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21|回复: 1

作为历史,作为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读到《571工程纪要样本》这首长诗的时候,就想写一篇关于他的随想。那时候我正在中国某小镇上班,在一个远离外部世界的办公室里读书睡觉。当我读到《571工程纪要样本》的时候,起初是迷惑然后是豁然。我曾经想用我父亲近四十年的帐簿写一首关于农民细节生活体验的长诗,但是始终没有下笔,因为那种在文本间隔性上的突破和生活的具体事件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压迫和焦虑。我一直觉得于坚的长诗《零档案》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就是对当下生活的尊重,对记忆的澄清,对历史的反省。这个时代的开始同时必定注定另一个过去时代的过去,退出人们的期待视野和体验空间。而叶匡政的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的出现和发表,完全可以定格为一个时代的终结,当然时代的终结更多的指向文化,指向意识形态。这当然不是一个女贞子能够定位的,但是我们可以察觉并确证,时间宽恕了一切罪孽,时间消解了一切虚妄。有一个奇怪的偶合,那就是当我读着《571工程纪要样本》的时候,电视正热播着一个名为《福贵》的电视剧。虽然《福贵》离《活着》是另一个文本了,《571工程纪要样本》同样也招致争议与批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过度时代,他注定一些时代的烟消云散和重被阅读。我不知道一个时代的终结后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欣喜与悲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终于有胆量将镜中的身影和我们的灵魂叫做一个。我是另一个?我不是另一个?      
历史不能混同为记忆,历史更多的呈现为历史学意义的记忆,所以我说历史也是只言片语。如同“十年烟云”在我的父辈更多是记忆,在80后的我更多呈现为历史。《571工程纪要》在我的父辈更多是政治话语,在80后的我则更多是可以阅读的历史文本。至于叶匡政的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更成为一个奇异(歧义)的诗歌文本。既然时间的经验空间要求我们,不能把历史与我的关系等同为我与记忆的关系,那么关于这个奇异的文本的差感美学需求更多表现为文化的胁迫。文化活着的部分对生命个体的规划,迫使个体生命对文化语境的介入。差感美学除了强调一种美学的动力机制外,同时他是一种需要美学,即文本对美学的需要成为美学对文本的屈服,完全可以相信差感美学可以为历史与记忆、文本与文化提供一个全新和解的可能。
文化中存在着永恒的记忆和顷刻的历史。我们这个时代,叙述技艺上更多呈现出一种大融合,包容着古典与现代,东方体验和西方意识。文化的活着与死亡是对文化适应性的考验,是永恒差感对瞬间差感的适应、表现和补偿。差感的存在很容易演绎出意识形态规限与当下生活秩序的相互协调,在任何的时代,无论是过去式、现在进行时、未来式,差感问题无疑会轻易的指向文化语境。
时间没有缝隙,差感不会停息。历史与记忆、期待视野和经验空间纠合着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在文本和文化呈现出反动,使隐喻深不可测,同时使纯艺术的意识成为避难的港湾。其中当然存在着大量的假设想象和无现场取证。如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和B的《那一刻,没有香火为我超度》对待记忆的隐痛对诗人的伤害。而对80后的我,则更多为历史和文本的消费而不是记忆的澄清,更多的呈现为假设想象和无现场取证。
附:诗人食指的《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附:诗人B的《那一刻,没有香火为我超度》
那一世,诵经的声音已经黯然
我扛着血色的经幡,向夕阳深处走去
恍惚听见佛说:你与世纪无缘
那一年,尘世上聚集最大的法会
我与所有信众的发愿,都是为神祈祷
隐约听见佛说:你与流年无缘
那一月,我已经七天粒米无进
不为辟谷,只为与天辩解神的疏漏
依稀听见佛说:你与岁月无缘
那一日,夜幕遮盖了一次误解
人能弘道,道不一定能修正果
凄然听见佛说:你与此日无缘
那一时,无数善心被定格为恶念
我在长街上合十,在腥风中泪流满面
惨然听见佛说:你与此时无缘
那一刻,我倒在地上再没起来
没有香火的超度,魂魄也可以升天
轰然听见佛说:你与此刻有缘
2008年6月4日星期三
时间没有缝隙,这样就完全给我的对比阅读和思考提供了可能。诗人叶匡政的《571工程纪要样本》实验文本,通过重重的差感语言的形式纠结成了一个对历史与记忆的思量,差感的丰富在于反复等价失衡生成美,并使之完成、积累和突破。这是文化资本的积累,和文化语境的突破。
如果说诗人食指、B的诗歌文本更多呈现在对记忆的澄清上,那么诗人叶匡政的实验长诗则更多是对历史的消费和杀戮,是对历史的消解。可以说在这首实验长诗的内部技法是司空见惯的了,而正是因为他假借了历史的、政治的文本和当下的、个人体验的文本的交媾,来呈现一种紧张的空间。
如果进一步抽象历史与记忆的关系。我们会发现一种偶然的对应性,存在于中国诗歌史里。这种对应性告知我辈,诗歌的流变是沿着宗教向世俗,差感语言向语言差感流动的。做为古典语言体系的诗歌经典如:卜辞、《诗经》——楚辞——汉乐府、赋——唐诗——宋词——元曲,与作为白话语言体系的经典诗歌:白话尝试——新格律——新民歌——朦胧诗——第三代——当下。隐约发现差感的扩展最终使诗歌的内容由宗教转向世俗,形式由单纯文本转向打破间隔性的跨文本。
“跨越边界,填平鸿沟”,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纯艺术对于纯政治的间隔性的突破。当记忆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时代已经终结,一个时代先于此就已经开始。无论你采取如何的策略保证不被记忆划破肌肤,用什么叙述手段完成差感的表现和补偿,我们都是为了宽恕罪孽并消解虚妄。时间是这般的柔韧,她内部的断裂恰巧保证历史外部的统一性。
作为时间中的生命,全体中的个体,诗人所做的思量冀希望于时代的包容成为可能。但愿如是。对于诗歌是一种历史,对于自我是一种记忆。
                                          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
                                          女贞子胡思乱想
发表于 2008-7-1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歌是自己闭起眼睛臆想的感觉;象梦一样,很入味。但别人感觉又是一回事。但如果有人说共同做了一个梦,我说千真万却!!有名得诗人也是先爬到枝头上的蝉,喳喳叫一阵都说好,其实,都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