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简介:《LA VITA E BELLA》(意文),英译为《Life is beautiful》,中译为《美丽人生》。导演:罗贝尔托-贝尼尼,主演:罗贝尔托-贝尼尼。
这部电影我是分两个晚上看完的。前天晚上抱着沉睡中的七个月大的女儿看完了前半部分,后来因为女儿哭闹不得不中止。今天晚上,带着暄嚣过后的沉静,终于看完了这部久闻大名的电影。
但是,我要在这里提及一下的是,在我真正看到这部电影之前,我曾想当然的以为,这应该是一部流行的轻喜剧,有些生活,有些搞笑。它之所以名声在外,也许不过是因为它在对人生进行美化和麻醉的处理上比同类电影更出色而已,电影结束后,麻药的药效一样也会随之消失,人生仍然将是日复一日的疲于奔命。但当我看完之后,才发现。我错了,而且错得相当离谱。
我错的地方,不在于这部电影脱离生活,或者没有搞笑元素。恰恰相反,这部电影相当生活化,而且相当具有搞笑性。但是,这种生活化,属于历史,属于历史上人性扭曲最严重的一个时期。这种搞笑性,是以那个特定时间悲剧性的社会大背景为依归的,所以,注定了这种搞笑是沉重的,不管表面如何轻松。
我相信,很多人看完电影之后,也许会对男主角基度自始至终的夸张和搞笑印象深刻。如果说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基度的夸张和搞笑还可以解释为一个不求上进的孟浪青年的轻浮个性的话,则后半部分在死神随时可能光临的纳粹集中营,他的夸张和搞笑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而且脱离现实的可能。刚看完电影的时侯,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直到我开始明白了这部电影标题的含义之后,我才觉发现,我开始理解了基度,也理解了导演。
在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当中,也许会有人想用它跟另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进行对比。两者的共同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历史上纳粹主义,对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的揭露和批判。只不过,在这一点上,《辛德勒的名单》是直接的,是明显的,是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实现的。而《美丽人生》是间接的,是含蓄的,是用浪漫主义手法来达成的。所以,《辛德勒的名单》的悲剧感是预知的,从电影的名字开始,贯穿始终。我们走进电影院之前,已经从心理上做好了这种准备,我们想要体验的只是这种悲剧的深度。如同许多年前的另一部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从看到电影名字开始,我们就知道,这部电影具有催泪效果,我们所想知道的,是这种效果有多强。
而《美丽人生》的悲剧感是无法预期的。甚至于电影过去了一大半,你都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悲剧意味。节奏始终是轻快的,你看到最多的是基度夸张的笑脸。甚至很多的情节,都似乎在暗示着基度的人生将向着另一种美丽前进。在这一部分,我相信,很多自命正统或者严谨的人,可能因为这种过于频繁的夸张而对基度的形象逐步丧失好感,因为如果换在一下正常的环境下,基度的生活方式,是超越很多人的接受范围的。
没有人能想到,从被迫坐上那列开往纳粹集中营的火车开始,那个轻浮的男人,那个夸张的丈夫,那个平凡的父亲,将在一个惨绝的环境里,继续他的轻浮,夸张和平凡。但此时的轻浮,夸张和平凡,因为环境的不同,已经带上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含义,也给予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基度被宪兵押向那个偏僻的角落时,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心,都是紧绷着的。画面之外的枪声响过之后,我想,电影院里,一定有很多的妻子,很多的儿子,很多的女儿,泣不成声。
但是,基度的妻子和儿子,没有流泪,因为他们没有听到那阵枪声。因为他们那个在别人眼里轻浮夸张平凡的丈夫和父亲,用他的轻浮夸张和平凡,为他们屏蔽了那阵枪声,也为他们撑起了一段美丽人生。
而我,作为一个观众,我不想给这部电影打上太多政治的标签,我宁愿把它当成一部关于男人的电影,一首献给男人的颂歌。我在电影里接近了一段陌生的历史,以及那段历史中一个熟悉的男人,却在电影之外,接近一个陌生的男人,和一段熟悉的历史。源于人性的悲剧,在过去,在现在,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存在,也许以这种方式,也是以那种方式。当悲剧来临,男人该怎么做?或者,为了深爱的人,男人可以如何做?《美丽人生》在这一点上,无疑提供了一个足供仰视的高度。
我认为,对于今天的男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仅仅庆幸是远远不够的。不只是严酷的大背景才能彰显一个男人的成色,一地鸡毛的锁屑中,也需要男人去对人性进行匡扶。也许平凡,但是,对于身边深爱的人们,却是救赎,有时侯是生命,有时侯是情感。
[ 本帖最后由 鈍刀 于 2009-1-8 01:0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