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868|回复: 0

浅答象牙塔诗友8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答象牙塔诗友8问
尹才干

     1、象牙塔问:目前有不少的人都企图编出“诗歌范本”,来规范诗歌创作。您认为,“诗歌范本”存在吗?这种企图能实现吗?
    尹才干答:目前确有不少的诗友,在千方百计想办法编“诗歌范本”,想以此来规范诗歌创作。这些诗友的想法是好的,但行为却是盲目的,自欺欺人的。几年前一位比较有名的诗人对我讲,他的创作引起了国内各大报刊的关注,其文本应该是当代诗人写作的范本。我劝他说,你先别忙宣布,过一段时间再说。结果,已过了三、四年了,他的诗歌文本,还是没有成为“当代诗人写作的范本”。当然,我这样讲,并没有否定“诗歌范本”存在的意思,也没有否定那位诗歌朋友的意思。事实上,“诗歌范本”是存在的。只不过,就新诗而言,目前“诗歌范本”还没有产生。新诗,尚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不成熟,不规范。我在《浅谈中国新诗的发展》一文中说过,也许还要再过百年,新诗才会成熟,才会规范,“范本”才会产生。
   

       2、象牙塔问:现在读诗的人越来越少,诗歌刊物的发行量越来越小。诗歌刊物怨恨读者,诗人也怨恨读者。有的诗人说“当代的读者都是低能儿,他们是读不懂诗歌的”,对此,您怎么看?
    尹才干答:这个问题很复杂,有些“刁”。最近,诗人们聚会说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全国许多的县级城市都很难见到《诗刊》《星星》一类诗歌刊物的影子了,因为这类高雅文学刊物少有问津,所以零售报刊亭不愿意代销它。现在读诗的人越来越少,诗歌刊物的发行量越来越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有社会原因的。眼下,是发展经济的时代,出现关注经济发展的人多一些,关注诗歌发展的人少一些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我相信,等到将来经济发展上去了,一定会有不少人来关注精神产品的发展,诗歌的发展。诗人们应该有耐心,诗歌刊物应该有耐心。
    至于说“当代的读者都是低能儿,他们是读不懂诗歌的”,这话,我是不赞同的。在一次诗歌研讨会上,我开玩笑说,有多少诗人读懂了别人的诗歌呢?诗人也是读者呀。就一般意义上而言,读者读不懂当代新诗和不读当代新诗,原因也是很复杂的。有一个不全面的调查数据说,去年一位教师在某大学的4000名新生中开展关于新诗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喜欢读现代新体诗歌的人占5%,厌读现代新体诗歌的人占33%,无所谓的占62%;自以为能读懂现代新体诗歌的占4%,勉强能读懂的占31%,一点儿都读不懂的占65%;特别关心诗歌发展的占2%,比较关心诗歌发展的占13%,不关心诗歌发展的占85%,愿意做诗人的占1%。看了这些数据,我高兴不已。试想,我们国家现在每年招收四、五百万大学生,他们当中有4%的人能读懂现代新体诗歌,有5%的人喜欢读现代新体诗歌,也就是说,每年都有十多万人能读懂新体诗歌,能产生二十多万诗歌读者,若干年后,我们新诗读者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诗歌刊物定会“洛阳纸贵”的。
   

        3、象牙塔问:目前,不少人的看法是,诗歌评论功能的“短缺”,导致诗歌发展“后劲”的“短缺”。您认为呢?
    尹才干答:
观察当今中国诗坛,这个现象的确存在——诗歌评论功能的“短缺”,导致诗歌发展“后劲”的“短缺”。我想,一是我们的一些诗歌评论家,诗歌理论储备不够,面对五光十色的新诗,头脑不够用,不知道该说什么。二是我们的一些诗歌评论家,惰性十足,对当前诗歌没有作出全面的、科学的、深刻的考查分析,大都是蜻蜓点水般地绕绕弯子,不痛不痒地兜兜圈子,做做样子。三是我们的一些诗歌评论家,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重大理论问题,视而不见,没有勇气提出来。没有大胆地突破过去的理论框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我国的诗学理论研究,推向到一个新的高度。
   

         4、象牙塔问:常常听到诗友们说,某某最近的一组作品被《诗刊》选发了,某某最近的一组作品被《星星》留用了,结果,这些佳作发出来许久了,只在诗友圈内说说而已,在读者中一点儿影响也没有。对此,诗歌评论家应该负什么责任呢?
    尹才干答
:实际上,您说的这个问题,是诗歌的传播问题。诗歌的传播,不仅仅是诗歌评论家的责任,也是诗人自己的责任。当然,诗歌评论家是应该负主要责任的。目前,诗歌评论家的宣传评论状况是不尽人意的,是落后于诗歌创作的,前面我已讲过,这里不再赘述。而诗人自己宣传自己的作品,其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试问,有多少诗人在大庭广众面前自由朗诵自己的作品?有多少诗人定期参加诗歌沙龙活动?有多少诗人就自己的诗歌作品向普通读者“不耻下问”?
    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写了一首诗,题目叫《用多情的目光打水》,在报上发表后,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反感,说“这是什么诗哟,为什么不写成‘用目光打漂漂’呢?”对此,我反复地给读者解释,并有意识地在一些会上朗诵,慢慢地读者意会了,理解了,觉得好,结果,传播速度加快了,传播面积扩大了,效果很理想。在我的家乡武胜县,很多人都记得“用多情的目光打水”这句诗

   
    5、象牙塔问:现在中国诗坛上编书的人很多,投稿者踊跃,每年出的诗歌选也有数百种。写诗者众,诗歌数量大,是否可以说新诗已进入了繁荣时代?
    尹才干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啊。是的,现在中国诗坛上编诗歌选的人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①是学者编诗选,其目的是为诗歌读者和诗歌评论者提供学习和研究资料,选择诗歌的范围较广,对诗歌的艺术性要求较高;②是诗人编诗选,多以宣传某种诗歌流派的主张和诗歌写作成就为目的,诗歌选取局限于一定的圈子内;③是企业编诗选,编选者既非诗歌评论家,也非诗人,他们以赢利为目的,往往请一些名人作顾而不问的顾问,诗歌练习者的作品很容易在这样的诗歌选上发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编书,只要有利于当代诗歌的发展,只要你自己乐意,都可以去参与,去支持。
    至于说每年出的诗歌选达到数百种,写诗者众,就说诗歌进入了“繁荣时代”,这个看法,我是不同意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在2006年写的论文《对当代诗坛的一些思考》中作过详细的分析,你可以参看。
   

     6、象牙塔问:有人说近年来的诗歌评论就像一潭死水,荡不起半点涟漪。您的看法呢?
    尹才干答:这说得有些过了。虽然已经很多年了,没有碰上像孙绍振教授《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那样有分量、有影响的诗歌评论了,但现在荡起半点“涟漪”的诗歌评论还是有的。
    诗歌发展史告诉我们,我国诗歌的每一次振兴与发展,都有一种诗歌理论处在诗歌发展的风口浪尖上,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缺了这种起引导作用的诗歌理论,那么诗歌的振兴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我相信,大家都希望,在新世纪的中国诗歌领域里,应该出现更多的“孙绍振”,应该出现更多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果如是,那么我们诗歌评论的振兴,诗歌的振兴就大有希望了。
    7、象牙塔问:现在诗歌界是报喜不报忧。您认为这样对诗坛有什么样的害处?
    尹才干答:诗歌界历来都是报喜不报忧。这于读者是个误导,于诗人是个谋害。读者读了那些报喜的诗歌评论,以为中华诗歌已经复兴了;结果把作品找来仔细一读,不是那么回事儿,只得叹息着远离了。诗人读了那些报喜的诗歌评论,自我感觉很快就好起来了,自以为自己写的诗已经完美无缺了,大有下笔“吐莲花”、张口“喷珠玉”之能了,慢慢地尾巴就翘起来了。不再反省自己的作品,不再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诗艺了,以大量地生产“劣质”诗歌为荣。如此一来,诗坛要跨越式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实际上,报喜不报忧,是诗歌领域里长久的一大文化劣性,希望将来有一天,有识之士能将它根除。
   

     8、象牙塔问:俗话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您认为文人们要怎样做才能变“相轻”为“相亲”呢?
    尹才干答:我认为,做文人,有的是一种职业,有的是一种爱好。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都没有必要去轻视别人。各自老老实实地写文章、做学问就行了。如此,于自己发展有益,于社会和谐有利。
    以自我为中心,是文人最大的弱点。别人都不行,老子天下第一。要是哪位给提了意见,不管正确与否,便要耿耿于怀,便要反唇相讥。要让文人变“相轻”为“相亲”,我也开不出什么良药。根据我的经验,说点土方子:一是虚怀若谷,永不自满;二是大度宽容,海纳百川;三是正视自己,与人为善。
                                                      
                                      2008年5月2日下午根据录音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7: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