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46|回复: 10

【古筝弹诗第十三期】在寒冷中手持苦难的灯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7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寒冷中手持苦难的灯盏 

   ――读胡弦诗集《十年灯》 


 生活就是铜点亮了灯
    和这灯照耀下的一台大戏
             ――《锣》

    我不知道胡弦写下这些诗歌的确切年代和写作背景,他的诗歌都没有标明具体的年代和月份,但这本名为《十年灯》的诗集里收录的全部诗歌,均是作者于1996-2006十年间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作品,这些诗作该是诗人青春最华彩时期刻录下的深痕。

    除非像它一样,怀抱
    纯净的黑暗
    否则
    我们向谁学习
    在寒冷中手持苦难的灯盏
            ――《石头》

    突然闪亮的灯
    将黑暗打扫,暴露了
    一个少年面颊上的潮红……
            ――《东风照相馆》

    我注意到他的一些作品,均有意无意的以“灯”作为具象的物体,这些不同时期的“灯”,在不同的场景和篇章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在昏暗陈旧的光线中,我看到一个被灯影勾勒出的年轻诗人,独立在尘世的喧嚣之外,他善于思考,又敏感、孤独、忧郁,同时内心交织着矛盾和风暴。
    我总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诗人的每一盏沉寂或被擦亮的灯,都有着无法驱赶的长夜作为凝固不变的背景。就像人在黑暗中摸索,当我们确信了自己还不是盲人,便无可逃脱的要被一盏灯所发出的光牵引。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盏灯,而且这是一盏被燃亮后,十年都不曾熄灭的圣火。灯的意义便证明黑夜的存在,其实灯也成为了黑夜和诗人身体的一部分。
    读胡弦的诗歌,我能够感受到他严肃的创作态度,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和客观的审视内心的波动,语言的运用呈半透明的液体状态,如果你不去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那一部分,被平静和麻木所掩饰的不平静,是难以领略他诗歌的全部精妙之处。为此,我把他归纳到谨慎的表达者行列。
    在他的部分诗歌中,偶然还能读到一些诗人内心的自剖,对我们了解一个诗人的精神领域很有帮助:

    ……让一个人
    渐渐变成他的残余
    这是细胞在向细胞做鬼脸
    身体在哗变,内部,隐秘的道路上
    热情的旅客渐渐散去
           ――《残余》

    这样对比的写法和表述,给人的感受沉重而无奈的。还有:

    一个人在文字中痛哭,然后
    面无表情溜回尘世
           ――《冬天》

    寥寥几句,胡弦诗歌的基本特点便很明显的呈放在我们面前。如果单纯的讨论《冬天》这首诗歌,其内部某些部分运用的手段,实际上是采用对比刺激的手法,通过在读者的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必要反差,而最终到达相类似的经验共鸣的目的,并激起视觉形象的“令人惆怅的沉重的美”,从而传递给读者能够体会和领悟的对生活的反思。这些真实的切身体验,无形中摆脱了俗套的描写冬天的套路,着眼于独特的内心感受和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含蓄又不隐晦。
    从这些诗歌中可以清晰的感知,胡弦在一付大镜片后闪烁着一对睿智的眼睛,那也是一盏聚焦后向世界敞亮的灯,对天空、大地、树木和苦痛的季节开放,不仅照亮脚下延伸的曲折小径,也照亮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这盏灯在黑暗中滚动着抚摸《树上的刀疤》,“一块伤疤/是你当初的一声尖叫”,并因为“一枚刀子进入你/粗枝大叶的生活”,从而呈上“一辈子无法合上的嘴”。
    这仿佛便是胡弦的一张“印象派”肖像,它是抽象的,同时也是可感的。
    胡弦还有一首诗《从郑州大大海,白杨千里》,给我的感受颇深。这句标题在诗歌中的每一段落的第一句,被反复吟诵,却无繁复和累赘的多余感,全诗朗读起来琅琅上口,其音乐之美有别于他其他的书面语诗歌。我特别喜欢其中的第三节:

    从郑州到大海,白杨千里
    车速放到一百二
    前面的白杨错动着位置
    后面的在后退,像要退回郑州去
          ――《从郑州到大海,白杨千里》

    这样明朗的诗歌,在他的诗歌中是不多见的,却给我看到诗人的另一个侧面。
    我无需避讳的说,诗人胡弦的诗歌,是我较为欣赏和喜爱的那种风格和类型,含蓄、沉着、简洁、细致、幽深、隽永、无处不透出智者的睿智和潜藏的力量。语言不是很尖锐,节奏把握的张驰有度,组织构架严谨,语感有着肌肤柔润的光泽和弹性,但隐藏其中的思想光芒却锋利无比。
    他的诗歌还融入了对经验、对时间、对诗歌、对自我心态的走向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所有的语言最终都有效的达到为效果服务的目的。这些技巧方面的独特性,使得胡弦的诗歌凸显作为一个和语言、感觉、思想奇特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活动的特性。我个人认为,这种纯熟的技法是很多人尚需磨砺多年方可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这样的诗歌也最能经受起时间的锈蚀和锤炼。
    在进一步阅读和认知胡弦诗篇的经验时,我不妨换一种逆向思维来分析和思考,拣一句现成的贬义词来对其诗风进行囊括和形容,那就是最具有南方特质的城府和“绵里藏针”。
   
    2007/08/06/

[ 本帖最后由 古筝 于 2007-8-27 14:28 编辑 ]
发表于 2007-8-27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燃红色的灯盏!

成熟的诗歌评论,见证诗意中的温暖!问好古筝姐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提上学习,问好古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博客里读过的,再学习.
问好古筝,胡弦的诗比你说的还要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好评。筝要多带这样的好评来,更多来评论挑战者自己的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具有南方特质的诗歌和“绵里藏针”。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袭清凉 于 2007-8-27 14:24 发表
点燃红色的灯盏!

成熟的诗歌评论,见证诗意中的温暖!问好古筝姐姐!

谢谢点评,筝问好一袭清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郅 于 2007-8-27 15:36 发表
好东西,提上学习,问好古筝

筝也问好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月清辉 于 2007-8-27 16:39 发表
在博客里读过的,再学习.
问好古筝,胡弦的诗比你说的还要好.

那是,胡弦的诗歌很不错的,筝问好晓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萧青 于 2007-8-27 17:50 发表
好诗好评。筝要多带这样的好评来,更多来评论挑战者自己的诗歌:)

看到好诗,我会写一些点评的,筝问好萧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垂天 于 2007-8-27 21:56 发表
最具有南方特质的诗歌和“绵里藏针”。学习,问好!

问好云垂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23: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