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67|回复: 9

[心情文字专题讨论] 关于文学的断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文学的断想            

                                                        1、 文学与人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与绘画,雕塑,哲学等同属为人类精神部门。它主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与诗歌,而将一些实用性强的报告,论文排除在外,文学的语言需要生动,报告论文则不需要,要的是真实与逻辑性。过去一般将文学分为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两类,屈原,李白,雪莱,拜伦属于浪漫主义,杜甫,苏轼,鲁迅,巴尔扎克,司汤达属于现实主义,而象莎士比亚,歌德就不好分了。

过去有“为人生的文学”,这“为人生”说得很好,人生象一艘航船,文学就是船上的帆,或者是波浪,将人生推向幸福的港湾。文学是一种创造,人生也是,两者相辅相成了,作家就会沉浸于创造的欢乐中;而文学的另外一个主题是读者,作家创造的文学还要通过读者的检验,李贺诗歌的艺术不比李白差,包括语言的造诣与想象力,但为什么李白有名的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白的诗浅显易懂,李贺的诗晦涩,更具个人性,这样读者就容易接受李白的诗。

将文学当成一门事业是艰苦的,它不但需要一个人的天赋与才华,还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卡夫卡出身富豪,巴尔扎克以其巨大的才华,精力创作,换得丰厚的稿费,但没命地创作摧垮了他们的身体,在他们那里文学与人生几乎是等同的。鲁迅将文学看作是“疗救国民的良药”,他虽无长篇巨制,那些短小精悍的杂文却针砭时弊,唤醒人民,催人奋进的。鲁迅对文学的功效是寄予希望的,他的人生是为文学的人生,他的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

文学需要孤独。孤独时你将面对自我和整个宇宙,它将带你走进深邃的人性探询中。孤独需要文学创作,或者其他形式的人类创造活动,如贝多芬忍受着耳聋带来的巨大的孤独,创造出后期伟大的作品。现在的作家好象都忍不住孤独了,余秋雨是个典型例子,好几次在电视里看到他,竟然做起了歌赛的评委,作家不是明星,一成了明星,创造力就会大大下滑。托尔斯泰获得巨大身名后,不愿多到人群中,喜欢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庄园里,象一个道地的农民。亚里斯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灵。人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有限的,人需要交往,文学也需要交往,如今网络上的各种文学论坛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往平台。

文学创作需要毅力,锲而不舍的毅力,要做好在人生长途艰难跋涉的准备。《浮士德》几乎花费了歌德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曹雪芹在那样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坚持写作,成就了伟大的《红楼梦》。

文学的被边缘化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而这是不被多数人感觉到得。电视与互联网的普及更使人的一生限定在技术性的僵滞思维中,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文学成了各种网络小说,街头刊物等快餐文学,或被改编成庸俗冗长的电视剧,看过也就看过,不会带来智性的愉悦。

但文学不会没落,肯定有它的坚守者,并且始终在进步。文学象我们富丽的人生,定会走出低谷,再度辉煌灿烂。

                                            2、文学与宗教

宗教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神秘的信仰,它对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刻。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对应产生三种文化: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中充满生机的组成部分,原始的文学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与巫术,譬如说,古老的诗歌就产生于原始宗教与巫术的语言里,而各种宗教故事是很好的文学样本。

宗教的神秘性依赖于神话的阐释,宗教大多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譬如《圣经》中的创世纪,带有命定的色彩,是从陈述句中产生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人类就有了人类;《圣经》是一部文学色彩浓郁的宗教著作。中国古代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可惜没有延续下来,形成一种宗教。而《山海经》是宗教色彩浓厚的神话传说。

可以说最早的文学从宗教中产生,并在其中壮大。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历史上,有许多僧人是诗人与文学家,他们为文为诗一点不比常人差。唐朝有三大诗僧:齐己,皎然和贯休。

齐己生活在一个万方多难、遍地刀兵、生灵涂炭、灾难深重的时代。他自幼为僧,安禅静习,四处游方;60岁时任荆州僧正,掌管荆南僧务。齐己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既面对现实,描述唐末五代战乱,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并揭示其苦难的根源,提出了对理想政治的见解;又着力宣传佛理,阐述对佛教教义的解悟。齐己勤于写诗,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第一诗僧。

皎然(720~798),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 自称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唐代活动于大历至贞元年间的著名诗僧。早年即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还旁涉经史子集,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传世著作有《皎然诗集》。皎然是一位修学有成的僧人,而以诗文作酬,撰写诗歌理论,并非他的“正职”,只是一种助道的媒介,所谓“为义作,为法作,为方便智作,为解脱性作,不为诗而作也”。皎然以诗文为佛事, “先以诗句牵,后令入佛智” ,“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说高人”。他把禅境、禅理融入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以大乘慈悲精神化世导俗,并以其清丽的诗句和独到的诗歌理论,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和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晚唐诗僧贯休,虽然身居丘门僧院,但心系民生疾苦,胸怀理想抱负。其诗歌体现出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在内容上表现为热衷政治、关注现实人生、善恶分明的入世情怀及对世俗生活、世俗情趣的吟咏向往。在艺术上表现为善于运用富于世俗生活情趣的笔触,传达具有通俗化、平民化的审美追求。

以上三位诗僧在文学上的造诣之高,一般诗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在唐一代写诗的僧人肯定不止他们三位,应该有许多,他们的兴盛是与佛教在唐朝的兴盛分不开的。

我们在强调宗教对文学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文学对宗教的渗透作用,至少它在面貌上影响着宗教的思想,与文化内容。

                                           3、文学与哲学

有人说,哲学离诗歌最近。诗人大多喜读哲学著作,特别像尼采一样的格言式哲学文章,给人启迪与警醒,更给人深思。文学中的思想部分常常来源于作家们的哲学思索,荷尔德林与黑格尔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哲学与诗,在他那里哲学之思和诗之思诗分不开的。海子读的是法律系,他特别注重的是黑格尔哲学,这在他的史诗中有所体现。

有人说,研究哲学者都是书呆子。从世俗意义上说确实如此,那些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照样活得滋润,幸福;而哲学家却整日处在愁思中,对宇宙和生命的意义苦思冥想,对死亡的意义苦思冥想,他们力图对人生赋予意义,却对死亡束手无措。文学从哲学中生成,哲学从文学中悟道。

另一方面,哲学会使人洞察世事,超脱世界,超越尘世生活。举凡中外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哪一个不是超脱生死,洞察世界的人物,庄子是出世的代表,出世并不是逃避生活,而是看到芸芸众生的有限与苟且,对喧闹的尘世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于是有了《逍遥游》这部想象丰富奇特的文学名篇,在文章中集中体现了老庄无为而治,逍遥自由的思想。

尼采是敏锐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有着诗歌的质地,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我在读其代表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时,一点不觉得枯燥,完全是散文的架构,诗的语言。录些语段下来:

“猿猴对于人是什么?一种可笑或羞耻之物。人对于超人也是如此:一种可笑,或一种羞耻之物。你们曾经由蠕虫到人,但在你们心中大都仍是蠕虫。从前你们是猿猴,但现在人类比任何一种猿猴,更是猿猴。”

“这时你们说,我的正直有什么价值!我不感觉到那是火焰和燃料!但正直的人便是火焰和材料。”

“人之所以伟大乃是他是一个桥梁,而不是目标。
人之所以可爱乃是他是一种过度和一种毁灭。”

“我的灵魂宁静,清朗,如清晓时的群山。他们以为我是冷酷,怀着可怕的讥嘲的嘲笑者。”

“夜是漆黑的,查拉斯图拉的路途是漆黑的。来吧,你冰冷而僵硬的旅伴哟!我带着你到那地方,我将亲手埋葬了你。”

“查拉斯图拉再走了两个钟头,信赖着道路和星光:因为他惯于夜行,且喜欢看万物熟睡的脸。但当破晓时,查拉斯图拉看出他已走到密林里,再没有小道可见了。他于是放这个死人在他头上的一棵空心树里,——要保全他不被狼吃掉,——并且自己躺下,在长满了青苔的地上。即刻,他睡熟了,疲惫的身体,但有着一个宁静的灵魂。”


历史上,像庄子,尼采一样语言精彩易懂的哲学著作是不多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一些主流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著作,读起来显得枯燥难懂,非专业人士难以坚持。

近代以来理性与实证主义盛行,对文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它使文学失去了应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语言变得僵滞,思想也显得单一与老化。这是哲学对文学的戕害,哲学的书卷气太浓,适合于书斋里静心研读,文学却是丰富的,反映了多姿多彩的自然,人类生活,与人的内心世界。

                                            4、文学与发疯

茨威格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个悲剧英雄与歌德相比,认为前者是具有魔鬼天性的诗人,不知道节制,任凭激情的洪流将自己冲垮,“他们都被一种极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自然的力量驱赶出温暖的存在,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漩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闪耀着光芒迅疾地冲进使命的暗夜。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意义,因为他们只是从无限驶向无限: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茨威格《与魔鬼作斗争》)他们是魔鬼的仆人,魔鬼借他们说出了世界的本源以及乌有之乡的景色。

歌德觉得自己天生不是悲剧作家,“因为他的天性是妥协的”。他热爱生活,将生活看做是一种更高的甚至是最高的力。荷尔德林,尼采蔑视生活,认为生活永远是有缺陷的,艺术高于生活,文学高于现实;他们怀着越来越狂热的激情,穿过自己生命中的暗道,奔向那块闪闪发光的、他们在梦境深处感觉到得石头。歌德是魔鬼的死敌,“在青春的灌木丛中的某个地方,歌德一定曾经在生死攸关的决定时与这个危险的家伙相遇——维特可以证明这一点,他把荷尔德林与尼采的命运先见地从自己身上排除了。经过那次恐怖的遭遇后,歌德对这个强大的敌人的致命力量终生怀有愤怒的敬畏和不加掩饰的恐惧。”(茨威格《与魔鬼作斗争》)

魔鬼使人发疯,艺术使人发疯,梵高在内心的狂乱中开枪自杀,海子在创作的海洋中晕眩,而精神错乱,兰波钻进了莽莽苍林。悲剧英雄的事迹感染着一代一代准备献身于文学艺术的青年,然而这是危险的,迷醉的艺术使人走向极端,疯狂或毁灭。徐渭与顾城是这类人物的代表,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他们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

悲剧英雄的共同特点是怀着一颗“高贵的、痛苦着的心灵”。高贵要求他们与世俗拉开距离,痛苦是他们为世态炎凉,道德滑坡,人心不古而感到心痛与愤怒。

[ 本帖最后由 北溟 于 2009-9-10 20:01 编辑 ]
发表于 2009-9-9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北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学做一指引,我们在此进行一些探讨,希望大家能够与北溟先生进行为期二十天的在线交流,为我们文学诗歌爱好者解疑释惑,明天就是教师节了,做为特别的礼物,挂顶支持,希望先生能与大家探讨交流,大家也利用这个机会多学习着,顺祝先生教师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飞雪!谢谢诗歌报为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0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教师节,借这个地方向所有的老师致于节日的问候,你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白天站在三尺讲台,偷空写下自己心中的话语,一字一句依然是一粒粒光子,点亮心的暗房,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请问:我们要如何突破日常的写字和单纯的爱好,走向着文学的殿堂?写字与文学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0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主题前面加一个【心情文字专题讨论】,我现在无法编辑你的贴子.

[ 本帖最后由 周飞雪 于 2009-9-10 16: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9-10 14:49 发表
今天是教师节,借这个地方向所有的老师致于节日的问候,你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白天站在三尺讲台,偷空写下自己心中的话语,一字一句依然是一粒粒光子,点亮心的暗房,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请问:我们要如何突破日常的写 ...

文学由每个个体的写作和作品构成,你所说的写字就是写作,譬如空闲时写写日记,短小的散文等。从宏观上看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微观上就是一个时代作家们的创作成果。因而没有每个个体的写作就没有文学,文学这条大河正是由许许多多个体写作的涓涓细流汇合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为心情找到出口,至少能交些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继续关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5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文章:

文学与情爱

  人类历史虽说漫长,小说的历史也已不短,但我们的
情欲世界却一直淹没在人物的背后,仅仅在最近几个世纪文学作品才
敢于直面它纷乱的光影。如果不去过分计较,只对它笼统作一下比较
的话,那么西方文艺家对它细部上的观察、了解先于中国,这得益于
他们理性分析技能的发达,至于总体性的感悟把握,传统之中国却不
弱于旁人,她对它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说法和设计,它们是独特的,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包含的智慧则有待今人重新诠释与理解。

  其智慧核心就是,情欲像饮食一样,再自然不过,没什么神秘,
越过它,人们倒是看重了处于其上的情或爱。后来,从宋朝以后,它
被描述为丑恶的东西,属于应该祛除的东西,之所以不加阉割,只因
为人需要靠它传种接代。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从文艺思想的角度看
,情欲与文艺家几乎是无缘的,他们是平行的两条线,其间没有交点
、叉线,中国传统文艺乃以清虚、含蓄、怨刺为最高境界,从而乏有
激越、旷野、嘹亮的作品。

  单论文学,它的源头为《诗经》、《楚辞》,二者对人性的发现
都只限于美好的情思上。在那里,美人们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及,勾
起我们无穷的遐想与怀念;其间既有美感,又有怅恨,所以我们深情
婉转、凄迷哀感,内里搀不进"欲"的成分。

  曹植的《洛神赋》第一次正面描写了美人的风姿,可终因人神相
隔,只能"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其价值在于它承继屈原、
宋玉之风流,而开启后来--这位丽人形象是高度抽象的,不具个性色
彩,因此在《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出现以前,它就成为许
多美人形象的模子和影子。而只有深入美人的内部,还她以个性,那
个形象方能撑开,具备真实的欲望--优秀的作家所着力描写的,也便
是这些欲望以及欲望背后的动机、冲突等等。

  一切经典文学作品里最出色的部分也许就是细写美人们的欲望,
这欲望是那样透露了勃勃的生机,可是外界或内部却有一道道有形、
无形的力量压迫它,让它得不到通畅的落实,由此引发出许多的叛逆
、挣扎、反抗和觉悟。

  《西厢》能够卓然标立,在于它所写的正是偷情,并把这偷情当
了春心萌动时的处子们合理、正常的情欲需要。这样的思想在当时可
算大逆不道,而且男女之身份悬殊判若霄壤,作家却以平等的眼光欣
赏他们的爱情。

  《西厢》偷情的那段文字殊为精致而大胆。请看:"将柳腰款摆
,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但蘸着丝儿麻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
香蝶恣采。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吻香腮""春意透酥胸,春色横
眉黛,贱却人间玉帛。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可爱"。

  同样是"偷情",小说中写来就要细腻许多。西门庆与潘金莲第一
次时的云雨之事就比《西厢》详实。它主要写的是女方潘金莲的外在
特征:"罗袜高挑,肩膀上露一弯新月;金钗倒溜,枕头边堆一朵乌
云。誓海盟山,搏弄得千般旖旎;羞云怯雨,揉搓的万种妖娆。恰恰
莺声,不离耳畔;津津甜唾,笑吐舌尖。杨柳腰脉脉春浓,樱桃口呀
呀气喘。星眼朦胧,细细汗流香玉颗;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心"
(《水浒传》24回。又可参见《金瓶梅》4回)。

  仔细看一看,我们会发现这两段描述其实是大同小异的。想想也
是,如果我们只关注外在的动作、行为本身,那么从古而今这事儿就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在情欲层次上人性也是共通的,即使有差别也没
有太大分别。决定人物命运的不在这些,而在情欲背后的那些动机以
及由动机带来、引发的后果。

  西门庆的动机不纯,含有罪恶的成分;潘金莲受他诱引,不自觉
地陷进去;本来这对她不合情理的不幸婚姻是一种最彻底的反抗,值
得我们同情与谅解,但是她为了使偷情合法化,后来参与谋杀亲夫,
这才走上犯罪之道,可谓所托非人!

  他们代表了一对极端--作家把情欲当成丑恶之物,当它是犯罪的
药引子,尤其是《金瓶梅》,它干脆就把对所有美人的喜爱与忘情当
成罪过,其经典的叙述语言就是"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1回)

  西门庆的纵欲无度诚然能耗干他的精力,他对女人也是无情的,
他的癖性就是什么美女子他都想霸过来。但是霸占别人是有条件的,
没有他那种条件的人根本无望。何况,我们这个社会的流氓毕竟是少
数,有他那种条件的也不一定就会像他那样,因此,该小说想通过这
样一位特殊人物的故事去教人戒色是行不通的,我们姑妄听之。

  《红楼梦》的主题之一也是教人"自色悟空",但它的男主人公贾
宝玉身上没有露骨的情欲冲突,仅有的一次是他大梦醒来后觉得好奇
,就与袭人偷了一把,但作者一笔带过,未作停留。其它地方也都极
力隐藏,只可意会。从中不难看出曹雪芹对于人性中正当的情欲表现
没有直接去面对,或者说他是有意回避的,潜意识中把它当成了丑事
,觉得应予超越,当它为"空"的,一首"好了歌"就足以说明问题。所
以,一部《红楼梦》虽然"大旨谈情",但是贾宝玉所爱的却只能是那
些清纯、娇美的"女儿",既不是所有的女儿,更不是所谓的"女人"。
在他眼里,惟有前者是好的,后两者却个个不好,这样才有了他如下
一段惊世骇俗的高论:"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
逼人。"(2回)"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
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进而,凡出嫁后做了"
女人"的都是坏东西(77回)。

  另一方面,贾宝玉去袭人家看她时,房中有三五个女孩子,他留
心不忘的却只是那个穿红衣服的,因为只有她"实在好得很",其余的
长相一般,没能惹他种下情根、情种。而宝钗让他留心进取、功名,
他就觉得"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
鬼之流"(36回)。上述这些人在贾宝玉那里都不是好的,这就有点
古怪。毕竟他深深爱着的贾老太虽然年龄大了,老伴儿死了,没有性
生活了,可她是过来人,也在已经出嫁之列。何况还有他母亲、王熙
凤等人呢?

  林黛玉是脱俗清纯的,他才觉得她好,视她为知己。但他对她只
有情爱,敬慕她,当她是女神,不对她产生情欲,只进行"意淫"!

  上述发生了情欲的故事中,男女双方的关系却不是平等的,在那
里女人是花,供男人去摘去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高复班里,就听老师说,爱情与死亡是文学的两大主题。好的文学都能够体现这两者的,譬如古希腊与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国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和上文中提到的《红楼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