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50|回复: 13

(第五期赏图诗)三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8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一
我的骨子里藏着个名伶

这是我梦里来过无数次的地方
亭台轩榭,翠林幽篁,依山临水
我描眉如黛,施脂如醉,点唇如樱
而你,着一身秀才装束,正待在那面铜镜里
插一支玉簪,在我的发髻

莲步、水袖、兰花指、眉眼盈盈
我骨子里藏着的那个名伶,飘然而出
而你,正一声深情的低唤——
娘子

图二
暖水

游过一首古诗,一定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你看,游到这里,你已是儿孙满堂了

我的青春,挽着岁月的手
渐行渐远,只是,你最初探得的那一江暖水
从儿时一直流淌到现在

图三一株开花的草

一株草要是开了花
那这株草的心里一定是闯入了爱情
就像邂逅了王子的灰姑娘
瞬间,月貌花容
幸运而又幸福

与你相遇
草本的我,开一朵淡雅的花
等待,你的移栽

[ 本帖最后由 小园香径 于 2010-9-25 19:34 编辑 ]
发表于 2010-9-1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如梦幻啊。韵味十足,问候小园香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9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阅读。多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0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这三首给我眼亮的感觉,很配图,情感上也抒的很到位,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小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了一下,各位再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开掘的意味很丰。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浓装艳抹出来不是原来的素颜
可惜了冰清玉洁的原来的面目
别被所谓的文字所蒙蔽啊
看华丽文字背后的意境和内涵

问好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意境”,意境这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应追求“大我”。

常说“诗言志”。写诗是传达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见解。

因而,从诗中可以折射出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离愁,别绪;昂扬,向上。这些内容都可以抒发。青少年应该面向世界,胸怀祖国,追求正义,写诗时,应张扬正义,追求“大我”,昂扬、向上的情绪即为“大我”境界。要摒弃“小我”,“小我”即是反映灰色情调,儿女情长,自我感情的小圈子,小境界。只有这样,我们的诗作才可能有一种大气魄——反映我们时代的猎猎雄风;只有这样,浩然正气日渐洋溢于我们的周围,真善美才能演绎成一种大气象。况且,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用我们的手和笔向社会传达我们追求正直与正义的信息,弘扬正直和正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林的观点,那翻意境之说,课堂上也给学生们读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有新意的三个。问好小园香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1 0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