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22|回复: 14

论中国诗歌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中国诗歌现象
  诗学笔记(三)

  
  面对众多人提出的当今中国诗坛群体失血与失语及网络诗歌泛滥、梨花体、裸体诗人等众多现象,个人觉得,更应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剖析,而不是凭一种狂热的对所谓诗歌的修改视角去下结论。纵观中华几千年的诗歌文化或整个世界的诗歌文化,我们都可以这样去看待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文学领域的诗歌,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及传播的层面及本质方面看,所谓诗歌,只是一个泛文学化体裁,因为它并不只是文学范畴的一个门类,更是宗教、哲学、天文、地理等各种可以为领域的综合体。而其物象归结则是通常我们所讲的精神反馈。而采取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却只能靠写作的那个人来实现。历数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莫不是自然的产生,而后口口相传,再经过文字化的加工,之后依托各种介质流传开来,形成真正的文本。而其核心的起源,莫不是对万物的迷蒙与崇拜,或者说寄托。从遥远的搜神记到南北朝的近体诗,。其经历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世间万物的归纳过程,其形式的五花八门不过是后人给其加的上门框或者说是枷锁,用各种所谓的格律等对自由的物象情感表达进行了束缚。而其之所以能够取得盛唐至宋时期的成就与高度,皆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及文化教育体系下之根源而成。假若把阅读本文的您放至那个时代,相信您一定会知道那时的口头语言表达与现在的口头语言就是天壤之别。在那种耳濡目染的时代背景下,在那种教育机制及资源严重缺失的背景下,在那种文化培育的思想意识下,产生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诗人,无不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
  在时间移向清末,在社会体制极速变革及内忧外患的动荡局势下,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受到了政治的高度激荡,文人志士纷纷发起相应的变革,在借以西方文化层面的外衣之下,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始革新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以致于后期的新白话运动,把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全面否定,采而用新的白话文进行书面语言的表达,而这种书面表达必然会影响到口语的表达,久而久之,新的背景下的文化趋向产生。新中国成立以后,而进一步推广和推进简化汉字教育,六、七十年代的超级简化字,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深刻的印象,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煤”这个是“火”和“乙”组合成,受那个时期的文字影响,到目前还有一些超级简化了文字在我书写的时候会不期然地想起而用之。这些奇怪的现象,以致后期,我国在大教育背景下把所谓传统文化远远抛开,十年动乱更是加深了这种本质本土文化的深度过滤,使得多少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迷失了思想,究其本,文化的失败不是某个人的失败,而为国之失体。
  或许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诡辩,但若不从根本上分析问题而把一种文化现象的失偏归集为“众多书写分行文字的所谓诗人失去了对自我心灵的审视;对生存痛楚的体味;对名利诱惑的拒绝;对劳苦大众心灵的尊重”则有失偏颇,从古代到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现象来推断诗歌的发展走向低迷的原因。魏晋时期,经济回升,由于多年的战事,人们的思想意识处于崩溃边缘,就像现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广阔、经济极速发展的背景下失去信仰一样,那时兴起上自朝野下至民众的佛教文化,以至在盛唐时期中原经济文化发展到世界的高潮时,佛教文化同样也达到高潮,。而那时的各方面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也正是那个时期,中国的诗歌达到了历史发展的巅峰。时下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的全面发展时期,处于快速的上升时期,各个层面的改革都在不断地推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人们的信仰缺失,文化缺失,并非偶然。所以,仅把诗歌归结为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是有失公正的结论
  无论中国当代诗歌是群体失语还是失血,中国诗歌目前的确有一个巨大起伏。任何诗人、爱诗的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在如此泛泛的教育体制下,能有多少真正把中国文化研究到骨髓的人出现?有多少能把诗的意味融入生命的内部?所以,论中国当代诗之失血,并非光看个人的功过,而应放之于整个国民的发展体系里去权衡。教育的偏离,求学宗旨的偏离,更有社会发展的走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影响着人之群体的思想意识,若以此去苛求诗人们,个人觉得还是不公平的。只有在放大的背景下同,我们才会看清更多的事实。海子先生、骆一禾先生都是我敬重的诗人,但他们只代表那一个时期的一类人,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诗作群体。正如舒洁老师“在今天的中国诗坛,‘著名诗人’很多,可著名诗篇很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需要引经据典去考究其是否真的正确,因为眼前的事实大家比谁都清楚,“在一个狭隘的、彼此表面逢迎实则内心排斥的、庸俗功利的、自娱自乐的、追腥逐臭的、裤腰带以上的、裤腰带以下的、虚荣的、势利的、裙带的、浮躁的圈子里,我们已经难得一见一些人应有的操守。”用本人的语言来讲就是“诗派林林”“山头总总”。从官刊到民刊,几乎都存在着这样现象。更不用说网络诗歌的泛滥之后形成的种种纠葛。许多人都在拼命挣扎,试图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于是乎开这样的研讨会,开那样的诗会,天南海北,纵横捭阖。“口号连天起,诗文半句多”。
  诗歌发展到今天,或者说走到今天的地步,是决非偶然的现象。在失去了精神世界的根本之后,人们所要寻找的就是某种赖以依托的精神寄托,不只是发泄现实生活的感觉,更是精神领域的寄托,没的释放的出口,必然会产生各种各种的所谓文化现象。作为诗歌“大国”的华夏民族,失去诗歌的领地,而再重建这样的精神家园,那并非一时之功可成,无论是诗评家,理论家还是所谓的诗人,都是在不断地探索一种方向,其意图莫不是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重新塑造中国诗歌的体制。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我国的诗歌目前形势就是如此,各种名目的诗歌现象层出不穷,就像本人所说“‘诗派林林’、‘山头总总’”。因为整体文化的流散,无法在短期内形成一套体系的诗歌文化现象,更不用某种范畴或者说规矩、或制度。而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无界无疆的泛文化产物,套用哲学的语言就是“从精神到物质,再从物质到精神”这就是诗歌的本质。
  从时下的中国诗歌界来看,我们没有里尔克那样的诗人,没有卢梭那样的哲学家,没有阿赫玛托娃那样的“诗歌月亮”,这是毫无争议的。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境遇,也没有中国杜李时代的波折,更没宋代辛先生的悲壮,也没有文先生的礼遇。更何况目前国人整体的思想失礼,何谈诗歌这一物质与精神密切结合的泛文化表现方式的整体提高。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很多人的坚守,而纵观国内也不过就那么几个人在努力地的坚守着这一片看上去极其神圣的土地,以致于下半身、梨花体等诗歌同样挤身诗坛,这些现象并不一定要一棒子打死,这只能说中国的诗歌正在走向一个多元化,多层面的趋向。我们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就是守住精神的本质,像佛学的打坐一样,抱心而居,静观风云,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在诗歌的领地里努力地耕耘,期待中国诗歌重现光彩于世界。
发表于 2009-10-2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写的深入,挂起来读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9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剖析的好,顶,推荐,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中国诗坛,精品太少,佳作寥寥。
“我们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就是守住精神的本质,像佛学的打坐一样,抱心而居,静观风云,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在诗歌的领地里努力地耕耘,期待中国诗歌重现光彩于世界。”
某些情况,诚如斯言。
继续深度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很多人的坚守,而纵观国内也不过就那么几个人在努力地的坚守着这一片看上去极其神圣的土地,以致于下半身、梨花体等诗歌同样挤身诗坛,这些现象并不一定要一棒子打死,这只能说中国的诗歌正在走向一个多元化,多层面的趋向。我们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就是守住精神的本质,像佛学的打坐一样,抱心而居,静观风云,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在诗歌的领地里努力地耕耘,期待中国诗歌重现光彩于世界。

真是好文章!面对这些所谓的诗坛名人,把他们的代表作拿出来叫人们品读一下吧!看看谁能够愿意背诵?而徐志摩等的脍炙人口的诗却是老少都能来几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再看看那些就是为了哗众取宠的诗人们,在他们的文字里都给读者留下了什么?脏了俺的眼球!!!!
充其量了就是芙蓉姐姐一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诗歌的文字就是要给人以优美,深沉,热烈,从容,什么都可以表现,为什么要带上一些感官刺激的字眼?
这下文还要说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意象诗歌?学大部分人都不懂,才玄!才深沉吗?这样的诗歌就是在寻求一种高山流水的知音,试问怎么传承?实话说,绕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说用白话写不出好诗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几首诗肯定会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关键是功夫和天分问题。另外海子唤醒人们对诗的思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他的诗也是缺乏诗性语言的,艺术价值不像人们评价的那么高,就是有些文学作品经常引用的“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极其普通句子一般人也能说的出来的。     
       诗之所以走到目前的状态是诗人本身问题,不是大文化背景问题。竟管当代口语与唐宋时期有所不同,但也是传统文化的繁衍和发展。我认为当代大文化背景反倒比唐宋时期好的多,至少说民众的教育范围要比那时普遍,而国民的浪漫情怀也不可能不传承。问题是出在诗人的语言能力上,诗的语言应该有极高的艺术性而不是分行就是诗,诗是语言的舞蹈而不是语言漫步更不是语言抽疯。唐宋大家对前人文学名篇都能背诵如流而从科举中艰难爬出,再历尽坎坷才能写出雄峙万代的诗篇,而我们谁下过那样的功夫呢?现代诗人语言艺术性是极其匮乏的,只是读了几篇白话文,或许在古文中沾了点皮毛,又在国外弄了几根鸡毛就开始凑掸子,开始舞文弄墨、数黑论黄,全然不顾郑声惑乱雅乐。薛蟠的“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虽是歪诗,但这位薛公子只是在几个人杯觥交错时吟咏取乐而已,以博一笑,无可非议。可现在有些诗人的作品就连“豆蔻花开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的艺术高度都没达到,俨然以绝世之作兜售,让人羞目臊耳。现在诗的语言不是平淡寡味,就是别有用心的生涩晦暗,把语言搞得抽疯,以便震耳发聩。为了兜售作品竟然以诗的多元化的名义生造出这个体那个体这个理论那个理论来,为自己的东西正名。大部分诗比市井俚语的艺术性都差得很远。现在的写法把诗非诗化了,走样了,为了夺人耳目你走一样我走一样,肯定会出现各种名目的分行的文字,乱写一通,已经不是诗了,“诗派林林’、‘山头总总”也就不足怪哉了。
    如果说大文化背景对诗有影响的话,只是对真正的诗人起着近乎灭绝的作用,而对读者读诗影响甚微。受到中学教育的人就应该可以很顺畅的读诗了,问题是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可以阅读的诗。建国前的战乱、建国到文革的泛政治、文革后的泛经济确实造成了文化思想的沙漠,但这种情况下,民众应该更需要诗的慰藉和撞击,如果民心不是不卷不舒的一潭死水的话。现在写诗的人由于功力不够写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来,还要以笔打天下,只好写一些故弄玄虚的句子以期夺人耳目,结果把读者折磨走了,就剩下几个写诗的人在那里像研究经文一样满嘴是血地研究诗,然后互相标榜炒作,搞些比诗更生涩难懂的诗评出来借以蒙人。其实大家都清楚,他们之间也读不懂,即使能蒙猜一二也是素淡寡味,毫无感觉。目前诗的处境,悲观是当然的,希望也是有的,或许在一些有真正诗心的人顽强坚持的苦闷中,在一批初学者的迷茫中奎星再现,缪斯重临。

[ 本帖最后由 刘长风 于 2009-11-2 10: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与9楼说得好,诗是艺术手法\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诗是物象语言艺术的韵文,否则和散文没什么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顶一下,支持这个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守住精神的本质,像佛学的打坐一样,抱心而居,静观风云,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在诗歌的领地里努力地耕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综观当代诗坛状态,看似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其实多是同一流向乌合之众;说白了,就是一根绳子串起的蚱蜢。临摩、效仿,窥视、窃取,标榜,吹捧,自慰,其实徒劳无益,得不偿失。而当今诗歌确实有格式化的倾向,这种的直接后果是格式化了感情和思想。诗歌本来是最有个性的东西,一旦言不由衷,就成了谎言。
    而诗到语言为止,已经遮掩不住尴尬的面孔,心灵即技巧磨合着现实生活与诗人胸怀的成吨激情,是经验取胜,是溶入自然?!
    诗,就是交割灵肉。诗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宽广的意境,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在空洞的声带插入金嗓子,在褒贬不一中偏正词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1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