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505|回复: 14

请拆除诗人与读者间的篱笆——浅谈诗歌与欣赏者间的阻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拆除诗人与读者间的篱笆

                                                                           ——浅谈诗歌与欣赏者间的阻隔

                                                                                              文/沈彩初


  
        诗人写诗大多是为了能得到认可与被赏识或获得共鸣,而读者读诗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当我们谈及“阻隔”时,难免会想到“朦胧”。“朦胧”这个概念,本意是月光暧昧不明,景物模糊不清。只有当我们谈“朦胧美”的时候,才触及到一个文艺美学的问题,它首先是指作品艺术语言的弹性和不确定性;也指艺术形象的迷濛、隐约的特殊情调。但是,当我们把一些不大好懂、难以理解的作品称之为朦胧的时候,这个概念已经不属于文艺美学范畴,而是谈论一个文艺心理学的现象,它是指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交流的阻隔,这是艺术欣赏活动中的消极现象。欣赏活动中的现象有两种,我们把不是因为作品的失败而引起的阻隔称之为自然阻隔。自然阻隔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是语言媒介的阻隔,例如不太熟悉古汉语的人去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时就会产生这样的阻隔;二是欣赏者本身审美能力低下,一个没有形式感的人是难以欣赏艺术作品的;三是因为审美趣味的偏向带来的。例如,只喜欢格律诗词的读者就很难体会自由诗的妙处。这三种阻隔都是自然阻隔,它们不是作品本身的失败,而且,读者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消除阻隔。
        如果说“朦胧”是指创作活动和欣赏活动之间的自然阻隔的话,那么“晦涩”,则是一种人为阻隔,它是由作品失误引起的,是读者单方无论如何也难以逾越的障碍。任何文艺作品都是为了产生表现力而被创作的,任何读者都是为了获得感染力而去欣赏的。实际上,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同一种东西,前者是对作者而言,后者是对读者而言。归根到底,晦涩,会使作品艺术表现力即艺术魅力受到严重干扰。在谈晦涩问题之前,首先需要说明作品艺术表现力的产生,我们才能知道晦涩怎样使艺术表现力受到伤害的。
        读绘画作品时,往往人们先会谈到“张力”。绘画的表现力是由这些“张力”、“运动感”等汇合而来。诗歌不是一种视觉艺术,其形象也不处于一种静态之中。诗歌是由形象、意义和声音等要素组合而成,语言是艺术媒介,单纯的语辞代表的形象难以像视觉形象那样具有张力,如画布上的一朵梨花和“一朵梨花”上的辞句,其动人之处没发相提并论。但是,我们读到“梨花一枝春带雨”——当又一个形象与之发生关联后,意味就产生了。我们把这种基本“意象元”所寓含的意味称之为“情势”。“情势”产生于两种以上的形象对应,于关联、暗示、作用之中,作品的表现力,就是在这些“情势”流动中产生的。“情势”是有方向的,即情感的规定性指向。“梨花一枝春带雨”与上文的“玉容寂寞泪阑干”的“情势”指向一致,其“情势”的强度因集合而增加,如果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组合,则“情势”方向对抗,力量也抵消了,不仅如此,两个诗句之间也变得无法解释。如果以此方式写下诗行,晦涩是无法避免的。
        “情势”还有作用方式的不同,有的意向产生扩张的力量,有的则是内聚的力量,同样是表达忠贞情感的,“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相比,前者是扩张的,后者是内敛的。在一首诗中,这种情势的扩张与凝聚,便产生了情感的张弛抑扬。
        实际上,情势是一种情感的“力”,它不仅有方向,有方式,也有作用点,我们把作品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意志、感情、趣味等等,称之为作用点。马致远的《天净沙》是相当标准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有“情势”其作用点都在“断肠人在天涯”上面。我们很难想象一首诗意向“情势”的作用点纷乱复沓,能够产生什么表现力。
        此外,意向的“情势”尚有虚实不同、轻重不同、跳跃跨度不同等等。一切有序组合,汇成气脉相属的意向之流,作品意向流与语言之流共同赋予作品整体的表现力。
        当我们说明了作品的表现力是怎样产生的之后,我们也就明白了“晦涩”是怎样产生的:一、当意向纷乱陈置,其情势方向分歧或冲突,作品就琢磨不清了;二、当意向“情势”方式无序,情感的抑扬就混乱了;三、当意向“情势”作用点不集中,散乱无章,作品就“六神无主”了;四、当作品语流不畅,章法不当,作品就支离破残了。这些“病症”都破坏了作品的整体形式完整,伤害作品的表现力,足以给欣赏活动带来人为阻隔,产生晦涩现象。为什么晦涩这种造成诗歌欣赏活动人为阻隔的现象在一部分诗人的作品中频频发生呢?
        当下中国文坛上的新诗,它与过去的诗歌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既不是“再现”的艺术,也不是评判的艺术,而是表现的艺术。诗歌不再是宣传、告诫、教诲、巫术和娱乐的混合物,“寓教于乐”,“文以载道”的传统信条因过分功利化而受到冷落,意念、思想的传达被情感经验的表现所代替。更引人注目的是现在一些诗人还自觉地将直觉、幻觉、潜意识引入创作活动中,使诗歌更接近了“无定型制作”。这种主流的出现,给当代诗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新诗的变革、演绎、创新给新诗带来了新的时尚,而新时尚这种东西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成分,当一些青年诗人热衷于把直觉、幻觉、潜意识引入创作活动中时,对它们的某些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对创作无疑是相当宝贵的,它们所唤起的意向之新奇、大胆、充满魅力,使人们珍视不已。然而,直觉、幻觉、潜意识有着很强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它们不是思想意识,也不像想象、象征、借喻那样可以随意摆布,它们是闪烁、跳跃、稍纵即逝的方向性极差,原则上讲用理性给它们定向、定量是不可能的。它们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它们是意识以下的东西,当理性控制大脑时,它们就熄灭了。它们既无法与意识同现,也不受意识摆布。幸亏在理智之下,潜意识之上,还有人的情感在活动着,创作的实践证明,情感不仅是唤起创作动机的原动力,而且也具有吸引意向指向的能力。当情感强烈时,包括幻想、潜意识在内的心理活动是积极的、连贯的、活跃而有序的,意向之流被困绕在特定的情绪氛围中,饱满、和谐,方向归于一致。意向,包括幻觉、潜意识、直觉都在一定的轨道之中了。假如直觉、幻觉、潜意识不加定向的话,那利用它们进行创作就根本不可能了。因为只有自觉的表象活动,而自发的表象活动就等于梦幻,没有定向的直觉、幻觉、潜意识活动属于自发的表象活动,以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作品,欣赏是不可能的,只能以梦去解析,而这正是“晦涩病”的第一大症状,这个症状可称之为“意向失控”。   
        “意象堆砌”则是晦涩病的又一症状,有一种很走红的诗,意象繁复,辞藻堆砌,飞扬铺张,有如泥石流。我们可以称作“现代大赋”,其形式洋洋洒洒、排山倒海,却难以深入人心,物象叠加而心象枯槁,恰如《艺概》所言:“辞情多而声情少”,千军万马无统帅,竞相践踏,叫人感到晦涩。应该真正受到指责的,就是这一类诗歌,它不是直觉、幻觉、潜意识,也不是表现或者宣泄,而是排列与组合,他们把毫不相干的词句随心所欲的搭配在一起,所追求的仅仅是“意外”这种效果。除此之外,诗人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在干什么。这种文字游戏式的晦涩,轻浮和浅薄被掩盖了,不具备诗人素质的人,挤入了诗人的行列。难怪有人说:我们不爱看新诗,不爱看的原因就是太“晦涩”,涨破头脑不知其所言与所以言。还有人有这样的形象比喻,说朦胧诗很好写,把过去打字机淘汰的汉子放在帽兜里,搅拌后随意分行一摆,那就是朦胧诗。可见,这种朦胧诗的出现无疑是一些对新诗不负责任的诗人自己把新诗推向了死胡同。当今诗坛“人为阻隔”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不少年轻的诗人,当看到自己无法从正面超越那些过去时代和同时代成功者的时候,甘愿走入晦涩泥沼来求得标新立异。这种一时一地的胜利感不会维持太久,真正可悲的是一些批评界人士与论坛版主还关心那种“故弄玄虚”的“诗人”,还有人为之吹捧,从美学角度,从艺术形式角度,细致精当的批评者寥寥无几,说好话的多,捧臭脚的多;言非的少,提出衷肯建议的更少。这是当今诗坛的一种悲哀,我希望有更多的批评家与论坛版主或诗歌圈主能站出来说话,力争消除“人为阻隔”拆除诗人与读者间的篱笆,使新诗能走入健康的轨道。



[ 本帖最后由 沈彩初 于 2010-4-7 00:10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0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段说得很在理啊,这样的诗歌读来云遮雾绕,不知所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晦涩"是不是因为走进了死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沈兄的肺腑之言,我也觉得好的诗歌应该是简洁明了,让不懂读诗歌的人看后也能够知道他在表达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精辟,转载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066591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象堆砌”则是晦涩病的又一症状,有一种很走红的诗,意象繁复,辞藻堆砌,飞扬铺张,有如泥石流。我们可以称作“现代大赋”,其形式洋洋洒洒、排山倒海,却难以深入人心,物象叠加而心象枯槁,恰如《艺概》所言:“辞情多而声情少”,千军万马无统帅,竞相践踏,叫人感到晦涩。应该真正受到指责的,就是这一类诗歌,它不是直觉、幻觉、潜意识,也不是表现或者宣泄,而是排列与组合,他们把毫不相干的词句随心所欲的搭配在一起,所追求的仅仅是“意外”这种效果。除此之外,诗人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在干什么。这种文字游戏式的晦涩,轻浮和浅薄被掩盖了,不具备诗人素质的人,挤入了诗人的行列。难怪有人说:我们不爱看新诗,不爱看的原因就是太“晦涩”,涨破头脑不知其所言与所以言。还有人有这样的形象比喻,说朦胧诗很好写,把过去打字机淘汰的汉子放在帽兜里,搅拌后随意分行一摆,那就是朦胧诗。可见,这种朦胧诗的出现无疑是一些对新诗不负责任的诗人自己把新诗推向了死胡同。

视角独到,分析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2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语言是在熟语与个性的机巧性之间的跃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8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晦涩”,则是一种人为阻隔,它是由作品失误引起的,是读者单方无论如何也难以逾越的障碍。任何文艺作品都是为了产生表现力而被创作的,任何读者都是为了获得感染力而去欣赏的。

——从没有晦涩的诗歌,如果确实是晦涩,是因为审美主体本身的迷惘造成,如果迷惘就是迷惘的话,那么迷惘就是文本的内涵。实际所谓的阻隔,它不是由作品本身所造成的,因为文学接受并不是文学生产“本位”的位置,文学接受只是一个重构文本的过程。所以文学接受其本身的素质决定了阻隔的多少,只有阅读者的水平而已。任何文艺作品都不是为了产生表现力而被创作,而是首先从属于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追问和对话的审美需求。而读者也不是仅仅为了获得感染去占领文本,阅读者也是从自己的审美需求中出发,而回到对文本的追问和求真中来,并受到文本客观表现力的感染。
所以整个立论,从认识论出发,是对本体论的倒置的。

[ 本帖最后由 木匠 于 2010-5-28 10: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最后一剑 于 2010-4-10 03:12 发表
欣赏学习!问好朋友!

感谢跟帖,问候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问题,假如所有的诗歌所有人都能读懂,也就是没有了阻塞,那么读懂就意味着感染吗?一首诗歌因为很容易被读懂就一定会感染读者吗?如果不能,那么去迎合所有人的读懂就会是一种落空。当然,读懂是被感染的前提,但不论读懂读不懂,它能感染的也只是一部分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彩初兄好久不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诗坛“人为阻隔”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不少年轻的诗人,当看到自己无法从正面超越那些过去时代和同时代成功者的时候,甘愿走入晦涩泥沼来求得标新立异。这种一时一地的胜利感不会维持太久,真正可悲的是一些批评界人士与论坛版主还关心那种“故弄玄虚”的“诗人”,还有人为之吹捧,从美学角度,从艺术形式角度,细致精当的批评者寥寥无几,说好话的多,捧臭脚的多;言非的少,提出衷肯建议的更少。这是当今诗坛的一种悲哀,我希望有更多的批评家与论坛版主或诗歌圈主能站出来说话,力争消除“人为阻隔”拆除诗人与读者间的篱笆,使新诗能走入健康的轨道。

赞同,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6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让一部份写诗的人说好,不见得是真好;能让许多写诗的人说好,是稍好;让很多写诗的人与不会写诗而爱读读诗的人说好,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好!那些兀立在极少数人的圈子里相互吹捧的所谓尖端诗歌,其实就是狗屁。呵呵,这说得不免失礼,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我是这么认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亚拉索 于 2010-5-11 17:39 发表
最后一段说得很在理啊,这样的诗歌读来云遮雾绕,不知所云!
感谢跟帖,问候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1 17: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