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08|回复: 2

《如何享受诗歌》之对话专栏,《诗潮》07年5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郁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诗选刊》杂志主编)
于坚(著名诗人)
沈奇(陕西省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刘春(青年诗人,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得者)

话题一:如何看待当代诗歌批评的现状?当代诗歌批评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如何?

郁 葱:诗歌圈子本来就不大,诗歌批评是小圈子之中的小圈子,他们甚至与诗歌本身也疏离。一些(我说的是“一些”)批评家思维固执、狭隘、迟滞,表达艰深、晦涩,他们对于中国诗歌没有建设性的作用。他们对我的创作没有影响。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交往上和我都是朋友,我对他们的劳动表示尊重。当然这种现状也为更年轻的批评家理论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我倒宁愿多读一读诗人们的创作谈。
在这里我多说一句,在某问卷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连串事件的发生,让诗歌和诗人在远离公众多年之后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回到公众中间。遗憾的是,在铺天盖地的貌似理性或非理性的言辞之外,我们很少听到真正来自诗歌界和批评界自我分析的声音。”我恰恰以为这不是“遗憾”,而是诗歌和真正的诗人们面对非诗的成熟和自信的表现。这种表现非常好!

于 坚:哈哈,最好别再提了。如此辉煌的新诗,如此灿烂的当代汉语诗歌——现在成为一个笑话,连靠作文起家的百万富翁都敢随便轻蔑,肯定不是诗歌的问题。

沈 奇:我做了二十年的诗歌批评,同时断断续续写了三十年的诗,现在居然到处讲一个来自我自己经验之谈的理念:有效的欣赏,无效的批评。
一方面,当代诗歌批评(也包括所有的文学艺术批评)已成为自在自足的另一种写作,与价值判断及历史仲裁无关。另一方面,老祖宗早就说过“诗无达诂”,所谓的诗歌批评又何以去影响诗歌创作呢?倒不如回到欣赏的角度来言说更好些。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论与批评大体都是欣赏性的文字,且是自足的美文,好看有味开心窍,真好!正是这样一些看似不着学理不成“样子”(按现在的所谓“论文”样子看)的小文章,相伴了伟大而辉煌的古典诗歌,并没丢面子,还一同流传于世,不值得我们今天那些操着“洋八股”腔调和惯于“尸体解剖”式的批评者们回头想想吗?
文章,感觉,学理,能将这三元素融会贯通来做诗歌批评的,当今真是少见。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文章”(若真的认同批评是另一种写作的话)。“文章千古事,道理一时明”,这是我和贾平凹、谢有顺一次聚叙时说给二位的一句感言,他们深以为是。既不成文章,又说不出点新东西,搞那批评做甚?所以我多年喊叫:所谓“诗学”,是离生命更近、离学术较远的一种学问。
与现行的学术产业保持一点距离,先学会读诗,然后学会写文章,再有一点自己的情怀加上一点问题意识,或许才是当代诗歌批评者该遵从的“学理”,也才谈得上对诗歌创作产生一点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真正有影响的对诗的言说,常常反而来自诗人们自己的原因所在。
同时,仅就当代中国而言,诗歌创作版图的辽阔广大和诗歌批评资源的过于匮乏,也是诗歌批评难以胜任而时时处处捉襟见肘的尴尬原因之一,甚至是根本性的原因。对此诗人们既不必存太大希望,也不必抱怨不休,有兴趣有本事自己站出来说话就是。

刘 春:我越来越觉得当代很多诗歌批评文章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些所谓的批评家除了会引用别人的词句和前人的名言,或者将某种理论往诗人身上套,说不出一句自己的真实感受。诗歌是需要感受的,缺乏感受力的批评家不可能写出润帖的文章。当然,不能否认也有一些优秀的批评家的存在,比如张清华、周伦佑等人,他们的文章应该是诗人的营养。
批评家对我的写作没有大的影响。我从对我的作品具有影响的是我的生活、阅读和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是也必须指出,我很感激那些关注过我的写作的批评家,无论他们是批评还是褒扬。

话题二:如何看待当代诗歌发展现状?

郁 葱:重申我的观点,近两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最为繁盛、风格最多样的两年。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主流诗歌报刊或者说公开发行的诗歌报刊的固守和主动的变革。第二:民间诗报刊的活跃和成熟。随着这些印刷品选稿内容的逐渐宽泛,圈子意识的逐渐淡化,编辑思路的日渐成熟,它们已经从边缘状态中逐渐摆脱出来。而且与主流诗歌报刊相比,它们选稿的空间更大一些,这类诗歌报刊已经给诗坛造成了一定冲击。第三:60年代、70年代诗人的成熟,80年代出生的诗人亦开始登上诗坛,使之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群体中的主流。第四:网络诗歌的活跃。第五:大量诗歌选本的出版。除《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诗选》等几部年编诗选外,这两年还出现了不少地域性选本。我认为,这些现象作为诗歌繁荣的标志,是应该让人能够认同的。
对于诗人来说,这几年,艺术创作的空间开始增大,社会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心态趋于平和,生存张力扩大。生活的多元促进了艺术的多元,更多诗人具有了相对独立的诗歌立场、自由的创作心态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诗歌的创作氛围和姿态更自由、更松弛、更包容、更平民化,从整体上说,这种现状对于诗歌的繁盛是有益的。而且艺术的多元使诗坛不可能再出现一两个所谓能代表整个诗坛的诗人,这也是诗歌成熟的标志之一。
我对诗的现状满意,对诗坛的现状不满意。我觉得,诗歌这几年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写作风格上是最多样化,宽容度最高的时期,有这样的现状不容易,再写不好就是诗人自己的事了。我办刊物以来,没有受到过更多的在艺术上的限制和硬性的约束,因此,《诗选刊》的风格就是我期待中的风格和我能够达到的高度,如果刊物在质量上还有问题,那纯粹由于我自身的素养和积淀不够。而唯一使我感到受局限的,是诗歌本身,就是说,诗的质量与我想像中的有距离。
不能说这几年对诗我有的都是好感觉,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觉得这是诗歌发展最多样化的时期。多样化、多元化就好!

于 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诗歌在使汉语从普通话的意识形态化的僵硬语言回到生活的语言,灵魂的语言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当许多写作形式都被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瓦解之后,中国写作唯一大面积幸存的是诗歌。但这是一个“诗的孤立区”(T"S艾略特)诗歌卖不掉,不是诗人们写得不好,而是中国读者普遍庸俗,在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加入现代化最重要,而现代化没有为诗留下空间。诗歌的空间是古代留下来的“孤立区”。诗人自觉地不靠诗歌来生存。“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传统的诗性决定诗歌必须是先锋的。诗歌天然的“无用”“不可成功”“处于非经济生活层面”决定了它在先锋派领域中的纯粹性。诗歌被边缘化是一个谣言。诗歌是缓慢的,它不追求在当下生效,它像注射点滴那样逐渐渗透到民族语言的血液中。诗歌继续着杜甫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事业,“道发自然”、尊重天才、“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飘然独忘机”依然是诗歌的主流常识。诗人的波西米亚小集团像古代的兄弟会那样,继续着办着各种民刊,继续着对主流文化的永不成功的攻击,在唯物盛行的时代,这些唯心者,担当着精神先知、民族巫师的使命,这种使命在过去时代说起来有点做作,但今天却是天降大任了。五千年来,人们争论的是诗歌的形式问题,这么写或者那么写。现在人们已经说出“诗意丢了就丢了”现代诗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犹如喊出了“上帝可以死了”,可怕的是说这话的不是尼采而是平庸的大众。

沈 奇:新世纪过去六年了,当代诗歌可用“分流归位,水静流深”八个字来形容。比起潮头初起的1980年代,现在好象处于一个有意味的间歇期。名诗人少见有新的名作让人惊艳,在高水准上做低水平的重复。新诗人虽常常出手不凡,但大多写出几首佳作后便平庸起来,格局不大。整体去看,呈现一种平面化、平均化、平常化的状况,似乎已耗尽现有的精神资源和语言资源,期待一次新的注入与再生。至于一些表面上的热闹乃至“事件”纷生,都与诗无关甚而有害,尽管也害不到哪去。

  刘 春:我认为无论人们怎么批评诗歌和怎么赞扬诗歌,无论是有人斥巨资“振兴诗歌”还是恶搞,都是正常的,诗人也是人,自然都是形形色色。我特别不认为现在诗歌状况有多糟糕。有人嘲笑说目前的诗歌只有诗人阅读,诗人比读者还多,诗歌脱离了大众……诗歌“亲近”过“大众”吗?也许,但那是特定的时代使然。现在被冠以“偏离大众”的罪名,同样是时代使然。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叙事性作品,需要的是现炒现卖式的和快餐式的、不经咀嚼和回味就能读懂的作品,而大多数优秀诗歌是和这些因素背道而驰的。
发表于 2007-9-1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以上诸君。。。重入中学,开始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