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52|回复: 6

论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3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什么是人文
  什么是“人文”?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古代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现代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语humanitas、德语humanismus、英语humanism。
  人文主义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在欧洲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中国和欧美的“人文”的概念更有较大差距。
  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典时期的希腊,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分析和探究,对人给予理性的教化和培养,对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给予精神指导。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人文主义的发明者、完成者、完善者。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和行为铸就了一个恬静的、虔诚的道德形象,是人文精神的鼻祖。
  希腊哲学家重视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认为人性是身与心、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学术界也好,普遍有一个观点,认为人文主义于14世纪后半期发端于意大利,随即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的。这是错误的,14世纪的意大利只是复兴了人文主义,重新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找到了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思想,并用这些来反对中世纪的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思想统治。
  而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文学、诗歌、雕塑、绘画等领域,针对的是上帝的绝对权威,核心是从神那里要来人权,是一个解神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除禁欲主义对人的束缚。这些和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是有区别的。
  直到后来的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等口号。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内涵又变成了“自由、平等、博爱”之类带有一定政治革新色彩了。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周易正义》
  不仅唐代大儒孔颖达等古儒,现代的新儒家也大多认为中国的“人文”是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而古代所提倡的礼乐又是强化等级制度的一个方面。
  中国人文概念强调的是有礼仪的人、或可以说是有文化的人,这和西方的人文概念强调世俗的人、摆脱神的束缚的人是大不相同的。
  现在中国思想界对人文的定义和解释又有很多种,大体是把儒家的仁、民本,道家重视个性自由,墨家的兼爱等等思想给加了进去。
  我认为,人文是对人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精神的总称,是关于人的学问,或可简称为人学。
  人文精神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应与自然相对立,不应无视动物、植物的存在;人文精神不排斥宗教,反而涵盖了宗教;人文不与科学对立,因为人文即是关于人的科学。
  我的观点具体来说,认为人文是对个体的尊重,是从人的内心找到创造力,是对人的关怀、以及终极关怀。
  ……
  二、人文是对个体的尊重
  人文是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个体的价值;是抬高个体的地位,使其不从属于神或某个类似于神的存在;是把个体从畸形集体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中解放出来。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
  或心学大儒、或狂禅、或半道半禅的李贽公然向孔子的神圣权威地位挑战,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打响了中国思想启蒙的第一枪。
  李贽理想的人格是“童心”,即不曾受到儒家“道学”、“义理”污染的,保持原初状态的自然人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人类个体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不应该违背人类这一自然本性是人文精神之意义所在。
  即使是共产主义,其最终目的也是摆脱因强制分工所带来的限制和烦恼,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人本来生而平等,应该破除阶级的藩蓠,走出人为划定的一个个的小圈子,以对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应该开放自己的心,使对象不再局限于家人、亲友,拉近陌生朋友与自身的心灵距离。或许这正是墨子所说的兼爱,但前提是将个体视为平等的存在,在心灵的层面上使不同个体获得相同的尊重。
  平等对待每个人,尊重他人的个性,允许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去生活,这是人文主义得以生存的基础。
  ……
  三、人文是从人的内心找到创造力
  人文在于从人的内心发现自身的才情,并把这种才情转换为创造力。
  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坛经》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维摩诘经》
  或者说,认识自己即是人的自我意识(或称主体意识)的觉醒。人文是以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的。
  人文应该是“文化”生产和“知识”的生产,并把文化和知识加工成“文明”,这其中需要的是创造力,创造力的来源是人对自身的深刻发掘和再认识。人文意义上的贫困是创造力的匮乏。
  尊重个体是人文的基础,真正认识个体并从中找出创造力是人文的核心,关怀个体是人文的目的。
  ……
  四、人文是对人的关怀,以及终极关怀
  人文关怀应该是撤除人与人之间的藩蓠,基于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起相互的信任。信任是爱的基础。人文精神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她。
  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孟子所说的“侧隐、羞恶”,墨子所说的“兼爱”,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植根于人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人的存在本身就拥有了“利他”、“爱”、“关怀”的要素。
  Humanism在中国也被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所以“人文”这个词汇本身就包含了对他人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必然面临生死问题。种种不同的人生实践都是为了寻求终极性的价值或意义依据,由此诞生出了各种人类文化、文明。并在这一追寻过程中产生出了各式各样的哲学、宗教、艺术。
  如何超越死亡?各种文明、各种思想有不同的答案……
  人文,绝不仅仅是一种礼仪规范,不仅仅是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生活、不仅仅是一种优雅的情调,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的“美”,而应该是人的生命中的“真”、真实的才美丽,应该是永不褪色的“善”、本初的最善良。
        也许,本初的真实就是永恒。  ……  (2009)
        ……
        附网友的精彩跟帖
我觉得,本初是无,教善得善,教恶得恶
        victortnt 发表于 2010-8-19 00:26

        ……
我觉得,人之本初已经有了善、恶的种子。小孩子也会做残忍的事。
        菩提本非树 发表于 2010-8-19 06:50

        ……
小孩子是挺残忍的,有时候。可能更体现人在恶劣生活环境下竞争的本性。人之初,性非善非恶,有善有恶——因为他对自己行为的对错不自知,所谓善恶,都是以当今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
        人性是什么?我认为是四个字——趋利避害。
        马斯洛先生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成就的需求)。
        其实这五个需求,可以归纳为两个,就是生存与发展。
        生存与发展是什么?首先说“食色性也”。
        有吃的,能维持身体机能的需求,能让自己活下去,这是最基本的需求。
        色是通过性爱,来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食”是能让“我”生存下去,“色”是能让“我的后续及外延”生存下去。
        (如果按照佛家观点来讲,都是这个“我”在做怪。但如此一说,佛家这种观点是不是“反动”的,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这里不提。)
        现在一般反对的,是“黄赌毒”,是“色情凶杀暴力”等等。
        其实色情文化,是从繁衍的根基上演化而来的。慢慢脱离它的本来含义,而变成一种娱乐。
        “凶杀、暴力”——枪啊(枪是男性生殖器的外延)、射击(是那什么的外延)
        首先,火药是保证击发的充足动力。枪管中的来复线,是提高子弹射出后飞行的稳定性。导弹、火箭的外形,都是参照流体力学的原理而设计的。——这些,都是保证以下几个目的:动力、速度、准确!)
        (为什么要这样呢?是从自然中借鉴的呢?还是不自觉地回归自然呢?不说了,再说就成泛性论了。)
        接着说暴力,暴力能带给人快感,这种快感的根本——就是清除了自然界中,可能与自己争夺资源的对象。
        消灭别人,自己就能生存。
        赌博,就是想通过捷径来发展自己。
        毒品,就是在竞争失败后,对自己的一种麻醉和放松。任何成瘾品,包括烟、酒等等,都是一种自我休养和调节的手段,要不然易成瘾呢。
        所以,黄赌毒、凶杀暴力为什么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它们从人性的根本而来。
        下面我们再对照马斯洛同志的五种需求:
        一,生理需求,不用说了。
        二,安全需求,自我保护,为了生存。
        三,交往需求(社交的需求),自我壮大。当人作为“社会人”的时候,必然要加入一些符合自己利益的群体,来自我保护和发展。也正因此,所有的群体、党派,都不可能是“天下为公”的。当然,可以是一种号召和理想。
        四,尊重需求(自尊的需求),在群体中的自我保护。
        五,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成就的需求),完善自我保护,或争取异性的关注等等。
        所以归根结底,人的需求就是生存和发展。
        再简化,就是趋利避害。人不管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都是“趋利避害”。
        比方说雷锋,雷锋如果扫了整条车厢之后,当他知道这样做,列车工作人员会下岗,那他还会这么做吗?肯定不会。
        某人念佛修行,当然得知这种修行并无益处(比如啊。。。),对其他人也无好处,那他会修行下去吗?肯定不会。
        人因前世流转、生死不休,只有宿业随身,“业”,决定了他的性格和行为举止等等。
        “业”+“趋利避害”,就形成了千千万万的人的行为。
        所以说不光是小孩儿,大人来讲,谁是善?谁是恶?都是在不同环境下,比较而言的。 善恶的标准这里就不说了。大标准,有,小标准,因时因地在改变。
        leeqs2003 发表于 2010-8-20 00:23

        ……
“残忍”、“善”,与“恶”,定义很重要。  要以“小孩子也会做残忍的事”,来论证“人之本初已经有了善、恶的种子”,可是长篇大论的事。
        传送带人生 发表于 2010-8-20 00:32

        ……
小孩子不是人之初吧,人之初是什么都不能的婴儿才对。儿童是人在幼稚时的一个阶段。
        野花小鱼 发表于 2010-8-20 00:55
发表于 2010-8-23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噻,你太博学了。这个,我抽空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跟贴:本初是在讨论人性么?性如果是本,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经验,两者可以互相往来么?我们可以通过经验而发现先验意义的本或性么?

所有的讨论都在经验现象内打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学不敢当。
只是爱瞎看书。不务正业的那种。总之不能赚钱。

好读书,不求甚解。
我的阅读量是还可以,就是都读得不够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等对待每个人,尊重他人的个性,允许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去生活,这是人文主义得以生存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文,绝不仅仅是一种礼仪规范,不仅仅是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生活、不仅仅是一种优雅的情调,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的“美”,而应该是人的生命中的“真”、真实的才美丽,应该是永不褪色的“善”、本初的最善良。
        也许,本初的真实就是永恒。  ……  (2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蜀道阿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16: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