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25|回复: 3

女人独居的地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匡政编译的《日本格调》,一本图文集,是根据一个日本女人的随笔集《枕草子》编定的,作者清少纳言是日本古代女官,其中一篇《女人独居的地方》是这样写的:

“女人独居的地方须是很荒废的,就是泥墙什么的也并不牢靠,有池塘的地方都生长着水草,院子里即使没有长着很茂盛的蓬蒿,但处处砂石之间都露出青草来,一切都萧条寂静,这很有风趣。若是自以为勤快的加以修理,将门户关闭得很严谨,装饰得特别显眼的话,那就让人觉得有点讨厌了。”

其实,在这位日本古代女官眼里的荒废和萧条并没有丝毫凄凉的哀叹;相反,她认为那是一种寂静荒凉的美。如同春天的花谢、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落在干枯的池塘上……

很向往一处像清少纳言文中所描绘的那样一种地方。或者应该是一个郊区村庄的一条弯曲小路的尽头;抑或是穿过一池水塘边长满苇草的小径后,现出的一处荒废的院落……

我现在租住的地方在我刚搬来的时候几乎接近这种荒废的美了。那是一个市直单位的住宅小区,很大,我的目光所及有些望不过来,楼房大约是从1990年代初陆续建筑起来的,也不规范,地势高低不同,留下一些死角,我租住的地方就是一处低洼地,西边宽、北边窄地用横竖两堵墙同高处隔开或者说连接上也行。墙边种了一排杉树,一排樟树。水泥地上永远都印着一些大小的兽蹄印,墙根因为常年不见阳光长满了苔藓。墙上现在挂着的是一些辨别不出来模样的干枯了的滕蔓。平常这栋楼居民进出都从东边的多,偶尔走在西边,会有一种别样的凄清,我是喜欢走在西边的,每次走过我都在想,那些水泥地尚且潮湿的夜晚,是哪些小动物路过的呢?它们像往常一样照直地跑过去了,留下一串串的小爪印。

在这栋19号楼房的东边,是一栋刚刚峻工的住宅楼,两栋楼的夹道两边的土还没来得及修整,因为长期荒芜,春天长满了青草和藤蔓,有一些还是我认识的,像牵牛花,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有红蓼,以及律草,它也叫做拉拉藤,生长到了路面上。因为要看它们,我也时常走在楼的东边。它们比那些小区里人为种下的桂花、石楠有一种天然和杂芜,更让我喜欢。我住的楼在小区的最里面,常常需要穿过七七八八的楼间、过道、草坪,没有十分八分钟是走不到公交车站的。

虽然上班远了些,但是,感觉住在这里,有一种闹市中的清静和安谧。或者这里的景象比较接近清少纳言笔下所描绘的荒废,一堵老墙下的旧楼,荒草丛生的路径,感觉这里应该是适宜女人独居的地方吧。

然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不久前,楼东边这些藤啊草啊的已全都消失不见了。宿松路向南伸展要从小区中间拦腰穿过。现在,和我住的地方只相隔一栋楼的距离,再向东就是修路的工地,日夜机器轰鸣,修路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虽然,楼西苔藓斑驳的老墙还在,地上的蹄印还在;然而,近在咫尺的新修的马路即将峻工,到那时候车如潮来马如龙,荒废和僻静的气氛亦将不复存在。

我在想,要不要换一个地方住呢?虽然搬家次数多了,总是太麻烦。何况在一个大城市里你要寻找一处荒僻的住处有时候就是在缘木求鱼,生活不是按图索骥,荒僻和繁华都是有它的循环周期的吧,而身边的东西总在流逝,感到有些东西也是你无力挽留的,就像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说的,“毫不停留地过去的东西是:扬帆的船、一个人的年岁,春、夏、秋、冬。”

那天下午在北墙下,我看到一个老人正在锯断一棵手腕粗的小树,我找不出他要这样做的理由,只有保持我内心的愤怒和无奈。我不能留住一棵小树,就像我终将留不住这目前还有些荒废意味的租住处。

2007
发表于 2010-3-3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居处适合涵养心性。问候安静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好。
自然的环境往往不带有压力,只要不是刻意造就的,都是自然的,而人心更趋向于自然,那即便带有懒散的味道,也是符合一个有着自然心境的人居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舒缓,开头很好,点住了写作的要点,然后缓缓展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