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公村:一代大师寂寞处
学习美术喜欢绘画甚至普通人都不会对这个名字陌生,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和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五十年代第一批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就是齐白石。但当问到齐白石葬在何处时,几乎没有人知道一代大师安息地,甚至附近的很多居民也不知道大师就在附近寂寞安息。他,又成了一个陌生的代名词。近日,记者专程前往魏公村社区大师埋骨处,感受一代大师的寂寞。
顺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向西走,道路左边就是魏公村社区北区住宅区。拐进小区大门朝里走,在一号楼和二号楼错开的空间里,便可以看到半栋楼的空地上立着一通文物保护标志的石碑,上书“齐白石墓”,石碑的北侧就是齐白石及其继室胡宝珠的墓碑和墓地,花岗岩墓碑上分别有大师弟子李苦禅手书“湘潭齐白石墓”和“继室宝珠之墓”,墓室为水泥砂石修筑,,墓碑和墓室无任何雕刻纹饰,朴实无华,。整个墓地占地约100平方米,阳光强烈,树阴低垂。浓荫下是一道长方形的四季常青的松墙,守护着一代大师的灵魂。墓地外,不时有汽车驶过;而这里,却是异常的安静,甚至路过小区的人也放慢了脚步,似乎怕惊扰大师的静栖之地。
齐白石老师于1864年生于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后改为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寄萍老人。早年曾为雕花木工。1888年开始学画,并学习诗词篆刻、书法。后便游全国,创作了大量山水画。1913年为战乱所迫进京谋求发展,并定居于北京西城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5号(今13号),以治印卖画为生。建国后曾历任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艺专教授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老人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寿高93岁。
老人生前曾希望百年之后能够长眠西山脚下,曾吟诗云:“衡阳空费卜平安,生既难还死更难。向后有人收白骨,荒言孤冢问西山”。最后选择的吉地就是魏公村,并亲自在魏公村湖南义园购买墓穴,在墓穴四至立花岗岩界柱和墓碑,手书篆隶“湘潭齐白石墓”于上。老人去世前其继室宝珠、七子齐良年、四女齐良欢、六子齐良元先后去世并葬于魏公村湖南义园。老人去世后,其所用灵柩为生前自己设计制作,棺木为湖南杉木料。治丧仪式在北海后门西侧嘉兴寺殡仪馆局限性,郭沫若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9月22日举行公祭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叔通、林伯渠、周恩来、陈毅和大师签署弟子400多人到场。公祭结束即移灵魏公村湖南义园,入葬生圹中,与夫人宝珠合葬。遵从其生前遗愿,灵柩只随葬了老人的落齿、怀表和红漆拐杖及葫芦各一。
文化大革命时,大师手书墓碑被红卫兵砸毁破坏,但因墓室坚固而被保存。后来有关部门重书墓碑,修复墓园。1982年在湖南义园原址修建魏公村小区时,大师后人及时和文化部联系,经国务院批示,墓地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使本来与2号楼是一条直线的1号楼向东挪了半栋,大师及夫人墓地才得保留至今,
至解放初期时,魏公村一带还只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而现在的魏公村早已成为繁华的闹市街区,灯红酒绿随处可见,歌舞升平彻夜难静,而一代大师,就静静地和自己的爱妻一起,偏安繁华一角,寂寞喧闹之中,像他生前所居住的跨车13号一样,四周是高楼喧闹,我自静守一方。他给人们留下了大量了诗画印石,留下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自我风格。
“守金石情操,峥嵘九七春秋,不愧劳动人民本色;
写虫鱼生趣,灼烁新辟时代,平添和平事业光辉。”
这是当年美协敬献的挽联,也是人们对国画大师的评价。现在大师在繁华中静静地守着一方寂寞,想必也会含笑百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