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23|回复: 8

思之诗-野人诗作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1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之诗-野人诗作的启示
张长龙
2009.9.15

    诗歌是什么?金圣叹说:动于心、声之口,谓之诗。野人则认为,诗歌就是诗人运用独特的语言、独立思维、独特的意境、独特的审美,去完成诗歌和诗人自身的意念,完成自我的宣泄。既然诗歌是发自心里声音,是诗人的思,故而赏析诗歌绝不能滞留于诗歌表面,要观其形,更要入其骨肉,赏之思想、精神和灵魂,掂一惦诗人心灵分量、情感分量。
      然如何判断一首诗歌优劣呢?就要看诗歌意境,是诗歌表象语言支配了思,还是思支配了诗歌意境。那么,就有人会说这不是一样吗?似乎差不多,然其本质的差异大了。
      诗人的思绪,赋予物象以情感,幻化出来意境,为一境界,思支配意境感情,有小我,更有大我,能够明明白白地找到自我。思绪赋予物象以情感,幻化意境,则语言灵动,思维和意象跳跃,诗作从而充满活力和质感,蕴藏着诗人经历、见识,浸透诗人血泪,携着诗人情感,抒发出来的情感则悲之极、悦之至,读者则可以作为第二作者,对诗歌加以解读、阐释和再创作,给你足够空间,任你联想,在引起读者内心共鸣同时,促使你思考、审美并收获诗歌馈赠,而不会左右读者思维。
       而因景触思,强迫思绪,多是小我之情,纵使作者尽力渲染升华,也多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思绪之不远,意境难于深幽,则只能是境界之下了。
       当一个诗人在现实中因某种因素突发、触发,大多会分别步入这两种境况。
       其一,立即引爆了他灵魂深处情感火药库,开启了记忆百宝箱,思绪高度紧张、活跃,满脑飞舞,物象凭借强大思想和浓烈感情浸泡,经过诗人心灵光辉照耀,将思和感情与具体物象扭结在一起,通过视觉完成想象,通过意象的变形营造意境,突破现实修辞约束,达到精神性和想象力敞开,通过灵动文字形成诗歌,绽放感情之花。这种意境具有不平常的魅力,能极大地调动读者联想,我谓之为思之诗,是情融景中,为发散型,常可得出一团思想、一堆思想,为开放性诗歌。野人诗歌,你就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语言、感情驾驭,收发自如、张弛有度,所抒发的情感,虽恣肆,但言之有物;营造的意境,虽形有限,而意无穷。如野人诗作《火焊》:
        把疼撕碎/舔着悲伤//用她划亮岁月
        这是一首哲理诗歌,是诗人思想深处的声音,是诗人情感通过诗人视觉,完成对于火焊意象的想象。是思支配诗歌意象,火焊这个意象,形象鲜明,意境无穷,读者自可以发挥自己能动,激发自己审美,去探寻诗人言外之意。
       其二,提笔写诗,诗歌表象语言牵动思,牵引思绪,进一步发掘思考,努力激发一些情感,我谓之诗之思,意象虽鲜明,但情感多为直线型,情感外露,流于直白,让人一眼看穿心思似的,缺少含蓄意境,常只可得出一个结论或一个思想,为封闭型诗歌。如同一题目的诗作,则有人如此写:闪着耀眼的强光/割裂、焊接//燃烧了自己/奉献了生命//却划亮了岁月。同样是对火焊意象的描述,牵动了作者的某根神经,触动了思绪,动力何在,思绪能被牵引多远,能完成的意境又有多深呢?同样划亮岁月,野人诗歌因为感情和思想的浸泡,点睛之笔,振聋发聩,两种境界差别自然不言而喻。
      有人说,野人的作品色调冷,有股寒气,有彻骨痛感,这是野人本身思想和对社会思考,诗人把一个时代沉痛化为深刻的个人经历,把对历史醒悟化为自我的追问、反讽和见证。面对现实的无奈,正如美国著名的记者阿伦特所言,个人思想和思考是抵抗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最后武器。武器者,自然也如诗人的诗句,闪着寒光,象磨过的刀片。
      野人诗歌是思支配意境的诗歌,对于意象营造,是“入乎其里,出乎其外”,自我是进的去,出的来,一个诗人诗作中,如找不到自我,大多为矫情,语句则多为空洞概念口号;如诗中都是诗人自己,估计是在无病呻吟。所谓入乎其里,就是诗人把生命全部摆进诗的字里行间,把自己诗化,融进诗人几十年经历、思想和情感,是真正从内心深处涌出灵魂诉说,这种诉说蕴含着无尽美好、无尽酸楚和无尽彻骨的痛。而出乎其外,就是诗人又能冷静的观察、找到自我、扬弃自我、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寻求大我,走出自己狭隘空间,走进无限境界和高度。如野人诗作《我的岁月》。
       夜/冷冷咬着/我的灵魂/把寂寞的线/引进痛苦的针上/缝补我的岁月
       可以看到,野人诗歌,语言更浓缩,恣意张扬,意象更抽象,却暗含着突破的动力,释放着震撼、感动和悲痛的力量,更间接地开启了多种可能意境。可以看到诗人语言也多隐去真实触发和缘起,省去必要交代和连接,直接呈现给读者以各种奇特感觉,而这些大多以非传统的、个人化意象为载体,运用陌生化语言,使普通景象获得更深刻的、更普泛的诗意。
       同样面对长江,都是触景生情,不去思考,而强迫思绪的人,多半永远也走不出滚滚长江东逝水诗句,或有些其他比喻。可是野人的思之诗《天泪-我的长江》:
       一滴泪/落下/划破了时代/硬生生/砸裂土地
       意象之宏大,决定了两者是无从相比的!这是因为长江就在野人心中,经过了思的浸泡和情感的浸润,是思支配着诗句的流动,将思和感情,幻化为意象变形,却用最简洁、明快语言来表达,故而气势更加磅礴,意象更加宏伟,感情更加浓烈,穿透力更加强大。
      思支配下的诗歌,抒情而不会完全陷于情,不会沦为自我倾诉,他的感情是剥落了一切渣滓后所呈现本真,沉淀了诗人良知、激情和审美。如诗作《秋 ——逝去的》:
    纠缠沉着脸 /跟在时间后面 /追寻着/自性淡泊
    宇宙拧着心事 /划动空间/一片叶子/掰开发黄的思绪
    浮淀生命/在犁的地头上/装饰表情 /攥裂混沌
    泣涌动
      我们就单单挑出一个意象来看,古人讲一叶落而知秋!而野人则是,一片叶子/掰开发黄的思维。这个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秋天感怀!既有感知、又有感触,既有叶子的表象,又有叶子掰开思维的表象变形,一变而动,动而情生。叶子发黄而掉落,思维记忆也已经发黄,已经趋于遗忘,而今被叶子硬生生地掰开,旧时的、逝去的,又重新在脑海中浮现,是喜、是悲,更是痛。有记忆痛楚,也有掰开的痛楚,就如同锯子锯开脑袋,思绪沿着锯缝逸出一样。这是什么?这就是思支配下的意象!如此凝练、如此形象、而又如此富有内涵。如此沉重,而诗人如此举重若轻,仅仅是对一片叶子这个意象加以变形,却远远胜过所谓秋勾起自己思绪长篇大论。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阵诗歌的井喷,然仔细盘点一下,精品却是屈指可数,这是为何?有一些所谓的诗人除了堆砌辞藻本领,其见识却不比路边修鞋匠高多少,漂亮的语句也只是装点些门面罢了,金碧辉煌内里,却是混沌一片。很多诗人情绪激动,应景而作,铺阵惨状,却只是流于表象,如野人所言,情感的肤浅是诗歌失败的主要原因,缺少佳作正是因为缺少了那种心底的痛和悲。而野人诗作《遥远的汶川》与《惨裂》,却是退而后的思考,宣泄自己悲痛情感,诗中浸满了血泪,泡开了疼痛,掏空了心扉。且看诗作《遥远的汶川》
     乌云/像爆开的气团/在闪电中翻卷着
     天/倔强地弯下了腰/大地/被撕裂/城市消失了/尘埃在疼痛着
     黑暗越来越贪婪/死亡/从厚重的水泥墙里渗出/生命/在紧紧抓住/最后一声呻吟后/停止了脚步
     梦依偎在/干渴的表情上/泪静静滴着
     光撬开/微弱记忆/悲哀加厚了/善良开始了欲望
     诗人以独特视角,再现了汶川大地震那惊心动魄场面。一个连尘埃都在疼痛的世界,是一个什么状况?在大地震废墟上,我依稀听到诗人奏响了一曲激昂生命交响曲,那是萦绕于心的旋律,是灵魂自白吟唱,是对生命沉痛体验,是对生命的叩问!我看到生命脆弱和坚强,看到人间温暖。是啊,在自然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类时,还有什么比对生命体验更为强烈深刻?
     另一首诗作《惨裂 ——写于汶川》:
        乌云密叠/黑暗疯了/世界在破碎
        记忆变成逝者/生存像失力的钟摆 /梦在血腥里呻吟
        人生无奈有几多?诗人一个失力的钟摆比喻,把面对惨状无奈写尽,给人以彻骨痛感。恐惧、怜悯、悲痛,这些都是人最本质情感,诗人就是通过这些情感的宣泄,把自大、轻浮、虚荣、麻木等淤积的情垢荡涤一净,洗出本真情感和自我,赤裸裸地承受真实,而这种痛的力量是绝对的,使人认识自我、回归自我。
     诗的妙处何在?在于诗味,在于暗示,引发联想,而不是直白说出一句话结论。野人诗歌多以意想不到情感方式,背离常识、颠覆审美的点睛之笔,凝聚思的力量,充满了张力,给人以巨大回味,给人以震撼。然而回味和震撼来自何处?仅仅是诗人对语言雕琢吗?显然不全是,诗人对语言的雕琢是本身的功底,最主要的还是思的回味和震撼,这种回味和震撼是源自读者内心深处,而不仅仅是眼球转动。诗作《雪垛》:
       泣僵裂/掬起/自卑的祈求
       草叶上/吊着满腹晃动/滋润/沿着沧桑/在墓的轨迹中/收缩着之外自然
       冻硬的意念/伸向极限
       只说最后这么两句,九个字,很寻常文字,被诗人组合,震撼就出来了,那种意念顽强和生命力,远远胜于空洞喊叫和口号。伸向极限,意念的触角无限延伸,这种境界哪里是仅仅用语言所能表述的,必须有心底的声音,和思的内涵,然后才能发出心底呐喊,把不屈服、不妥协、勇于思考、敢于思考、敢于颠覆精神写的如活灵动。如此丰满意象,即简单而又富有广泛外延,促使读者去思考、去琢磨、去推敲,进而感化读者、震撼读者。把自己审美推向极致,极大地刺激读者审美,激发读者审美欲望,拓展读者审美空间,从而达到审美的结合,或者说是强强联合,迸发出的力量可想而知,如此怎么能不感染人,震撼人!
     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野人诗歌意象,就如同一支带着血和泪的兴奋剂,刺激着读者感觉,使读者早已麻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恢复应有活力,沿着诗人笔触,向感觉的无边荒原,任意地抛射自己审美足迹,每个人都可以编织自己意境。而这就需要读野人诗歌的读者沉下心来,具有一定知识准备,或者具备一定生活体验,才能更好感知诗歌的力量和美。这就需要读者动用自己审美,思考一些问题,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智慧的思考,用自己思去撞击诗人的思,碰撞出思的火花,迸发出更大审美来。
     思支配下的诗歌,如同深埋沃土种子,无声地吮吸着大地赐予,并准备把这赐予,再奉献给大地的耕耘者,能收获什么,还要看耕耘者的付出,收获大多在意料之外!
     愿我们从野人这片丰茂诗歌原野中,收获更多思之诗,收获更多的震撼!
发表于 2009-9-21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抓住实质,要说看思想倒不如看看马列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梦幻飞天 的帖子

看来你就真的需要读一读马列和哲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丰唇夜话 于 2009-9-22 15:10 发表
看来你就真的需要读一读马列和哲学!


你也该学学写诗了,然后再搞所谓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梦幻飞天 的帖子

一个人怎么就象一条××,到处乱咬!是为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丰唇夜话 于 2009-9-22 22:25 发表
一个人怎么就象一条××,到处乱咬!是为了什么?


这也是出于一个喜欢搞诗歌理论的人之口吗?基本素质都没有,还谈什么理论呢?

难道你的嘴是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呀,我们要有涵养,不要理会!不要争辩!安心创作,能写点就写点!少理会一些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所启发的,
因文生情,因情生文,古人已有探讨过。
但在我看来,二者沒有多大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大畜 的帖子

同样的一家之言!各有各的认识!还要看作者自己的心里怎么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