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61|回复: 4

记忆中的三本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对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时会心存疑问——读书对创作有促进作用,但是否就一定成正比呢?七岁的骆宾王能读过多少书?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咏鹅》。而曾为《昭明文选》作注的唐人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但其“既少创作,又缺见解,终生碌碌,为人作注”而已。用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曾写过的一篇题为《徒然的笃学》的文章中一句话来批评较为恰当:“不过将无尽藏的知识,徒然搬进自己的坟墓而已。”
  话又说回来,谁又能不读几本书呢?倘是随便闲聊,那在我记忆中,是有几本书难以忘却的。
  《千家诗》是我童年时期最喜欢的读本,当时好像叫作《诗言千家注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繁体字,文言文,诗句之间用一个“。”隔开,一本线装竖排向右翻的古书。当时读不通顺,有三分之一的字不认识,于是逢人就问,问过之后就用拼音作上标记,然后将诗歌连同题目、作者用钢笔(那时候一个小学生有钢笔,就跟现在有手提电脑差不多)工整地抄在一个新作文本上,日子久了,我竟然背诵过了几十首唐宋诗。其时也是不求甚解的,仅仅是一种天然的热爱。后来不知怎么的书弄丢了,以至于在几年前为了一种自我安慰,我从书店购得了一本《千家诗新注》,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的。
  上初中时功课多了起来,我却忙中偷闲,又读到了一本郭锦文著的二十万字的小说《青春》:故事发生在青岛市的一所中学,主人公是与我一般年纪的同龄人,其中有一个同学们给他起外号叫“小炉匠”的还与我有相似的转学的经历。对这本书我爱不释手,一读再读,为书中那些又朦又胧的初中生的早恋而亦醉亦迷。后来在上课时看,被老师没收了。至今我还很怀念那本书。
  从十七岁开始,我鬼使神差似的热爱上了诗歌。热爱呵,仿佛阳光照耀着内心,青春的生命像花朵拥着花朵,我往往拥着星光。大约在1991年的春天,我读到了第三本难以忘却的书,即青年诗人杨克和的诗集《极地》,并在不经意间将这本书全部背诵过了。在一次笔会上,杨老师闻后不相信,非要我背诵给他听,当我背了十多页时,他才惊异地制止我,这后来成了一段轶事。
  如果创作比之于爱情,那么诗歌相当于恋爱,小说相当于婚姻;如果书籍比之于爱情,那么封面是恋爱,内容是婚姻――内容好坏,就看如何创作了。我相信有一些书,我们是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或地方读过的。甚至读的是相同的版本,甚至读后有相同的或不同的感受。
发表于 2007-8-30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千家诗》中天然的热爱,还是此后引起共鸣的《青春》,到热爱的诗歌,书只为爱读而读,而非一味贪多傻读,作者含蓄地说出了读书的意义。。。
感觉文意的衔接还是有点突兀,浅见,并问好一笑了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0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是一事,文字是一事,有点突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青梧的 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07-8-30 22:46 发表
故事是一事,文字是一事,有点突兀


感谢黑子的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9 22: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