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燕子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9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有时间我也来舞剑助助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小龙 于 2009-2-19 07:44 发表
如有时间我也来舞剑助助兴


小草姐姐的酒,醇而醉人,已经吸引了不少剑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9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一起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9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如梦燕子楼,有关南京小草的诗
                                        文/ 玫瑰之冢

如果读一个人的诗歌(在此不探讨伪诗),只在其文字表面的华美或者简约的层面上打转,那么结果只能是徒劳的浪费时间,得到的不过是一堆词汇,它们无力支撑也不能在读者内心建构起一座语言的迷宫。当代诗歌文本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人人皆可诗”的年代里,诗歌已丧失了其特有的“神性光环”,这可以被解读为当代诗歌的悲哀,这个时代也可以被称做“诗歌的黄昏”。

常常听人说“现在的诗歌很多都读不懂”,我将这个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诗歌作者在创作中,语言日趋“个人化、情绪化、内心化”的倾向,导致诗歌阅读中的“障碍”也随之增大。在这个“快餐年代”里,诗歌的“标准”五花八门,各种诗歌流派纷呈。伪诗、非诗与真正的诗歌作品混集一坛。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随时交替,每一个声音中都充斥着“自我”与“雄辩”,这是一个“排他”的年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歌的处境显的异常尴尬。一方面“它”急切渴望被解读,另一方面“它”又拼命掩盖自己,“拒绝”被进入。

其二、读者本身的阅读趣味更趋向多样化。网络的出现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千万人传颂的可能再也不复存在。网络平台彻底粉碎了纸刊的“话语权”,将一切“距离感与神秘感,权威性与严肃性”推翻在地再踏上一脚。同时,在网络的空间里,滥竽充数者与渊博学仕,从未有过的真正共济一堂,平起平坐且自说自话。当这一切的声音混集在一起时,躁动与嘈杂已然足够让“你”惶恐且茫然了吧。

其实,我个人从来不感觉诗歌是一种大众文体。如果说小说是大众的,形而下的,那么诗歌的向度本身就决定了其阅读受众群体相对窄小的多。在这里我依然未对诗歌本身进行任何的“神话”或者“抬高”,事实上它也的确没什么值得“神话”的地方。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定的欣赏与阅读群体。如同喜好西洋画的是一个群体,喜好水墨的是另一群体,两者皆好的也是存在的,但其内心定然存有着某个方向的偏重。如我,听听东北二人转尚可,但要我去听一场意大利歌剧,我是定然如坐针毡或者瞌睡连天的。

上述的话不过是为表明我对于诗歌阅读的某些态度。我的观点是“这世界从来不存在众口称赞的好诗,但却存在诗歌优劣判断的起码标准”。如何在自我内心建立起一个不断完善的判断标准,这才是一件重要的事吧。同时,这样标准的建立与阅读经验的积累,审美层次的提高,美学修养的增长,鉴赏能力的加强互为因果。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小草这首诗歌本身,讨论一下我眼中“好诗”的标准吧。全诗共三个篇章,每个篇章自成一体的同时又在内部有所关联。当我读到第一章的结尾处,“遥想一下,那个叫盼盼的姑娘”时,我不由就笑了。事实上,第一章在叙述上作者并未见有过多的渲染,更多笔墨用于“感怀”,而全章的核心就我看恰是那句“史书里记载,你有很多迫不得已”,那个痴情的旧时女子隐约在文字中沉浮不定。我想,如果读者对“燕子楼”的典故毫无所知,在阅读中产生巨大歧义那也是一个必然了。

在第一章节中,作者更多是在将一个“故事”指给读者,并未曾有更多诠释与发散,但在情绪上已然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基调,而这也许就是作者这一节全部的意义吧。

当作者进进第二章节的书写时,情绪的起伏已非上节中那么“淡定从容”了,这时的“盼盼”与“我”时而合为一体,时而各自为政。那个在窗前凝望月色的人儿,已难让人分清到底是“我”还或是早已消逝于风中的旧时女子了。这一段落的书写是我非常喜欢的,它的发散与张扬让我的心情也为之跌宕起伏。同时,在这一章节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将张扬而出的思绪重又拉了回来,以一句“不能再说梦话了”让视角重新还给了“自己”。此章节中,作者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娴熟且舒适,营造的画面感极强,其中大量形容词介入使语句显得华丽并色彩浓艳。“北方的汉子/粗犷地收买三月的柔情,他骑着白马/折着柳枝一路悠悠荡荡”,“重复一只燕子/和我的距离,不动声色地拨动溪水/看一个女人纤细地走在风中/微笑着,仿佛在飞”,这两处作者对于细节不惜余墨的描写,更使第二章节中的主体人物形象丰满且灵动。

全诗进入第三章节时,作者依然在“玩耍”着她熟练的“角色扮演”。视角依然在“我”与“她”之间来回切换着。此时,我眼前浮现出一个略显醉态的女子轻笑、沉吟、颦眉、颔首,而后发出一声轻轻淡淡的叹息声。这一节没什么需要解读的部分,几乎全是在抒情的读境中完成的,情感表达也足够清楚了。

最后,通观全诗,文字流畅且自然,语境的营造保持着一贯的唯美与抒情。全诗三个章节自成一体又相互照应,在历史人物与自我内心间任意游走。

细腻,这是一种天性。“阅读快感”很多时候是已作者的文字为引子,经过读者的二次创作后产生的,而一首可以产生阅读快感的诗歌,在我看来它已然具备了“好诗”的品质。
那么,我想说,此时如果再继续沉浸其中,“我也真的醉了”吧... ...

                                                                            2009.2.19凌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9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诗人论坛看到这个,转来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手法始终舒展有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