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72|回复: 2

激情雕塑火焰——耿翔组诗《走进俄罗斯》赏读(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激情雕塑火焰

耿翔组诗《走进俄罗斯》赏读

痴  山

五·一没有假日,也没有往日的繁忙。抽出一点时间,漫无目的浏览着博客。有点累的时候,无意走进诗人耿翔诗里。面对新作《走进俄罗斯》,一气读完,疲乏顿消。

十年或者更长些吧,记得从《诗刊》和《绿风》所读耿翔的诗,大多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纯朴原始的乡土情结。可读着《走进俄罗斯》,在诗的凝练、深邃、清新、悠远、博大里,隐约体察到风格的异样。简言之,在华美诗意穹庐中有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元素,或者说有了些许政治抒情诗的韵味。

为了更好的欣赏,在博客里给耿老师留言后,将这组诗复制回来,放大字体反复诵读。

半中午吟诵,慢慢觉出点味来。当然不乏主观猜测和推断,下面以学诗者的视角,跟随诗人《走进俄罗斯》。

(一)

诗题为《走进俄罗斯》,可我总觉着诗人走过的是广袤深邃、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西伯利亚。

“我的心,在这里紧缩了三分钟

我的呼吸,也在西伯利亚突至的大风之中

被撕裂了三分钟。”

《在俄罗斯看日全食》

作为第一组第一首诗,遽然而至的是紧张痉挛甚至说是撕心裂肺,这种诗的基调一下子把情绪调动起来。

经过自然过渡,下面一段就让人隐约感受到意识形态的自由、尊严、人性的元素。

“而一直接受着,太多阳光的

白桦林与鄂毕河,也期盼在这样的天象里

自由者的头颅,能像一片画布上的葵花

油彩浓重地,向暂时失去

威严的天空,自主地抬起”

《在俄罗斯看日全食》

是啊,遍地阳光呼吸充分自由,短暂的黑暗更应高昂自由的头颅。在西伯利亚,在俄罗斯这片从沙皇专制到后来的另一种专制的氛围中的土地、河流、树林都沉淀着深厚的思想,放射着坚守和执著的光芒。

接着,个体生命对自然的反作用和澄彻静化作用超然显现,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和谐与抗争的力量。

“肺叶一样的,白桦林

肺叶一样的鄂毕河,就用巨人的呼吸

赶在月亮的前边,把低矮的天空吹拂一遍

让不敢直视太阳的人,也能干净地

睁开,一双直视的眼睛”

《在俄罗斯看日全食》

至于,“我身边的,这个叫列宁的人”更是意味深长。也许就是一个普通人,映照出了一个时代和开创一个时代领袖的伟岸。

“记住我的心,为什么紧缩了三分钟

记住我的呼吸,为什么也被撕裂了三分钟

记住我身体里的,这些反应

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一个中国人

对于太阳,最原始的崇拜”

《在俄罗斯看日全食》

读到最后这句回味无穷的判断。是不是会感觉到政治意味更浓,反正我感受到了。读诗时想,也许俄罗斯那个“十月”给中国留下了无法真正从历史上抹去的痕迹!也可能是那轮让新中国如同一轮红日,在世界东方升起的那轮红太阳,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一种政治上近乎血缘和图腾的密切,让诗人和读者有了瞬间的条件反射。

(二)

面对《鄂毕河》,这首写给世界大河之一,按流量是俄罗斯第三大河,几乎流经整个西伯利亚的河流。诗人表达的完美让我却步。至于是否言过其辞,还是让读者自己欣赏吧:

“鄂毕河,一副无法装框的

俄罗斯油画,你象一片最辽阔的大地

每天都在打开,一条能够延伸美丽的风景

你也碧绿地告诉我,所有的河流

对于抵达者,都是母亲河 ”

诵读“所有的河流,对于抵达者,都是母亲河 ”这句近乎箴言的诗句,不知你能说些什么?

(三)

读《索尔仁尼琴》,我反复吟诵“索尔仁尼琴,一个苍凉的名字”,我的心中一片苍凉。

作为一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叛逆者,据我通过读书和各种信息解读:索尔仁尼琴,一个政治因素或者说意识形态多于文学元素和诗意元素的作家。

从早期对斯大林体制制度一些现象的不满,到后来赫鲁晓夫对其利用式的纵虎归山,再到1970获诺贝尔文学奖。

从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不领情,至不自觉围着西方世界的指挥棒发表着极似双簧的对不“民主自由”的抨击。还有在台湾盲目发表的信口雌黄的错误判断。都让我感觉到在文学上他是个天才,在精神上他是个侏儒。最起码后期对现实世界缺乏真实了解的情况下,对强势权利的服从。

说到晚年对普京做法认同及与普京思想一致。从一些史料和资料显示,让人觉得索尔仁尼琴是晚年孤独中对强权的依附和投靠。政治漩涡中呛水太多后的一种对强权的顺从。假如说句不太尊敬的话,说他缴械可能更贴切些。

至于普氏对其无度的吹捧,也就是一种投桃报李式的回馈。

基于这些与耿翔老师诗中表达信息完成相悖的观点,对索尔仁尼琴,我除了苍凉,还是苍凉。

(四)

读《墓地上的鲜花》我记住了:

“墓地很小,像西伯利亚

在过多的寒冷中,遗留下的一个叹息。”

读《怀抱普希金铜像》我记住了:

“我像怀抱,一座诗的大山

或一条诗的大河,贴着胸,

我不敢松开,这双抱紧普希金的手。”

读《广场上的母亲雕像》,我记住了:

“我伸出右手,代替正在

向母亲靠拢的,三万个在青铜上

面朝苍天或者大地,长久地呼吸着的名字

拢一拢,母亲垂下额际的”

流着血液的,一缕长发

读《只带走一小块白桦树皮》,我总觉得诗人也带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妥斯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我也记住了下面的精美:

“而拉长我视野的,白桦林

怎么看过去,都像一群舞蹈着的白衣女神

从风里传出来,她们需要解秘的歌声

像在为那些远逝的,流放者

一千遍一万遍地,招魂”

从《八月的西伯利亚》读到《看着俄罗斯的麦子成熟》,八百里秦川那一望无际的金黄,不知是否在诗人眼前闪现,摘录,以飨读者:

“八月未央。八月的西伯利亚

从身上痛快地切割出,一片守望者的麦田

穿过水声浓淡的鄂毕河,在遍地麦子

成熟的气息里,我想我的胃

一生最熟悉,中国的麦子”

《八月的西伯利亚》

“跟随阳光和雨水,我看见

临近麦子,成熟得散发体香的时候

大地也像一群男女,汇集起来一身的青春

要从这种,最熟悉的粮食里

找回一生中,最简单的信仰”

《看着俄罗斯的麦子成熟》



(五)

如果说《摩挲一块钢铁》是对百年前西伯利亚开发和解放的歌颂;《喂养俄罗斯的胃》则是对俄罗斯主食土豆的赞美。那诗人在《柴科夫斯基与<天鹅湖>》如同中医悬丝把脉的神话,牵着音乐这根红丝,传递着对睦邻友邦的关切。信否,可有这种感觉。

“天鹅湖,让我很重地带着

你的一根羽毛,或从柴科夫斯基

眼睛里滴落的,一滴悲怆在生命里的泪水

回到中国,回到一个叫长安的地方

想象着天鹅,细听俄罗斯的命运”

(六)

读俄罗斯,不能不读叶塞宁,这不,诗人透过《田野的哀愁》,走近了这位俄罗斯唯美激情田园诗人。

广袤的田野,夜露的精新,一望无际的白桦林;还有诗人跨国闪电传奇爱情故事里那一团至今仍在舞台上燃烧的火焰;这都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叶塞宁留给后人不尽的惋息。还是听听诗人如何写吧:

“而三十岁,一个和乡村

一样单薄的年龄,陪他走到

乡村诗人的生命尽头。那年冬天的俄罗斯

所有的白桦林,都像举着白色的

烛光,为他哀悼”

三十岁青春年华,逝去了叶塞宁。同一时期自杀的还有政治抒情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让人忘不了的还有《穿着裤子的云》。

最后,读到《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这里是思想,是激情,是穿透时间和空间的问询,是激情雕塑的不息火焰。也许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答案。鉴于此,对这首读过遍数最多、思考最多的诗,我没有发言。





2009-5-3日于鲁南
恬墉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5-16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的谢谢朋友

大家共同学习,谢谢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