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30|回复: 2

泥河湾作家群 二百万年的文化地理坐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0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泥河湾作家群  二百万年的文化地理坐标

                                                                       文/寒风

遵循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所标示的人类进程,锁定青铜甬道第一级台阶上“河北阳原”的经度和纬度,在燕山山脉和恒山山脉的复合处,一个被考古学家震惊了世界的名词,通过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古塬和盆地的姿态突兀而来。从此,卡瓦利关于分子生物学、历史语言学、人类遗传学的分析和考证开始动摇。从此,非洲奥杜维峡谷是人类唯一起源的理论遭到颠覆。从此,地球第四纪人类诞生的地域剖面之谜慢慢揭开了它遥远而神秘的面纱。

泥河湾,这三个振聋发聩的字眼,和着二十世纪初天主教堂信仰的钟声,铿锵着脚步,款款而来。

二百多万年,这里积淀和记载的,何止是曾经9000平方公里古湖的浩渺于浩瀚?何止是标准地层地貌的叠嶂和斑驳?何止是侏罗纪白垩纪恐龙的盘桓与消亡?何止是古湖旁水草的葳蕤和丰沛以及原始森林里虎啸猿啼的攀援与争斗?何止是岁月的洪荒中遗址的复活与文物的回归呢?

   是啊,还有文化,二百多万年的文化蕴涵。足以让这片广漠旷远的土地,源远流长了独立的人文传统和特定的精神气质。于是,从桑干河铺陈而去,开掘着一个广阔的、丰饶的、磅礴着阳光与活力的、跨越了二百万年时空的创作源泉。于是,一大批作家,将创作的视野瞄准了泥河湾。并在较短的时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浩荡,以老中青三代齐弩并发的气势,以一往无前的冲击力,影响着张家口市、河北省,乃至全国文坛。泥河湾作家群,已经成为泥河湾二百万年的文化地理坐标。

突起的创作群体与丰富的创作成就

有人把中国文化分为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三大类别。那么河北文化理所当然的属于黄河文化。而张家口作为连接大漠与中原,连接坝上与坝下,连接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处在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而泥河湾文化属于张家口文化整体的基础和根脉。从大文化的视角出发,泥河湾文化是自然界馈赠给我们的无价之宝藏,是随着历史的推进愈加丰厚的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弥深的文化;是随着人类前进的步伐愈加浩瀚的文化。立足于开发利用泥河湾文化优势的高度,把泥河湾放在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位置上,我认为,泥河湾文化的优势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东方人类发源的地域优势,二是历史底蕴和考古价值的独特优势,三是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的丰厚优势,四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产业并举发展的整体优势。这些优势,是泥河湾文化丰厚的载体,也是孕育泥河湾作家群产生的坚实土壤。于是,如同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山药蛋派”作家群;以二月河、周同宾为代表的南阳中原作家群;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秦腔作家群一样,“泥河湾作家群”应运而生了。

首先是一大批的考古科学的专业创作人员,如国家科学院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的考古专家,包括泰斗级别的人物、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杨钟健、裴文中、贾兰波等,对泥河湾做出了权威性的理论阐述。中科院双古所的科学家卫奇老人,至今孜孜不倦地探索在泥河湾大地上,做着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并在自己的观察站里写出了许多观察日记和研究专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谢飞学者作为研究泥河湾的资深科学家,编著了大型考古专业巨著《泥河湾》。泥河湾遗址群中的“飞梁遗址”,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还有土生土长在张垣大地上的河北省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家口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安俊杰,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写出了长达十几万字的科普随笔《泥河湾寻根记》。还有阳原县文保所所长成胜泉,近年来发表了多篇学术专著,泥河湾遗址群中的“成沟遗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泥河湾作家群中最主要的生力军,还是文学创作者们。国家一级作家桑原的《泥河湾情怀》和河北省作家韩咏华的《神秘的泥河湾》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作家杨勇(扬帆远航)在完成了诗集《思想鸟的翅膀》和《心路》之后,一鼓作气挥就了以泥河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龙脊》,在网络文学界收到了强烈反响。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张家口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明,豪情而作了脍炙人口,文学造诣非凡的《泥河湾赋》。张家口诗词协会副会长陈书恩,也用书法和诗歌的形式,不断写出有关泥河湾的作品。阳原籍著名诗人马武海,以及同样是阳原籍的一些诗人和书法家赵宏清、孙茂林、杨秉云、张永军、陶贵星、白志清等,都于近年来写出了大量豪放而昂扬,细腻而深沉的歌颂泥河湾的诗篇。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河北省知名作家席满华,不仅创作了多篇反映泥河湾的散文,还于今年年初,杀青了达30万字反映泥河湾考古传奇的长篇小说《泥河湾》。作家韩咏华继创作完成了14万字的泥河湾文化序列长篇史诗《泥河湾三部曲》之后,正在着手于泥河湾长篇小说的创作。阳原籍河北省作协会的李志平,不仅创作出许多反映泥河湾的诗歌散文,而且以泥河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爆花》问世。其创作的 《魅力新阳原》,也唱遍了阳原大地。阳原县文联的石秀文创作的剧本《我的春霞姐姐》成功入围2005青少年题材剧本赛,她写的反映阳原风土人情的《生在穷山村的女人》电视剧本也有望投入拍摄。阳原县晋剧团还特邀国家一级演员胡芝风和著名编导杜忠创作了大型晋剧《泥河湾》,展现泥河湾人的勤劳与善良,弘扬泥河湾古老而深邃的历史文化。不得不提的,还有号称泥河湾文化通德高望重的池涌老师,他不仅是《今日泥河湾》报刊的主编,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泥河湾的每一寸土地,所写的泥河湾游记和泥河湾随笔叠摞成筐。现代诗歌与古体格律诗歌都驾驭得游刃有余的青年诗人王墨瀛,完成了他主要以泥河湾为基调的第一部诗集《与情有关》。还有散文诗写得炉火纯青的郭秀荣(金金)。有关泥河湾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都写得无比优美,相当地道又格外劲道的青年作家韩新春。号称“二百万年才子”且能出口成章歌颂泥河湾宣传泥河湾的青年作家张子蔚。最突出的后起之秀泥河湾水牛、心在右边贾淑芳、生命之花张利清、泥河湾扬雪韩广红、泥河湾浪子杨林中、泥河湾无痕张艳坤、泥河湾细雨韩亚娟、泥河湾龙小韩旭东,以及相当一批古城宣化的泥河湾发烧友如宣化区作家协会主席冯建平、宣化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桂亮和邓宴、以及高嵘、卜惠、辛世贵、孟宏、苏永清等等,都有关于泥河湾文化的文学创作作品。好有一位置身首都却心怀故乡的可爱可亲的泥河湾刘海儿(曹绣国)……..庞大的泥河湾作家群中的成员,可以说是灿若云锦,数不胜数。

身居政府,依然耕耘文学阵地,将新闻与文学并举的青年作家米海滨、郑世繁、陈晓东等等也都在泥河湾的文化宣传和泥河湾的文学创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泥河湾作家群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专题作品的发动者“泥河湾情怀联谊会”的会长常连永、泥河湾情怀联谊会的理事长任向东、泥河湾情怀联谊会的顾问闫万鹏等等。他们举办了隆重的“泥河湾情怀联谊会”成立一周年庆典和自2007年连续三届的“中国泥河湾杏花节”。其中,参与“周年庆典征文”和“杏花节征文”专题创作的作品,就达到了百余篇。

这里有国家级的作家,有省级的作家,而多数是地市级的作家。他们以对泥河湾文化淳朴的情感,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独特审美视角,以一个作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以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国家兴亡、社会进退的深沉观照为己任;坚持从现实、过去和历史等不同角度对泥河湾这块神奇而诱人的土地进行深层的描写和剖析,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深邃、品位高雅、风格迥异、意蕴久远的精品佳作,为泥河湾文学史增添了重彩浓墨的瑰丽篇章。

沉重的历史责任与神圣的文化使命

自古以来,作家就以担当道义,兴亡社稷为己任。并被称为是社会良心和良知的捍卫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信仰危机、思想贫乏、人心浮躁的时代,面对哗众取宠、跟风炒作甚至身体写作的扭曲创作观念,面对追名逐利,甚至虚假文学的泡沫、面对大众一方面对文学精品的渴望,另一方面却是对现行文学冷漠的现状,我们在感到汗颜和自愧的同时,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作为泥河湾文化的传承群体,这些年来,我们究竟创作出版了多少既促进了泥河湾文化宣传,又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好书?我们究竟创作出版了多少既宣传了泥河湾,又对启迪民众智慧、凝聚民族精神产生深刻影响的上乘佳作?

我们应当坚守文人的道德与良知。拿出认认真真的、踏踏实实的、一丝不苟钻研学问的态度来。以甘于寂寞的隐士风范,而不是片面追求市场效应,浮躁着情绪,急功着近利,仓促上阵,忽而忙于诗歌,忽而忙于小说,恨不得一个早晨即成名成家的不健康心理。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健康的心境、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创作氛围,就算有再好的天分,也只能在创作中夭折。这是创作者的大忌,这也是致使一些很有才气和悟性的作家创作元气大伤的致命之处。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踏实,扎实,严肃,严谨,具备良好的创作道德和创作素养,才能将浩瀚的历史展现出现实的勃勃生机,才能将深厚的生活积淀变成弘扬人类美德的艺术产品,才能将凝重的哲思化为启迪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食粮。让文化真正地贴近大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让二百万年的文化和品格、道德和理想在我们作家群体的文学作品中汩汩流淌,薪火相传。

我们应当践行一个文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创造和传播文化的人”。我们的作家群应当清醒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历史责任,光凭一时的热情和对家乡文化的单纯热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离浮躁和铜臭远一点,再远一点;离功利和欲望的私心远一点,再远一点。真正出于对家乡的痴恋,真正出于对文学的挚爱,实实在在地静下心来,首先让创作的心态归零,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潜心学习、认真思考。其次是从自己最熟悉的事件,最熟练的题材入手,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创作的基准。然后运筹帷幄于前,决胜千里于后,创作出立意高远,视角独特,思想深刻、语言精彩、雅俗共赏、既叫座又抢手,既受大众追捧又畅销不衰的精品力作。

创作的精神向度与未来的文化远景

泥河湾,作为考古文化的遗址,跨越着二百万年的历史时空。就河北历史文化资源而言,泥河湾的遗址,不仅印证了人类的足迹,也繁衍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泥河湾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河北燕赵文化的主要部分,作为张家口文化的一个地标性记号,已经荣升和演绎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和文化概念。开发利用泥河湾文化的优势,大力宣传泥河湾,并使泥河湾走向世界,是泥河湾作家群创作的必然方向之所在。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今,虽然泥河湾作家群中已经有一批作家从事着小说、剧本、散文、诗歌、歌曲歌词等文学体裁的创作;虽然泥河湾作家群已经形成了具有文化地理坐标的创作群体,虽然每年也都有几部或十几部各种体裁的作品公开出版,并有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各种的文学刊物上亮相。而且这个群体无论从各个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和相当的实力,但是能在全国崭露头角的却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泥河湾文化整体梳理的杂乱无序性、对泥河湾传统文学精神的失忆性、对泥河湾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审美立场的模糊性、对泥河湾文化热爱和宣传工作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精神向度,以及对文学本身殉道的悲壮和吃苦献身的精神程度,再加上群体本身的文化素养、文化蕴涵、文化功底层次不齐,导致了写出的有些作品缺乏生活原汁原味的亲和力;缺乏细节描写中血肉充盈的感染力;缺乏所包含思想深度的穿透力;缺乏所彰显人性本质的震慑力;更缺少反映历史与现实,笔触民生民意的文字,也就很难凸显出扛鼎全国的厚重大气之作。

值得庆幸的是,泥河湾作家群,站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路口,面对责任与使命,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抱着对家乡热爱的赤子之情,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方寸之间。激情与汗水,创意与与心血,不仅垒就了他们作品文学的高度,也奠定了作家社会责任与崇高人性的高度。保护、发展、传承宣传泥河湾文化,保持并发扬广大现有的创作业绩并再创泥河湾文学创作的辉煌,已经是泥河湾作家群创作的魂魄所在。而且,随着对泥河湾文化关注视野的的扩展,更多的中外科学家,更多的文史名人,更多的知名作家们,会源源不断加入到泥河湾文化作家群的行列中来。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老中青三代作家更加潜心方寸,苦心耕耘,共同铸就了泥河湾大文化圈中坚如磐石的作家群体。也确立了泥河湾作家群在泥河湾文化创作中卓尔不群的作为和地位,更预示着泥河湾文化创作鼎盛时期的到来。我深信,二百万年厚重的文化,加上热爱二百万年文化的执着的文人,再加上形成体系和规模的创作群体和日渐娴熟和深厚的创作功力,泥河湾作家群必将以突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张家口文坛,河北文坛,和未来的全国文坛,并最终呈现长风破浪,直挂云帆,势不可挡,波澜壮阔的创作图景!
发表于 2009-6-1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捡自己熟悉的生活
书发自心尖的感悟
集众者思维
攻克山峰岭坡
欣赏瀑布直流三千尺
祝福泥河湾群体

谢谢楼主的介绍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东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