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834|回复: 11

【无黑不欢】在互联网下变质的一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凤凰传媒出了一本书《单向街》,似乎要做成《读库》的样子,于是加了后缀[001]。其封面写着《最愚蠢的一代》,下有一小行文字:“互联网和物化,如何摧毁了一代人的头脑。”
北京青年报》评价说:“早就有张老六的《读库》,最近许知远的《单向街》也进了这摊‘浑水’。……虽然说,许知远有必要借助磨铁的强大营销,不过《单向街》比之同样是磨铁旗下的《鲤》,显然公共知识分子情怀更多一些。比如第一期主题探究的就是‘最愚蠢的一代’,显然又是许知远式的忧国忧民的多虑症。”

  许多年前,应该是在新千年左右,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互联网将让世界变小。”那时候,我们还在学习如何使用谷歌,我们还在BBS上码字,甚至为掌握了一个插入图片的代码而兴奋不已。我们期盼着世界变小的预言早日变成现实,而我当时的梦想,还只是想要看看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能足不出户就可以游玩天下。

  2001年,在进入大学后,我们有了计算机课,我们学会了打字,五笔字依然是作为考试项目之一。那时的我,已经有了QQ,有MSN,有UC,我已不是为了能和某个再不曾蒙面的一位工程师吟诗作对的哪个人。我熟悉互联网世界,甚至在大学后两年担任了学校网吧的协管。我在大学时梦想能写一本小说,也就是我现在正在不断修正的《解药》或《脱衣洗澡》,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最终流产。

  当然,我不能将自己的一切错怪罪于网络。这本身就是愚蠢的行为,毕竟当时的我也是心高气傲却腹无点墨,写小说重在坚持,也需要积累后的爆发。学校那点破事,本就不是我愿意写的内容;社会那点腌事,我却还没触及到。一切凭书上、网上内容,又如何成就大文章呢?

  但我们终于成了最愚蠢的一代。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我们不可避免地开始用到网络。我父亲在教师节后一天给我打电话:“你们网站教师节怎么不热闹啊?”父亲是老师,从没摸过电脑,却因为我从事互联网行业,而开始接触网络。他以为从网站上可以了解到他的孩子在做什么,其实,我的影子不曾出现过。


  我做着网络,才知道网络也不过是工业化流程,它并非想象中那么开放。在部落、在异类之间,意见领袖的作用大于任何。所谓开放的平台,实际上是围绕着意见领袖而创造的金字塔。他或她会在顶端俯视着苍茫的网络,像上帝一般指挥着网民的思想。

  那么,我们是否曾想过,互联网让世界变小之后,是否让我们个体变得更小,是否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小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为马云、为李彦宏、为马化腾而马首是瞻。做着互联网,我们个个都希望自己的企业下一步便成为阿里巴巴、成为百度、成为腾讯,我们在其中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商机,我们一直在思考,自己如何成为百万级用户网站的CEO

  看着那些年轻的亿万富翁在这个世界招摇,我们开始学习那些新的理念,是C2C还是B2C,是收费还是免费,是长尾还是蓝海,是社区还是微博,是产品还是平台……我们每天盯着那些浩瀚的数据分析,去确定自己的用户究竟是谁?也许唐瑟尔在《在线为王》中能预测美国的一切,但我们无法预测明天我们的用户是从10IP突破到20IP,还是直接降为1IP。一切仿佛显得不可捉摸,而一切又那么充满光明。


  我们确确实实是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化。就以我自己为例,大学时,我还会给五湖四海的朋友写信,现在我连QQ都隐身;前两年我还一直保持着每周去一次书市的好习惯,现在我只仰仗卓越和当当;我还疯狂买过盗版碟,而今在网上打开一个播放软件就可以看一大堆想看的影片;我还曾订过数份报刊杂志,每个月初等待着属于我的那份杂志,现在直接就能在网上看到,且每期不漏。

  记得数年前,也就大概五六年前那会,湖南一家电视台做过关于网络生存的真人秀栏目,那时,网络生存72小时居然可以电视直播,而在其中惨败者不计其数。而现在呢?上淘宝就能购到衣住行的一切,至于吃,在网上找,总还是有的。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网络化生存,不再写信,不再直面聊天,不再坐在书房里阅读。与其精心打扮自己出去泡妞,不如精心打扮QQ空间上网友。我知道,这样的批判还远远不够,相比这浩瀚的网络来说,我们又算得了什么?

  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这是一个偶像缺席的年代,这个一个生理匮乏的年代,这是一个心理扭曲的年代,这是一个网络年代。当我们把一切智慧献给了网络之后,网络又把一切无聊献给了我们。

  我身边的朋友都习惯了买手机一定要买能上网的,买MP3一定要买能下载的,买汽车一定要买能导航的,就是挑写字楼,也一定要带宽是光纤的。
而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匮乏。他们开始追逐着网上一部连载的小说看,尽管他们知道,那部小说漏洞百出;他们开始习惯在淘宝上买衣,尽管他们知道,好衣服一定要当街试;他们拒绝了群聚,拒绝了聊天,拒绝了饭局,拒绝了旅游,拒绝了一切我们之前所向往的自由而美好的生活。在他们眼中,哪怕分文全无,只要有能上网的电脑就够了,有时,甚至只要有网吧就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最近重读《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老六写的那些文字,都是我们所共同的记忆。而今,面对着网络那些关于麻将、关于校园、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评书、关于电影、关于足球、关于买碟、关于电脑、关于写信、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全部真的已经成为了粉末。网上有麻将游戏,网上有传奇、魔兽的打架游戏,网上有无数可供下载的毛片,网上有说书的视频,网上有最新的电影,网上有足球游戏,网上可以发伊妹儿,网上可以看最新畅销书……现在,只要你有鼠标,就可以将一切实现。


  而生活的乐趣呢?那些呼朋引伴,那些真实的感知,那些越过雷区的快乐,那些体验跌撞的伤痛,都已经消失殆尽。尼尔·波兹曼写过《童年的消逝》,新的传播技术让童年作为社会结构已经无以为继。新的传播技术让生活作为人的期盼变成了泡影。我们的生活,决不仅仅是网络。应该有更丰富、更真实的空间,让我们生存,而不是在14.517.5英寸的屏幕间。我们应该记住的是,网络只是一种技术的革新,而并非一种生活的方式。

  我仍记得的是,2004年我进报社工作时,办公室里仅有一台电脑,而那台电脑属于半荒废状态。实际上,无纸化办公,网络化办公,已经提了很久。但没有一个记者使用电脑,他们在方格纸上写着自己对这世界的记录,甚至不厌其烦的修改,撕毁稿纸再来。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后来才知道,纸上的文字,总是要用心些,可能是害怕写得不好返工,毕竟用方格纸码字是很辛苦的。

  而当2008年我进入另一家报社后,发现这家报社的记者,几乎都是上班用电脑。更令我惊奇的是,无论记者还是编辑,每日必定要打卡。而多数的记者,都可以坐在办公室一整天。你一定奇怪,那这些新闻是哪里来的。可以很明白的说,一部分是来源网络上本来就有的新闻,稍加改编便成了自己的;另外一部分是来源于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上的通讯员,他们传递过来加上自己的名字。

  网络能将信息传递加速,甚至能够扩大信息传递的范围。但同时,会使得这个世界缺乏真实和深刻。报纸存在的意义在于,报纸上的内容不可随意篡改,报纸上的内容更具备深刻性。虽然一段时间有人曾担忧,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会在金融危机下垮掉。但相比那种可触摸感来说,电脑和网络实在显得有些冷冰冰。

  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上网究竟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似乎很多门户网站都调查过。但真正调查的结果恐怕还不是网上那些可供勾选的内容。我选择YUPOO是想存照片在上面;我选择天涯是想存文字在上面;我选择PPS是想看电影;我选择电驴是想下毛片;我选择QQ是想泡妞;我选择卓越是想买书;我选择……可能更多的是,我在被迫选择。

  我记得以前,在面对网络和现实时,我可以选择拒绝的。但是究竟是到了什么时候,我们必须被迫去接受了呢?大多的时候,我们无聊的在网上玩着游戏,看着吸引人的标题下的内容,搜索着一个个空无的结果,听着那些带不来愉悦的音乐,看着那些良莠不齐的电影,买着那些现实生活中更实际的物品……我们开始变得无聊,无力,于是开心网等网络的出现,将众人的无聊变成价值连城,带来的只有更多的面对菜地、鱼塘的孤寂无助。

  我们坐在电脑前,面对着网络,无所适从。于是,那些数不清的信息将你淹没,将你俘虏。你开始变得迟钝,甚至不解风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20063月:女子虐猫事件; 20077月:史上最恶毒后妈;20081月:姜岩死亡博客……历数那些网络暴力事件,无一不是一种对人权的侵犯和对人生本原的亵渎。

  大多数人上网,已经忘记了他们最初的想法。他们是想自由的表达,表达情感,表达思想;而结局却有些可悲,他们变成了自由的践踏,践踏他人的尊严,践踏他人的隐私,践踏他人的情感,践踏他人的思想,践踏甚至控制他人的人生。

  对大多数一贯坚持猎奇的人来说,陈冠希似乎让人们认识到了明星光鲜后面的肮脏灵魂。而从另一方面看,像陈冠希的电脑内容都能被窃取,你的信息、你的隐私又有什么不能被窃取的呢?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在类似事件中大放异彩的“人肉搜索引擎”,竟然成为全网民的追风运动了。似乎很多人都认可这样的搜索,他们可以去找哪个官员抽的什么名贵的烟,也可以去找哪个明星泡了什么妞,还可以去看哪个白痴说了什么恶俗的内容……他们乐于将这些人的信息公开在网络上,以供人唾弃和辱骂。

  喜欢野夫在《 “革命时期”的浪漫》里说的这句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只为学会爱而不是恨。”他还说:“你也许需要一个花园,一片草地,一个面朝大海的房子。”没有人会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只为学会网络而不是现实。”

  在这些要挟中,感情的价值已经变为了零,剩下的,就是01组成的内容。或者,似乎感情的存在,靠的已经不是月老手上的红线,而是自己花钱购买的网线。对于那些网络技术高的人来说,他们冷冰冰的掌握着这世界上自己喜欢和厌恶的人,因为他们是网络的“上帝”。网络上的那些真感情,被网络这柄双刃剑和掌握这柄剑恶的一面的人,割得支离破碎。
我不是要去批判网络暴民,在哪没有暴民呢?只是,网络对人的要求太高,你无法掌控,就必定受到伤害。这世上大多数都是网络白痴,最多是能使用;于是他们开始被能掌控的人所掌控了。

  有一部电影,叫《异次元骇客》。我大学时看过的影片,电脑科学家虚拟出一个活生生、实景实物1937年的洛杉矶。他们时常进出虚虚实实二个世界。他们控制着那虚拟世界里人的生死,可到后来,他们才发现,自己也不过是别人虚拟世界的玩物。这正应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谁又能担保自己不会被网络这把剑所伤害呢?


  在这样的恐惧气氛下,许多人开始自暴自弃。木子美、芙蓉姐姐为代表的人物登场,她们开始放纵自我,或许是对网络的另一种反叛。最后竟升级到80后的网络反叛和90后的非主流表现。
 
  在我日常接触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中,100%都接触过网络,有50%左右的人将自己的反叛形象放在网上,有90%左右的犯罪青少年玩过网络游戏,而受网络游戏影响导致犯罪的有40%左右。我还曾采访过利用QQ群犯罪的少年,利用网络诱骗的女孩,在他们眼中,网络上的言行就代表了一切真理。稍微受到某位网友的怂恿,他们便会做出各种各样出格的事情。而很多,都是因为网络教会了他们所谓的刺激是怎么回事。

  我所谓的“变质”,也便在于这里的一些关注。“变质”的一代,并不只是代表受到网络影响的人,也代表了利用网络去影响的人。而今,多少豪情壮志在网上流传,多少个人照片在网上传播。不少人上网,只为搏出位。他们将自己仅有的青春、才情,在网上消耗一尽。而大浪淘沙,留下的又有几多呢?

  尽管我如此声称,或许我依然离不开网络。而我的文字,仍需要网络传播给极少数人看。就如同《单向街》里的那些作者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博客,但我们坚持的是,这只是思想的传播手段。世界变小,变平坦和触手可及,仅仅是因为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自由流动。但这个世界不能因此而改变固有的秩序和规则,它应该是有限制的,而不是随意的;它应该是对着无恶意的人开放的,而不是充斥着色情和暴力;它应该是加速人们的思维活跃,而不是让所有人成为白痴和奴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的时代来临,不知是我们驾驭着它?还是它驾驭了这个时代?得到与失去,都会让我们怅然若失的痛和迷茫。 红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网络游移、恍惚、没有安全感。前一分钟肯定的东西,在后一分钟它自己会否定掉。但是,离开网络又觉得闭塞。
问好黑子,久不见,常常回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子还是那么凌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我竟错过了这麽好的一个帖子!问候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就是黑子吧?
我感觉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是深陷网络的了,包括我自己,即使不与网上任何一个人联络,也还是离不开网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胡风野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0-10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柯默默 于 2009-9-18 15:40 发表
黑子还是那么凌厉。




恩。同感。远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是必然,一些是偶然。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