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158|回复: 14

[原创]关于诗歌的四句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8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声明,这四句话不是我的发明创造,而是我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所作的摘抄,是诗歌前辈们用灵魂对诗歌的深刻诠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通往诗歌殿堂的必经途径。
  第一句话:诗歌是直达灵魂的唯一文学形式,写诗是一项粉身碎骨的事业,诗人的痛苦永远是大众的欢愉。

  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传统的文学分类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并驾齐驱,相映成辉。而诗歌的资格最老,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诗歌历史的第一座里程碑。我个人认为也是后世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无法超越的一座里程碑。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的黄金时代所产生的经典诗歌,就其修辞手法和表现形式而言,都源出于《诗经》,而《诗经》中的优秀篇章,给人的感觉是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的痕迹。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是后世由文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所无法比拟的。
  诗歌可以直达灵魂,这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重要标志,也是诗歌的显著特征。文学作为精神世界的一种载体,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所获得的愉悦其实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思想情感接近或碰撞时引起的共鸣现象。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热传导激发共鸣的;散文是通过热对流的方式逐步加温,使情感达到沸腾的;而戏剧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传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就更为复杂了。只有诗歌,是一种喷发,是核弹爆炸中的光辐射和冲击波,它直接击中读者的心灵而产生共鸣。所以诗歌是唯一直达灵魂的。而要达到这种效果,诗人必须成为核弹中的浓缩铀,通过爆发自己、乃至粉身碎骨从而震撼读者的心灵。
  第二句话: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写诗是诗人在艰苦条件下寻找自己的灵魂,靠的是感觉而不是语言,要敢于冲破语言的隔膜,寻找真正的艺术真谛。
  贵族和平民最显著的区别是高贵的气质和华美的外衣。诗歌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形式美的。一首好的诗歌首先要有一个富于美感的外在形式。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贵族血统。在它的童年时期《诗经》中,华美的外衣是赋比兴的手法和一咏三叠的复沓方式;在它的盛年时期唐诗宋词中,对外在形式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每一个字都要精雕细刻,就象贵族的衣服容不得半点污渍一样;而在它由盛转衰的元散曲和小令中,虽然对外在形式的要求不再是那么严格,但还是显示了他文学贵族的高贵;诗歌到近现代,其实已经走上了末路,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诗歌已经典当了它最华美的外衣,唯一区别于平民的就只有腰间的束带上还有件家传的嵌玉的流苏。但它仍然是贵族,他骨子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所以当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派”诗人为穿惯了丝绸锦衣的诗歌换上了西装时,它立刻显示出超凡的贵族气质。现代诗歌,对形式的要求其实已经很宽泛了。因为随着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艺术新贵的崛起,诗歌已经没有资本为自己购置华美的外衣了。事物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但并不是说诗歌就该退出文学历史的舞台了。要生存就要求变,象网络中的许多诗人把诗歌、图画、音乐结合起来的创新方式,就令人耳目一新。我个人感觉这是拯救诗歌的最好方式,也会成为今后网络文学中诗歌的主流形式。当然,严格地说,这不是诗歌的外衣,它只是诗歌居住的房子,他们在诗歌形式的创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这一句话中也涉及到诗歌的内容方面,我结合第三句话来谈。
  第三句话:诗如佛法之妙理,非关文字,无法说出为谁而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写诗和读诗都讲究“参悟”。
  读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诗绝不是好诗。诗歌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一样,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进行心灵沟通的。作者写出的和读者读到的只是一个个文字的排列组合,而作者释放出的和到达读者心中的已不再是文字。就象音符记录的是旋律一样,文字承载的是思想和感情,它相当于通讯中的光缆。诗歌的文字数量相对较少,因而单位文字的容纳量越大,诗歌就越有分量。这就决定了诗歌不可能象教授讲课那样,长篇大论、反复例证,直到听的人通晓明白。所以在诗歌中,许多素未谋面的文字就有可能组合在一起,令人瞠目。这是为了增加文字承载量的需要,就象电脑中的压缩文件一样,需要解压才能理解,因而写诗需要“参悟”,读诗更需要“参悟”。
  第二句话里说,诗歌是诗人灵魂的寄托,而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字只是灵魂的依附,文字本身并没有生命,是灵魂赋予了文字以生命。因而写诗就可以完全抛开文字的桎酷,怎么做能达到自己的思想和读者的思想快速粘合就怎么写。换句话说,文字如杯子,诗人的灵魂是杯中的酒,读者要饮的是杯子中的酒,至于杯子是什么形状、用什么材料做的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杯中盛的是陈年佳酿。
  第四句话:诗歌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风格,写诗唯一的好处是点缀清贫的生活和慰藉寂寞的心灵。
  愤怒出诗人。诗人自己是一团火,燃烧自己的同时,照亮黑暗中的道路。诗人的人生道路大多是不幸和坎坷的,平淡的人生造就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象牙塔里也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诗人头顶上的桂冠是自己的血和泪铸成的。没有苦难和挫折的磨砺,没有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就没有超脱于自然的灵魂存在,就不会迸发出好诗。诗人好比河蚌,好诗源于寄托于河蚌身体里的一粒沙子,诗人要做的就是在痛苦中用自己灵魂的分泌物把沙粒一层层地裹起来,并赋予它光华,而这种过程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执著的精神,需要超凡的气质。光彩夺目的珍珠背后,是堆积如山的河蚌尸体。诗人只为自己的灵魂而活,失去灵魂,诗人唯一的选择是死亡,因而诗人永远是寂寞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写诗其实是最痛苦的一件事,那种把一些华美的词藻堆砌起来而企图用图画和音乐掩盖内容苍白的小资诗人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当然,我所指的只是一种文学现象,绝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小资文章和小资诗歌也是因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出现和存在无可厚非。
  尽管诗歌已经不再是文学的主流,但它永远是文学殿堂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不多了,但正因为不多,才更显得可贵。我虽然偶尔也写诗歌,但我知道自己成不了诗人。愿我以上写的这些文字能给诗人们以勇气和力量,从而写出更多的精品诗歌。
  最后说一句,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对与不对,任听大家笑骂评说。
  (作者原创,转载请署名)
发表于 2008-2-28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总结得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9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读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诗绝不是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谢谢以上两位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毕节魂 于 2008-2-29 06:29 发表
读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诗绝不是好诗。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你还需要读几遍才能明白,才能完全理解?
再者说了,什么叫完全理解?

文学欣赏中的接受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地步。一首诗,年轻的时候读,和老了以后读,顺境中读,逆境中读,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有不同的理解。一首好诗可以是简单易懂的,也可以是玄妙难解的。怕的是现在的所谓很多诗人一味的把玄妙难解当作了追求的境界。写出了很多貌似深奥实则为语言垃圾的东西。
诗情决定语言,不是语言决定诗情!

完全个见!继续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看看我在水区的转贴《中国的诗人越来越像手艺人》
你对现在诗坛的问题也许就会有新的认识

一起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懂还是不懂不是评价诗好坏的标准.但是无论你的多深奥一定要让读者感受到诗的美感.

你可以让读者不知道你在说啥,但是你不能让读者读了反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王觉:你以为你理解了么?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反驳别人首先自己先明白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
你上面列举的一首李白的诗歌
就先弄错了一个字
是“床前明月光”而不是“窗前明月光”
按照你的说法,你读一遍已经弄懂了这首诗
何况你不仅仅读了一遍
那么,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
“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什么意思?
你若能回答上来,就证明你是真地读懂了
我是说错了,大家作证,你敢应对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吃过干饭,家里穷,从小都是吃稀饭。

吃稀饭的人没有力气,不敢应对!惭愧惭愧!

下面所引是你文章的最后一句:“最后说一句,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对与不对,任听大家笑骂评说。”请对照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贝多芬说过在这上面容易得罪人,我那时刚进来,觉得该不会,因为大家都是真诚交流。
今天我第一次涉足这个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板块,没有多想的发了一个帖子,绝没有任何挑衅的意味,只是觉得楼上那位说的绝对了。但是没有想到自己是没有吃过干饭的人,哪里可以乱说话。心里终于相信贝多芬所说的实在没错!感谢了,老贝或小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管你是喝稀的还是拉稀的

我不管你是喝稀的还是拉稀的,“你可以让读者不知道你在说啥,但是你不能让读者读了反胃”,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评论文章为什么针对人?既然做了就要敢承认,白纸黑字是你说的,你给大家一个交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句话不乏经典,不管是谁说出,恐怕都难以辩驳,论证也算精辟,颇费一番思虑和心血。但诗歌毕竟不是论战的职业,否则律师、政客和骗子岂不就成了最出类拔萃的诗人了?如果诗歌果真如你加红加粗的四句话一般,它又怎么可能沦落到不再是文学的主流这般如此凄凉的境地?借你的地盘,与你商榷商榷,纯粹为了娱乐。
第一句话:诗歌是直达灵魂的唯一文学形式吗?诗人的痛苦永远是大众的欢愉吗?
你首先说明了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然后竟然也说“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的痕迹”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难道你的观点是认为现在不需要最高境界了吗?难道你的“浓缩铀”就不能“浑然天成”地爆炸以震撼读者了吗?继而你又说明了小说、散文及戏剧与读者共鸣现象的差异,你的真实意思是它们根本就不可能直达灵魂吗?如果这样,我倒要建议你多看看诺贝尔文学作品获奖者的授奖词是怎么写的了。我不知道你在这段话里强调的是文学形式还是唯一,但我想说的是其它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甚至建筑、宗教及其仪式都是可以直达灵魂的。看看梵高的《向日葵》、听听贝多芬的交响曲你就会知道它们是不是灵魂里的东西,他们的痛苦是不是大众的欢愉.
其实,你的理由写得跟散文一样,因而也失去了强有力的论证效果。我们不能否认,写诗是一项粉身碎骨的事业,这是对诗人的理解与赞誉。在艺术的殿堂下,粉身碎骨的事业又何其多呢?但我们绝不能以此来论证或说明诗歌的神圣地位,更不能得出结论——现代诗人写诗的“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风格”便成了诗歌。
第二句话:诗歌靠的是感觉而不是语言吗?
   你在第二句话中提出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贵族血统,我不想说这话是否正确,你知道诗经是怎样产生的吗?据秦汉时期一些典籍的记载﹐《诗经》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周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
前者即你所称的风雅颂之风,正是指各地的民歌,共包括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的民歌。既然是民歌,你怎么得出它是贵族血统的呢?相反,这正说明了诗歌正是从民间诞生的。当然,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或许可以说诗歌具有高贵的灵魂和气质,但不是血统。这正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样,这才叫血统。其次,诗歌是靠感觉还是语言以及如何去靠语言这一问题,中外已有一大堆的学说和话语杂碎,一时半会根本就说不清楚,也超越了个人的理解能力。如何建构现代诗歌的诗意空间,如何回归语言本体,如何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诗,语言和经验如何获得新的诗歌形式等等,也仅是当下诗人们的一种探索和实验,但并没有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也并没有完全验证你所讲的“靠的是感觉而不是语言”,现代诗歌中也提出了不少口号,其中颇有有代表性的也是极端的一个口号就是“诗到语言为止”,其含义也是强调诗歌文本之间语词的张力与修辞策略,而并非是指感觉就是诗。你还在第二句话中提到“网络中的许多诗人把诗歌、图画、音乐结合起来的创新方式,就令人耳目一新。我个人感觉这是拯救诗歌的最好方式,也会成为今后网络文学中诗歌的主流形式。”如果真是这样,恰恰说明你所谓的网络诗歌也好,现代诗歌也好,根本就没有找到一条求新的路,不过是把拿纸笔换成了敲键盘而已。殊不知在几千或几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做诗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正是结合了绘画的手法,他的诗歌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从艺术上讲,这远比网络上那些所谓的诗画配要艺术得多,也高雅得多。至于结合音乐,元词本身就是音乐!那么,你的感觉指的什么?你的非语言又指的什么呢?
    第三句话:“参悟”是写诗和读诗的前提和唯一途径吗?
你的论证更离谱。你说“文字承载的是思想和感情,它相当于通讯中的光缆。”你刚刚才在前面说诗歌靠的是感觉而非语言,怎么又突然变卦了,反而推崇文字承载的是思想和感情呢?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诗歌中“诗言志、诗言情”的美学基础,一方面大声主张诗歌靠的感觉而非语言,另一方面又拜倒在语言的传统表达中去,想说什么呢?是诗歌象电脑中的压缩文件还是文字象电脑中的压缩文件呢?解压以后它不也是一个文件吗?难道解压后就成了诗?没准解压后反倒成了一堆乱码。解压的过程也绝非“参悟”的过程。能否参悟,要看作诗的人是在表达还是在梦呓。诗歌为什么能够悟?那是因为诗人在表达,不管是用它的血还是泪,也不管是哪种语言形式。“文字如杯子,诗人的灵魂是杯中的酒”,这样的比喻也很难说它对还是不对,准确地讲应该是文字形式或诗歌的形式,如果在这里,把文字等同于诗歌的语言,则会生出不少疑义。诗人的灵魂即便是酒,诗意也是在语言之中的,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语言,诗意或诗人的经验感觉必须在语言之中,否则读者不是在读诗,而是在做诗了。酒为什么要是陈年佳酿,而诗就不要了呢?这指的是诗歌的美感传达经验。
第四句话。诗歌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风格,但诗人写诗的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风格就是诗吗?
既然诗是一种感觉而非语言,又何须“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虽然诗人觉得他的孤独、他的痛苦、他的不幸、他的坎坷或许都是诗,虽然诗人觉得他的磨难、他的人生、他的感觉、他的灵魂或许也是诗,但读者只能知道他的文字是不是诗,读者并不是诗人头顶上那颗星星,永远照着他的灵魂。也并不是诗人的影子,因为他是诗人,所以就明白他的感觉就是诗。如果诗人的经验和感觉与语言无关,与读者无关,哪他把文字这种东西摆到读者的面前,意欲何为?

[ 本帖最后由 山水酷 于 2008-3-4 19: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山水的大论先仰慕一下,

现在越是"好诗"越走乱码的路线,也不想想有多少人会看.

在地铁里有时候墙上会有美术作品展览,好的作品在面前站几秒钟就可以欣赏了.

写诗的时候是不是也为读者考虑考虑,把你的诗挂到地铁上.几秒钟有多少人能享受到?

而不是大多数人看过只会叹息一句"唉~,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不多了,但正因为不多,才更显得可贵。我虽然偶尔也写诗歌,但我知道自己成不了诗人。愿我以上写的这些文字能给诗人们以勇气和力量,从而写出更多的精品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的帖子

我怎么觉得你咄咄逼人,动不动“你怎么样怎么样”,好像我所说的都不对,只有你说得对。我再次声明一句,这四句话不是我说的,我只是就这四句话表明我的看法,你爱听了听,不爱听把耳朵塞住,少乱放厥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8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