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13|回复: 4

大望京:一个村庄的消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6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望京:一个村庄的消失


    北京市朝阳区试点城乡一体化工程,崔各庄乡大望京成为试点工程。

    笔者毕业后因为工作关系曾在大望京北8公里的孙河乡居住一年,每天去图书馆的路上都要路过大望京村。因为大望京地处京顺路(101国道)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绿树福顶,也算偏安一隅。

    每天早上,早高峰的时候,骑车排着长队驶向城区。洗车夫妻也早早上工,挥动着手中的抹布招呼着司机。

    每天晚上,坐车回来,或骑车回来,都能遇到一群一群的人们从城市的格子间回到自己乡下的小窝,回到一间不大不小的平房。有缘的话,你还能每晚遇到在附近商场上班的小姑娘,纯朴的脸蛋,浅浅的微笑。

    每天深夜,那些练摊的大姑娘小伙子老大爷老大妈,热情地招呼你,也许偶尔在你走回会骂你两句。

    每天深夜,当公车不再运行,当出租车师傅也不愿拉你时,那里还有热心的司机等待你,随时带你回到自己温暖的小窝。

    这就是乡村的温暖,没有水电费、取暖费等等苛捐杂税的纷扰,朝有雄鸡唱晓,晚有犬狗闻盗。

    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是一笔终生可能都挣不来的金钱,但反手不知道又送在谁的手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将从此成为他人的天地,忍看他人吃喝拉撒。

    从此,这个可供储藏现实的地方,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名字——现在还不知道能否提供记忆的范本。

    望京,多么美好的愿望,也许能够实现,也许再难提起。

    从此,它从地图上抹去,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以下文字摘自天涯网友wangjingren日志:

    望京的历史
  
  望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区域,它比北京的历史还要长几百年。史书记载,望京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辽代,距今已有千年。辽代定都于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而把幽州(今北京)作为陪都之一,称之为南京(亦称燕京)。望京当时处在中京经古北口通往幽州的交通要道上,望京以北的孙侯(今孙河)更是位居温渝河(今温榆河)之南岸,是当时从东北方向进出幽州必经的重要渡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远在宋朝,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京都东北五十里处有望京墩一座,望京由此得名。据推断,现在的地名大山子也是与望京墩颇有渊源。
  
  望京墩上的城防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此时的明朝正处在战乱年代,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不断进犯,战事频繁。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镇亲率五十万大军北上讨伐,却大败于怀来土木堡,英宗亦成为瓦剌军的阶下囚。英宗之弟朱祁钰随后即位(号称景帝),上台后首要之事便是重用兵部尚书于谦,依仗其刷新内政、整顿军队、备足粮草、构筑城防,以保京城不失。同年十月,于谦率领明军成功击溃兵临北京城下的瓦剌军。过了三月即明景泰元年闰正月,于谦为加强北京城防又奏请皇上:“京城四面,因无墩台瞭望,寇至不能知其远近及下营处,卒难提备,可用四面离城一、二十里或三十里筑立墩台,以便瞭望。”景帝回曰:“所言甚善。”其令钦天监踏勘,画图来看。同年六月,总兵武清侯石亨再奏:“京城四面,宜筑墩台,以便瞭望。”只过一月,七月就在京城北面和东北面“筑德胜门双综铺及东直门外望京村墩台”(《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至于此墩台的形状和规模,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比照当年其他地方所筑墩台的大小:“高三丈,阔十二丈”。清代的《日下旧闻考》和《宸垣识略》对这座“望京村墩台”都有所提及。
  
  历经550多年的风风雨雨,望京墩已不见踪影。如今的望京村人都不知望京墩为何物,但村里的老人还记得,早年村南地头曾有一土包,人称“单墩”,恐是望京墩的遗留之所。后来建厂房、修公路将这一仅存的土包推平了。
  
  明代以前望京只为一村,明后期分出了大小望京村。两村以一条小河相隔,大望京村居东,小望京村居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望京村已有常住人口近2000人,440多户。小望京村则有700多人,300多户。历经550多年的风风雨雨,望京墩已不见踪影。尽管大小望京村的人们对望京墩几乎一无所知,但说起望京的来历,村民们有一句经典的话:“望京就是我们这儿!”最早被称为“望京”的地点,应该是今天的大望京村和小望京村,它们紧邻京顺路,并不在房地产概念的“望京区域核心区”。望京村的老人们讲,那一年,乾隆皇帝去避暑山庄度夏路过此村,停下歇息之时回头一眼望见东直门,随即赐名此地为望京。
  
  解放前,望京村是周边最大的村镇,所辖土地和人口最多,村中有关帝庙一座,庙里为泥塑关云长像,据称还有天王像,惟妙惟肖,大殿主体为木结构,颇为高大,很有气势,方圆数里百姓是以此村为中心。文革后,此庙塑像被毁,大殿改为大望京小学校,后因年久失修,小学校重建校舍时拆毁。大望京小学在建国后至九十年代末以有限的教学水平和条件培养出不少好学生,成为乡里唯一几所可以保送学生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小学校之一。
  
  解放后人烟稀少的大山子地区陆续迁来798、电机厂、还有松下彩管等工厂,搬来很多工人,才形成了后来的大山子地区。
  
  改革以后,从九十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房地产持续升温。望京村以西的大部分村落,如南湖、东湖、侯庄、五和村、西八间房(这个地方在古代估计人挺少的,才只有八间房。还有注意这个“西”字,应该是以望京村而非北京城的位置得名,即在望京村以西)等都被改造为今天的花家地和望京小区,统称为望京地区。
  
  望京的传说
  
  乾隆御封望京的传说:那一年,乾隆皇帝去避暑山庄度夏,经由御道路过此村,停下歇息,饮茶之时回头一眼望见东直门,随即赐名此地为望京。老人们质朴的说法和传说大概道出了望京一名初始的含义,当然辽代是见不着东直门的,但可以望见当时幽州城的某一高点。此说不无根据,看看望京一带村子的海拔高度,虽都处在大平原上,大小望京村比周围村子差不多能高出一米,比孙河村更是高出2米多。想象一下吧,当时来自北方的使臣、商贾走出莽莽燕山,来到广阔平原,行至望京,豁然看见京城的一角,那是何等的喜悦。大望京村的老人还有印象,早年御道穿村而过,御道两旁商铺、酒馆一一排列,好不热闹。五十年前村里还有双关老爷庙(一殿供两个关老爷),一步两井等古迹,现已无存。大小望京村周围曾有几处明清时期显赫人物的墓地,多已平复,仅存清末军机大臣、大学士世续(俗称“世中堂”)墓地的几间殿房和两株马尾松。其实今天望京村以北的索家村、费家村在早都称“索家坟”、“费家坟”,不是因为墓地主人姓索姓费,而是因为看坟人以这两姓居多。小时候曾经在费家村看到汉白玉的赑屃(就是俗称的王八驮石碑),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了。
发表于 2009-8-6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一下。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一种历史的记述,我们的很多村庄正在消失,这是不争的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9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社会必要排开一切的累赘持续发展向前,然而这也必要损失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究竟是不断开拓以为向前重要,还是停留在历史的台级上固守古老的遗产;质朴的东西正随着岁月越来越改变面目,从原始社会到今天,我们将生发怎样的感慨?我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需要,也许在未来,人们会因为失去大望京而深感痛楚,也许在未来城乡一体的尝试为人类创造了更大的幸福;我们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斟酌文明存在的意义。
问好徐晓辉(拼音翻版,见谅)!


[ 本帖最后由 烈火的轻云 于 2009-8-9 07: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社会必要排开一切的累赘持续发展向前,然而这也必要损失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究竟是不断开拓以为向前重要,还是停留在历史的台级上固守古老的遗产;质朴的东西正随着岁月越来越改变面目,从原始社会到今天,我们将生发怎样的感慨?我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需要,也许在未来,人们会因为失去大望京而深感痛楚,也许在未来城乡一体的尝试为人类创造了更大的幸福;我们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斟酌文明存在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2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