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16|回复: 6

信与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9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相信
知:知识、知道

信和知是否能够分开?因为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知与信合于一处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先有知而后才有信(为何人们相信知在前而信在后,这一问题后详)。那么是否有只信不知的情况或只知不信的情况呢?这将涉及到基督徒基本认为上帝只可信仰不可证明。换言之,只可信不可知。然而对他们最有说服力的设计论证明已然是一种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上帝不可证明,但心中却已有一个理由来让自己相信:世界很神奇(是一个有机体),有很多人类无法解释的东西,所以一定有一个东西在背后支配和操纵这一切,于是这个背后者就是上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甚至中间的推理无法成立。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对错误的知识的信仰同样也是由错误的知识而来,我们又如何说这些基督徒的想法就不是错误的呢?于是,首先,我们明白了他们并非所谓无条件地信仰。他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相信一个东西。第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们强大的信仰的力量来自于实践。

据我所知,无论我们肯定、否定、怀疑还是不知道,前提都是我们必须“肯定”这些(肯定、否定、怀疑和无知)。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接受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才能被转入我们的知识库,换言之,凡是被转入知识库的都是已经被接受了的思想。然而之所以被接受,只有在你相信(无论你相信与否,都有一个原相信,这个原相信就是原“肯定”)的情况下才能被接受。总而言之,凡是知,即已被接受,换言之,即已相信。未被接受的,在我们之外,我们之外的,我们既无知也无信。当然,或许你会说有些知识只是在原有的素材上调整了关系,从而构成了新的知识,又怎么说是在我们之外呢?但是我们在知道之前并不知道这些新知识,只有被“原肯定”肯定之后这种新知识才能建立,所以新知识依然是在我们之外。(当我这样说的时候,这个“新知识”只是一个无内容的空的对象,这又将涉及到人是否能指示出在人之外的空的却是有所指的对象,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而事实是,怀疑就可以是无内容的有所指,比如一个人学习某一哲学家的思想,但无法提出任何反驳,也同时相信这一哲学家的思想,但是他知道之后还有很多哲学家,肯定有指出该哲学家思想问题的人,于是他心存对这一哲学家思想的怀疑,可是却没有任何怀疑的内容,即反驳,而只是有一个反驳的理由。)


从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知和信是同时被出现的,而不是分割的,我们找不到知与信分割的例子。同时,我想大家也许已经看到,我只提了“信”,而无涉及信仰,这或许是另外一个问题。

如此,则容易解释为什么通常人们为什么认为知在前而信在后了。人们并没有发现这个“原肯定”,他是下判断的基础,而人们的目光却只停留在原肯定之上的“肯定”、“否定”、“怀疑”和“未知”。人们只认为自己肯定才去相信,然而事实是,即使你怀疑,你也肯定你在怀疑,而怀疑也必将是有对象的怀疑,这样的怀疑本身就是一种“知”,即你已有所肯定。总而言之,人们是混淆了原肯定与肯定之间的差别。

另外我观察到这一主题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关,笛卡尔无可怀疑我们在怀疑,即我们必须肯定我们在怀疑,他的意思是认为这个怀疑是最根本的,然而,“肯定”这怀疑的“肯定”却比怀疑的活动本身更根本,没有它,则怀疑不能想象。至于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0-8-19 13:0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囹圄围困 于 2010-8-19 13:44 发表
《大学》里面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知,应是通过观察和学习得来的,应该存在两种方式,一个是主动获取,另一个是被动接受。

信,是在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肯定,从而得到的一个结论


我赞成你的观点,知分为主动与被动。但是被动接受与主动获取都不是完全的、绝对的,都必须有主体的能动在其中。即使迫使他接受,那也得他肯接受,他否定你,也代表他接受了否定你的想法。

你说的“信”,还是“肯定”,不是“原肯定”。你必须肯定你的“肯定”、“否定”、“怀疑”、“无知”,“肯定”、“否定”、“怀疑”、“无知”才能成立。那么这个在这四者之前的“肯定”,就是最基础的。你认为的“肯定”不是最初的,不具有本质性。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0-8-19 14: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囹圄围困 于 2010-8-19 13:45 发表
楼主化简为繁,实在有点挠头~


其实若要反驳我,只需提出只信不知的例子或只知不信的例子。当然我自己不肯定这种例子就完全不存在,还需要大家一起来想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我的说的以上都是错误的。

因为在这之前发表过一篇关于这个原肯定的文章,因为不想赘述,就直接运用了那个理论,可能造成思维上的跳跃,不好理解。我在此将其贴上,大意如下:

人们所接收的,不论是怀疑、肯定、否定和不知
  前提都是去肯定(一种比上一行里的“肯定”更原始的“肯定”)
  即:
  我“认为”(即原始的肯定)这是肯定的
  我“认为”这是否定的
  我“认为”我对于此是无知的
  我“认为”这是值得怀疑的。
  换言之,人们所接受的一切之思想皆被主体所认可。
  无论它们是否矛盾,只要接收者不认为矛盾,这些思想便呈现出接收者所认为的那样,否则,则于“肯定”、“否定”、“怀疑”、“无知”之间转换。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0-8-19 14: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哲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14: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