乐的寓意. 他的三角帽与破旧的帕尔尼诗集,这个意向很精彩, 甚至有某种指向, 其中暗示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孩子, 意向在于静中有动, 支掌与动摇.,
整首诗就是黝黑的少年曾经在这里和帕尔尼诗集一起度过, 即对立又呼应., 从形式转向意化, 并与原有的自然景物构成某种张力.音律有声, 显得短句更自由和开放., 他所使用的每个词都是负面的, 故整体色条沉郁顿挫. 从时代背景来说, 开阔了他对人性黑暗的视野, 扩大了他的音域, 特别是在低音区, 丰富了语言的经验和意向光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