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37|回复: 8

学佛的根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9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己是那种迟钝但尚有点善根的人,看过一些宗教方面的书,对佛教的也了解一点。感觉那与吃饭关系不大,没深入地看,对与和尚只能分得清的就是与我们生活中的人不一样,比如小说中的唐僧,会阿弥詑佛,还会念紧箍咒,行路还着意地不去伤蝼蚁的性命,然后一门心事取他的经,且注意到他也同庙里的和尚一样光个头,念念经也化个缘,我感觉少林寺的僧人还算有能耐,会武功,比较牛!

    虽然知道佛教的和尚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只是没深想,为什么念念经也能混到现在。不然,单从吃饭的角度上来讲,这样也能解决温饱,自己也该出家当个和尚;也许潜意识中认为和尚的生活单调,也许自己生活方式从小就由家长或社会定好了,从没去有想当和尚的这种好事。

    什么事情都应该深入地想一下的。作为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就与我们就不同,对人生,对宇宙,他一下想了个究竟,成为一个觉悟了的人,看到万物存在的本质,一切存在的本源都让佛看透了。

    现在接触佛法,知道众生都是佛,自己也是没有觉悟的佛。

    其时,自己对佛书同看其它书一样,看过就算,无信亦无愿更没有行。对佛法也不取或淡漠,可有一句应无所住,一切生其心却留意,也许是因六祖大师慧能是由这句话开悟的,我想一个不识字的人,因开悟便得了智慧。生活中愚笨之人缺什么就想什么,我对这样就能生出智慧的情况就有一种向往,仅向往而已,尔后记住了这一句话。

    应无所住,一切生其心。记住了这句话,让我潜意识中知道,心自己也能生智慧的。就像我码字,平时人家作家写文字的时候,天马行空,无中生有,而我写的就像这正码着的字,心有所想,日常积累的感受,完全是有迹可寻,字字能控制且能把握自己要写的,不用想象,自然流露的就是。

    走多远的路,就说多远的话。就像我对智慧的认识一样。你这人只识字,能看懂我写的这样文字。可佛开悟得到的智慧,与此并不一样。无智亦无得。心经上这样讲的,就像我们认为的佛明明说法39年却讲自己并没说法一样。这种觉悟,由这种智慧生出的认识,自然不是我们所能明了的。

    佛教是什么?这点是我现在要认识清楚的事。

    我知道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为一种使命坐下了,且坐的时间还很长。从书上知道,那种不吃不喝打坐很久的和尚有很多,平常人七天不吃不喝可能就永远不用吃喝了。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远不只七天,就这本身来讲,出现任何奇迹,佛明了任何事情,对我们从不修行的人来都应该是正常的。

    悉达多王子是人,至少是个真诚的人。当我们还为吃饭发愁哪,悉达多作为一个必定能成为国王的王子。当你为权,你为利忙的时候,作为没觉悟之前的王子,全是他所拥有的。也就是说凡夫渴望的事,对悉达多而言不过正在领受而已。但悉达多放弃了,放弃了他作为王子所拥有的一切。

    没觉悟之前的王子,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就想帮人也帮自己解决这种问题,这也许就是缘起。这多大的志向,说做就做,唐僧就是这样,不到西天取回真经,就不去做其它的事了。正是如此,悉达多了悟了一切,他解脱了,了却了心愿从容地从菩提树下站了起来。

    释迦牟尼佛看到一个我们平常人看不到的世界,他了然了一切。

    井底之蛙看到的与佛祖看到的究竟有多大的差别。这就是境界的事,作为没有证得的,谁也别去说,也别去猜。

    佛找到了,获得了他所获得的,这是令众生脱离苦海的法门。这是众生需要的吗?这是基于悉达多才有的成就。人也许都太自以为是了。对没有明了的世界有多少人能直接领受,传法也太难了。但有人需要,这才是他必须要做的事,唯有如此,才是他存在的最大的价值。不然,我们真无法了解和尚这一个行当了。

    于是佛祖大开方便之门,说法三十九年,遇到瞎子就说瞎话,遇到哑巴就打手语,管你什么器根,怎么能让你进入佛的境界就怎么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进了罗马城就成。知道目的地吗?我想佛最恼的是凡夫根本就不想去那个地方。

    梨子是甜的。甜的自己也要吃后才领略到这份甜。佛的智慧与慈悲在于修路筑桥,不能代替凡夫行走。佛从山上下来,又把上山的路给修好,爱玩不玩,生老病死反正在你不觉悟之前一直就存在着。

     我没有觉悟,我对佛法有了一点认识,我在医院照看我母亲那段时间,我看到医院走廊上呼嚎的病人,苦的意识很强烈,病不在我身上,我可以没有思想,只身感同受,那一刻,正如金刚经上说讲: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就是佛要让我们明了的。我们无法明了,佛又在我们无法达到的那一刻,继续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通。这时候,我明了佛证的智慧与我认为的智慧的不同,这时候,我明了佛固有的这种大的悲悯。

     我可以通过知道的一点佛理,解决一点我遇事所产生的困惑,佛理在我当下的生活就像一剂药,吃一点就可化解我一点烦恼,不用先上山,上山也许是一种侈望,但如果你生气的时候,如果你对一些常识的问题思谋不透,他人的开导,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你阴霾的天空,晴空万里。你能不说,他人是佛,是点化你的仙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你相信的就是一种很受用利器。

    佛法的妙用不仅在于使用,不仅是解决眼前这点滴的迷障,是不是可以这么想,佛千辛万苦证悟到的,以至于他致力的是解决我们的终极的问题,就是让我们看到佛在山上看到的真实的风景。

    从这一点上来讲,佛看重的不是他说的法,正如他说讲的,我们是过河,过了河,还用再背条船上岸?

    这证悟佛所证悟的,这就是我们学佛的根本。

[ 本帖最后由 文眠 于 2010-6-9 12:37 编辑 ]
发表于 2010-6-9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我过了40岁,我就开始看一点佛,但不看多。多了,我怕自己跳不出来。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6-9 12: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6-9 12:06 发表
等我过了40岁,我就开始看一点佛,但不看多。多了,我怕自己跳不出来。

人都是患得患失,我也一样,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子在川上曰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6-9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在川上曰 于 2010-6-9 12:47 发表
佛看重的不是他说的法,正如他说讲的,我们是过河,过了河,还用再背条船上岸?

上岸弃船,我忘了原文是怎么说的了,好像是说佛法是工具,目的达到即可。问好,谢谢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眠对宗教的看法,应该是从知性层面上去敬仰或者是学习佛法等。
从内心的修缮来说,就是要以智慧来理解佛教的渊源,才能悟道。
我也赞同文眠最后一句:但应该不是工具,是文眠的思想导航,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文眠 于 2010-6-9 12:26 发表

人都是患得患失,我也一样,问好!



以前我根本不懂什么是大乘教,看了一些书,越看越糊涂。后来看到净空法师的讲座视屏,豁然开朗,搜寻了他全部的视屏正在慢慢看。准备去书店找找他的文集。等过40岁之后,再看看能不能看懂原经文。

http://www.tudou.com/v/gv0EAtGOdCE/v.swf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6-9 14: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教讲返妄归真又不碍妄,是不是对当今的文艺,也有点启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的讲座还是很受教的,讲得易懂,也联系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2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