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21|回复: 2

(原创)吵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8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吵架是乡村的一大景观,而农闲正是这一景观呈现的多发时节。试想想,若是春耕、双抢,或者是秋收,人们忙得连放个屁的空闲都没有,谁还有时间和心情去吵架?农闲时节就不一样了。该种的作物都种下了,再不怕贻误时机;该收的庄稼都收完了,可说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谁来吵架,奉陪一场。
      吵架多在女人之间发生。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在乡村的吵架中,可以得到最好的印证。
       曾有这样一句经典歌词:生活就象一团麻。由此可见,生活之中解不开的疙疙瘩瘩总是很多的。诸如,家庭之中的油盐柴米,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小孩之间的嬉戏打闹,外加野地里的田头土边,等等,都可能成为吵架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在乡下吵架中,女人是绝对的胜利者,男人简直是不堪一击的。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只能局限于一个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吵”字,不能突破为动口又动手的“打”字。否则就完全改变了性质,不是吵架而是打架了,这样的话,女人因为力气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说还是要吃亏的。
       我曾见过这样一场吵架,对垒双方原是两同胞兄弟之家。不同的是,一方老母加四个女儿,一方老母加四个儿子。两个老兄弟,因为生得太亲,还不好撕破那份手足情谊,只能作壁上观,或者说只能算是掠阵吧。其实,这不能算是一场精彩的吵架,因为双方力量过于悬殊。 那女儿一家仿佛杨门女将,在佘太君的挂帅下,个个英勇善战。她们站成一排横队,次第有序,先后出阵,从祖宗十八代骂起,再历数他们的五官长相、高矮胖瘦,胎记疤痕,逐一检查评论,真是到了体无完肤的地步。而对方呢,先还能嚷嚷几句“娼妇”、“绝代”予以回击,终以花样不能翻新而显火力严重不足,最后只能节节败退,缩回家中。
       后来,那四个儿子中的老三气不过,欲将“文斗”升级为“武斗”,被其老父死命劝住才作罢。老父说,好男不跟女斗。打伤了她们,你有多少的钱替她们交医药费?
       是的,吵架除了花点气力外,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打架就不一样了,虽然可以痛快淋漓,但金钱成本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女人与女人吵架,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并且其输赢往往与文化的高低无关,甚至是成反比。曾有两女人,一个是文盲,一个是教师,某次为了鸡毛蒜皮之事吵起来。那文盲女状态出奇地好,骂了半天竟然没有一句重复的话语,简直是出口成章,骂辞跟快板或唱歌一般,极富音乐的韵味和节奏,而且想象力丰富,妙语连珠,更兼恶毒异常。后来骂得兴起,竟然脱掉自己身上的长衣长裤,搬来一条凳子坐在路口,双手一扬一落拍打大腿,有如战场上赤膊上阵、击打战鼓的勇士,杀伤力锐不可挡。
       相比之下,那教师女就差远了。平日课堂上的口若悬河,变成了语无伦次,就连好不容易出口的几句骂语,也是文绉绉的好象在给学生朗诵课文。最后竟然急得脸色发青,手脚打颤,索性跪在地上,一边口咬黄土,一边口喊皇天。真是败得惨不忍睹。
       有人说,乡村吵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从那教师女吵不过文盲女来看,仿佛又更象一种反文化现象。
       细想之下,其实吵架现象哪里都有,不论乡下还是城里。吵架也并非全是坏事,可以说它是辩论的一种变异,或者说是一种过激了的辩论,是对事理的一种探求,是不同观点、思想的一种碰撞。与打官司一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试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谁想吵架?文革中高压政治下,人人噤若寒蝉,谁敢吵架?所以,我们应理智地分析和看待吵架现象。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到了某一时期,吵架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作者:彭建华(文谭居士)
发表于 2009-7-28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不错。欣赏。
问好彭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版主!亦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2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