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127|回复: 8

《随笔录》之碎言碎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5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有关《情人》,是一本写满忧伤、绝望和情欲的青春自白书,我打开的是自己,读到的是灵魂,领悟的是坦荡。人要为生活而艺术,而非为文学而文学。

2)《看不见的城市》里,有看不见的爱情和人生不断上演,蒙上自以为是的眼睛,打开心眼,你会在日常的无奇中,获得无限大的疆土和领空。我很想建筑一个迷你的城市,然后带着它,和云朵一起四处流浪。

3)笑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角色错乱。我不做弱者,尽管它有着让人同情和怜惜的特质。我也不做强者,张牙舞爪的去苛求和验证自己的强大,让别人的行为必须臣服于自己无上的意识或行径。弱者和强者都可以获得,也都会失去。我放弃选择,我任由天意。

4)左手和右手交叉,左手和右手合十,左手和右手同时蒙面,左手和右手颓然松下。四个动作,连贯也可分裂。它究竟和什么有关呢?我用这四个动作和自己的内心做了一个小游戏,答案不是唯一。

5)人在恋爱的时候,才会忧伤;人在恋爱的时候,才最有诗味。无论古今中外,爱情在诗歌里始终是最绮丽雅致绚烂美妙的百花园地。人在恋爱之时,最无私,只想到付出,而非索取。恋爱如斯,人生亦然。倘若果真是爱了,就做好准备吧,不逃避,不埋怨。

6)诗不该教训人,而是在感化人。“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一切的文学艺术,都和心有关。诗者,必要先自知其心,方能度他人之情。倘若能物我转换,神交意会,方能让诗之精神,长存天地而不灭。

7)文人多以自我为中心,此非错,但必要自我拓展,然后到自我消灭。无非是我、非我到无我,才有大气候之成就。诗写者的诗,是最直接面对自我心灵的篇章,是诗者整个人格的灵魂王国。

8)技巧好学,诗意难求。文字之美易抒,内容之融难筑。

9)面具谁人没有,一个人时,就不必戴着了。
哭也好,笑也好,英雄也罢,流氓也罢,自知就好。
能诗意的活着,是幸福,也是不幸。
有人牵挂是福,无人牵挂自恋。没什么不好。人先爱己,而后怜人。
人生其实是梦,非戏。梦不醒,带泪笑之。南山尤在,几人能及?

10)未来或许柳暗花明,未来或许翻天覆地,未来或许无疾而终。
未来啊未来,若将所有激情在白水的时光中沉淀,是否还能志坚如山,流水不腐呢?

11)灵魂伴侣是天意之合,世间夫妻是相携之友。遇见,惜之。
天大,地大,树在风雨中伫立,不动情色。

12)诗本抒情,而情真和诗美相克相生,情过真,破坏诗之美,诗过美,掩芜情之真。故“情真”和“辞美”需有调和之力。倘若说及人生和爱情,现实之真,有时浸蚀情欲之美、人生之忧也。好在创作的过程,就是自我灵魂的交战,情和思必产生出反向和正向的两种不同的诗意天地。经过感情浸透的思想,如“种豆南山下”的境界,才是真诗境。

13)欢喜和凄凉,一并到来。“心意”可转为“物化”,或热烈敏锐、或恬静荒芜。诗人最难的是“诗心”,所见之景、之人、之事、之学问,皆可入诗。乱中能静,静中显动。好比此刻千头万绪,也不过是“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老杜之《倦夜》),所以才能“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4)现在之心境,该是寂寞心,许多作文作诗者,皆有此心。“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诗人皆寂寞,哲人也寂寞。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都出于寂寞,结果是真。诗人欣赏寂寞,哲人处理寂寞。诗人无法,哲人有法,诗人放纵,哲人约束。然大诗人也是哲人,大哲人也是诗人。”正所谓水火不融之后的自然交融。

这一大段文字,出自顾随的《驼庵诗话》,爱之藏之,自赏之!
15)去除油腻的语言和惯常的表达方式,在破坏中,找到新生的语言,进步是从破坏开始。把诗写得像诗容易,把诗写得不像诗太难。常常有人用诗的语言写散文,也常常有人用散文般的语言写出好诗。这就需要诗者对语言的把握好比画家对色彩的把握,雕刻家对石头的把握。

16)写诗是一种乐趣,其乐之一在于,你不知道下一步,它会把你带向哪里?天堂还是地狱?曲径通幽,还是直接抵达?写诗的过程,有时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大冒险”。

17)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有时我会在一群词语之中迷失,我被语言窒息,又被语言释放,语言从脑海中涌现后落下,变成文字,这已经隔了一层,制约了最早的诗意意图。诗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了独立的文本,它是否到达了作者原本表达的心灵之地,这个过程,总有遗憾和遗失。灵魂和精神这虚妄的超验体验,有时不可言说。我必须借助“技巧”这一浸透着时间的雕刀,将石头里的“马”逐渐呈现。

18)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歌,相互拒绝,有时就是为了存在。这让我想到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好与不好,大量诗歌出现了同化、浸染和伪劣的复制。对诗本质的理解不同,构成了各自不同的诗观和流派。在我看来,吸纳众家所长,保持自我,没有流派,才是最纯粹的诗者。不结派,不喧哗,诗人其实永远是孤独的,也永远是寂寞的。

19)浪漫主义诗观,是将抒情视为诗的本质,有着主观倾情的特质。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以诗人为抒情主体,主观世界的激情、痛苦和渴望化为了艺术的主要目的。他们认为真正的好诗,是情感和知性相融,是一种精神的独特感受。“想象”是浪漫主义的真质,是观察感受、认知和表达合一的创造行为。

20)浪漫主义的后期却是衰败的,演变成无病呻吟、堆词矫情的伤感主义。这之后,产生了意象派诗歌,具有了雕塑和油画的些许鲜明特征。四年之后,发展为象征主义。1910-1940年,现在主义成为了欧洲文学的主流。随后是后现代主义盛行时期,解构破坏,力图超越现代主义未能涵盖的范畴和领域。但是现代主义的客观性、凝练性仍是宝贵的诗歌经验,而浪漫主义的抒情实质“想象力”到今天依然是值得借鉴和具有其顽强的生命力的。诗歌的发展和时装的演进有类似性。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创新并回归。
就浪漫主义尚有生命力的部分进行归纳和总结,可分四条:
1)诗的想象力,那些具有真理性的哲思和智慧的表现。
2)主观和客观的交融,特定的情境和细节的控制。
3)情感的率真和出人意料的简朴。具有原初的纯净性。
4)音乐性、节奏感等。

21)思想必有其传统性,人类的思想之始,具有共通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呈现分歧演进的,其中有渊源、传承和扬弃性。人类的行为受思想的指引。行为的持续性,也可谓之一种历史精神。这种精神既然受思想指引,也必有着共通性和分歧性。广而言之,思想的演变形成了人类历史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特殊性。而思想和精神,是在分歧中见共通,共通中显分歧。中国思想是世界思想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其中一支。诗人写诗,必要通史知根,只有把握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根源脉向,才能知行合一,写出有生命力、上通下达的好诗。留传世经典之文本于后人。

22)中国人重德,因此更重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之理解为:知为思,好为行,而乐之谓之德。人生一世,唯有重在行,重于德,仅仅知道和思之,是无法涵盖一个人全部人生的。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中国思想,则将“知行”交融互化,一以贯之人生的始末。

23)中国人的重德观念,近似于西方人之宗教精神。而中国人的重行观念,则近似于西方人的科学精神。中国人以人文为中心,德行合一,不仅解决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中庸之道,也达到了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生)的和谐境地。

24)诗人常常羡慕音乐的情境。音乐是唯一可以和灵魂共同呼吸的天籁之声。所以音乐无国界。音乐的高下、长短、疾徐可以表现出灵魂的轻重、明暗、乐悲的最高境地。这是语言和文字一直渴望达到心灵极地和仙境。所谓“纯诗”的境地。而纯诗境地是一个永难触及的形而上的水月。

25)文学艺术可以从一个侧面,呈现一国国民的精神面貌,也可称之为情操。欲知中国的文学艺术,必要先懂得一点“禅”意。中国人的精神,表现在各种文学艺术里,始终贯穿着情操的佛之精神,道和修养并重,文学艺术最高的情操表现为听其自然之后的顿悟和自律。

26)文、史、哲在古时,无泾渭分明之分。那么声韵、格律的古诗仅是狭义之古诗。广义之诗,凡真实的作品皆可是诗。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其身上有三个特性:一为感觉敏锐,二为情感丰盈热烈,三为理智达而睿。诗者亦然,有天才,更需有修养和境界。
魏文帝虽为天子,却真有寂寞之心,真敏感,情热烈。清朝有纳兰性德,与之可媲美。

27)庄子云:化腐臭为神奇。要在平凡之中挖掘神奇,又要在神奇之中,呈现平凡。诗人写诗立意,必要打开心眼,写别人所未写之境,发别人未抒之情。所谓力在内,动在外。内在之力与生命联通,文字的舞动(节奏)等技艺是形式呈现内容的载体。求新,求变是诗歌创造之路上永恒的脉搏。诗歌永远是“喜新厌旧”的进程,这句话绝非虚言。

28)诗歌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是充满了活力的经历和体悟。美国诗人沃伦曾言:“肉体的感受是诗歌的意义”,他认为“一首诗歌读罢,如果你不是直到脚趾都有感受的话,那不是一首好诗。”此言虽然偏驳,但却耐人寻味。

29)中国思想的主要论题是探讨道理。中国文化是一个特别尊重道理的文化。中国历史,则是一部向往道理而前进的历史。中国社会和民族都是极端重视道理的社会和民族。中国人用道理来批评一切。中国古代思想重视“道”,中国后代思想则重视“理”,以东汉作为分水岭。从“道”及“理”是一个从不可知到可知的漫长过程的思想演化,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精髓。

30)想到“愤世嫉俗”或“愤世嫉邪”之人,就想到了鲁迅和嵇康。两人有共通之性格。都在于敢言和揭短。能说真话、揭人之所短,实是社会的良医。但是却为世人之所难容,世人都讳疾忌医啊,可见说真话是何其不易。所以鲁迅和嵇康一生仇敌甚多,欲杀其之人遍野啊。哀哉!

31)一本好书,真可果腹,原因是你会爱不释手、废寝忘食。想来读书之乐乃天下之真乐、大乐也。多少人忘情其中,或拍案叫绝;或高声吟咏;或沉醉不醒;或心领神会;或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书中何止颜如玉?书中何止黄金屋?书中的世界,是一个让你忘情、忘忧、忘时、忘食、忘寝的美妙仙境。我愿悠然长醉其中,两耳不闻世事风雨。若得一好书,如同得一灵魂之伴侣。有些书常读常新,有些书必读莫弃,深入浅出是好书。书和人同行,人和书交融,更是旅途上品之闲趣。

32)中国文言和白话,脐带相连,血脉连通。白话中保留了许多耐人寻味、追根求源的文言。两者之间,有可分有不可分。如“自然”二字,原是道家之语。简单翻译为不虚伪,不做作。自然又称之为“真”,儒家称之为“诚”。想中国文字之象形生意,那么一个伪字若拆开看为人和为,人为是“伪”,与自然相背离之。真是耐人寻味。其二“自由”,从“自然”继承而来。是说一切由自己,便是自然如此。所以中国人重视自然,亦重视自由。儒家所讲的一切道理,都称天命之性。每个人自然如此,即是由他自己。正所谓“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

好玩之处,我之领会是在于世人对“自由自在”的误读和分裂。自由分内外,向外是索求,向内是自取。真正的自由自在,是向内而自求,非向外索取。于是各自之自由,可以解释为各人内在的心性。所以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学等,都注重心性之修养。这里所言的自由,是在于向内自求的心性。但现在之人,知其奥秘者,少之又少。为名为利,争取外在的一己之“自由”。

内在修养,换而言之谓为“人格”,人格若失,还有何自由可言呢?!由此想去,中国文字的由来,实在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自得”,得之由己,无论得到是好是坏,都是你自己的得。得里有不得,自里有不自,相互依存。比如“自讨没趣”和“自求多福”,“自讨没趣”讨于人,所以不得,“自求多福”求于己,所以可得。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成”和“取”,则属自得,是患难境遇里的大节操、大自由。再有“自谴自责”“自悔自新”等,是说人能自我检讨,悔过“自新”,人若能自新,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也是大自由。

总而言之:自由、自在、自得,全由自己,不关他人也。

33)清代周济论词,曾提出“自在”与“当行”之说。当行是要写得出色、精彩;“自在”是要写得轻松、松快也。两者必要结合,相反相成,不可分离或对立。若自在不当行容易流于肤浅,若当行不自在容易变成叫嚣。都非真正的“自在”和“当行”。
由此联想到:“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想”。伟大的思想产生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又为伟大的思想服务。这个过程我的理解可以用四个字概况“深入浅出”。前者深入,也即“当行”(精彩出色),后者浅出,也就是自在(举重若轻)。
再由此想到:好的诗歌,同样是“深入浅出”的,自在又当行。复杂的思想、深刻的体验,却要用最质朴、简单的语言说出,才是诗中的上品。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啊。

34)诗之凝练、含蓄,是指向诗的内容而言,非仅仅是词汇。要在有限的诗行里,蕴藏丰富的生活内涵。最大限度地增加诗歌的容量和弹性。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由此看,诗歌的确需要修剪、润色、增删和提纯。诗的凝练和含蓄,需要删繁就简,还原诗的质朴和单纯。枝节繁茂、修饰过浓,会将诗意掩盖和淹没。这依然回到了“深入浅出”的领悟。

35)诗的凝练和含蓄是抒情诗、也是象征诗的主要特点之一。诗可象征、可虚实相见,可大幅度地跳跃,可在结尾之句里,韵外有韵,句外有句。但这所有都必须合理地构筑在诗作的整体结构和内容里。

36)诗到语言为止,可见语言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好的语言入诗,是诗成败的前提之一,引申而下,“诗是最好的文字(语言)的最佳排列”。语言文字是诗的细胞,诗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的血肉整体。如果一个诗人的语言贫乏,是致命的。好的构思,是需要好语言呈现的。语言要和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水乳交融。其中在诗歌的写作中,最忌讳的一点:是用理性压倒形象,本末倒置。诗歌不是说理,是传情和意会。所以诗的传神,是在于其语言表现的形象,是生动可感的,是活物也。

37)各类艺术中,音乐和绘画和诗歌走得最近。比如我们在诗歌赏析中,常常会用到“节奏”“旋律”“力度”“色彩”“意境”“写意”等音乐和绘画的术语和概念。那么音乐、绘画和诗歌,其艺术目的和理想,都是想创造出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是存在于作品内在结构的整体性里。所以诗人在创作中,一首诗的整体性思维尤为重要。推而论之:诗应当对内在节奏和韵律的把握适当,整体和谐、浑然一体,是“有声有色”的思想。

这三门艺术的共通之处:都讲究和谐,只是所使用的道具不同,承载之物不同而已。音乐用音符,绘画用色彩,诗歌用语言,三者之间呈现的情境可互通,又各有不同的属性。就诗而言,诗人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调遣,控制情绪的高低、强弱,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诗歌中有旋律、有节奏、有色彩、有明暗,整体则要求和谐,连冲突本身也是和谐的另一种体现。

在诗的整体中,创造出境界,即诗的意境。它是诗人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契合后,形成的艺术境界。诗的意象之美,有时也如音乐,有着“不可言传”之美。诗之节奏,好比生命的脉搏,不同的感受,呈现不同的喜怒哀乐的情境。

现在的许多诗人,用呼吸的节奏,安排诗行的长短,形成诗的节奏感。愤怒时,呼吸短促,字数少;恬静时,呼吸舒缓,句可长。诗的韵律和节奏,呈现诗的内容和形式,形式和内容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现代诗里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不能存在于内容之外。诗的节奏和内容是有机地存在于诗行的整体之中的。不同内容的诗,总有其内在最佳的节奏感。重复和间歇,都是节奏的必要因素,其中的度,就需要诗人从语言的调遣、意象的整体、结构的完整上,进行把握了。

总之,诗是有声有色的思想,与音乐和绘画相通。

38)意象是我们写诗之人,近年来一再提到的词语。想到意象,必然要说及意象派诗歌。意象派产生于20世纪之初,先从美国,再到英国形成的诗歌流派。由庞德和埃米罗维尔为首的诗人提出。意象一词本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撷取的。庞德说意象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是理性和感性瞬间的综合。换而言之,就是为思想找到血肉之躯。意象是包含思想感情的形象。

意象派诗歌,不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用意象本身约束主观情感,是“通过意象来思考和感觉”,它追求的是诗人的主观和客观,在诗歌中的紧密结合,凝结成意象。这样的诗,意象便是诗的灵魂和肉体的聚会,不是诗的外衣。意象不是文章中的修辞,可有可无,它是诗中完整的有机体,不可肢解。由于意象派的诗,是通过意象来思考和感觉,意象又被称之为“呼吸着的思想,思想着的身体”,这就让意象本身,充满了感性的魅惑和理性的光芒。

意象的形成,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理性,换而言之,就是我们要从生活中出发,寻找有特征的形象,注入情感,形成诗的意象,而不是通过逻辑思维和概念出发,去构思诗篇。意象派的诗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初级阶段。它本身的一些戒条束缚了自己,使得它过分强调不抒发主观感受,不触及现实,因此它缺乏博大精深的生活内涵。它是种子,却在象征诗歌里,开花结果。

2008年1月2-15日随笔录
发表于 2008-1-15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了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5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姐,书还没有到哦,等得有点着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5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穗穗的态度相当专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歌,相互拒绝,有时就是为了存在。这让我想到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好与不好,大量诗歌出现了同化、浸染和伪劣的复制。对诗本质的理解不同,构成了各自不同的诗观和流派。在我看来,吸纳众家所长,保持自我,没有流派,才是最纯粹的诗者。不结派,不喧哗,诗人其实永远是孤独的,也永远是寂寞的。

诗歌必须要结派,但写诗的人不能结帮.因为就象一个成功专业的市场是要细分的一样,诗歌在任何时候都有流派,这也是诗歌随着时间得以发展的一个原因,只是各种流派必须交融和互补,才会百花齐放

想念你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1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再读有感应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8 17: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