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89|回复: 11

[议] 善良的残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4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起几年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汤姆是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个暑假,他由于患病,不得不剃掉了所有的头发。他是一个爱美的男孩,眼看要开学了,他的心情灰色到了极点。开学的第一天,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步入自己的教室时,他惊呆了,他看到了班里所有的男孩全都剃光了头发。对于他的到来,班里的同学几乎没有什么反应。他顿时意识到:哦,我竟然和他们一样啊!原来,这是同学们听到了汤姆的病后,为了不让他受到歧视而采取的润物无声的方法,同学们的善良和友谊使小汤姆忘记了自己的缺陷,在不到两个月里,奇迹般地痊愈了。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就发生在美国。
   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缘于不久前看过的《同一首歌》深入中国农业大学生的演出。那场演出的确很精彩,气氛煞是热烈,期间,一段校园歌曲联唱后,主持人梁永斌请上了三位由“绿色通道”进入学校的学生。所谓“绿色通道”,其实就是一些贫困的学生通过资助或贷款维持学业的方式。看着台上几位略显拘束和稚嫩的脸庞,主持人一个个开始访谈。现在回想起来,主持人和他们之间对话无非就是家庭情况、如何进入这所学校之类话题。其中问道一个来自新疆的男孩。男孩还是幼童时,他的父母在一起车祸中身亡。在祖父母的抚养下,他渐渐长大成人,后来通过国家的“绿色通道”走进了农业大学,在台上,男孩的两眼闪着泪光,再三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感激之情……
   那期节目我没有再看下去,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中涌上一阵酸涩。不可否认,几位寒门子弟的感激之情是发自肺腑;更不能否认,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善良资助确实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但是,安排让这样的贫困学生站到舞台上,有必要吗?如果仅仅为了给国家歌功颂德,那不如不要这样的形式。
   大家可能还记得《茫泪是金》那本书吧。那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先生所写的一部描述贫困大学生的的报告文学。写作期间作者深入到大学的贫困生之中,亲身体验了他们的艰难生活,真实而详细地描写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唤起了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关爱。当时,国务院总理朱榕基看过之后,都情不自禁的掉了泪。但由于作者在这本书里引用的人物事例中,是真实的姓名和校名,致使几名大学生在这本书公开发行不久便以侵犯隐私、使之在生活中被歧视为名与之对簿公堂。
   这也许是一个谁也不想看到的结局,你能说作者不对吗?你能说几个大学生没有理由吗?
  有时候,善良也要借助一双隐形的翅膀。
  在西方,像前文中讲的类似小汤姆的故事很多。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也许就能捕捉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圣诞节,圣诞老人总会用一种令人想不到的办法,把一些礼品送到穷人的家中,把善良和关爱传递到贫民窟。而这些令人喜爱的老人好多都是由政府的官员和富商装扮的。而在中国,每到春节来临,电视上总会上演一幕幕政府官员成群众结队到贫困的家庭中嘘寒问暖情景剧,似乎不在镜头前露露脸,不让那些贫困的人在镜头上说几句感谢的话,冬日就不会有暖阳,善良的愿望就不能实现一样 。
   贫穷不是过错,但也绝不是一种骄傲,再贫穷的人也有自己的尊严;善良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但如果我们在运用善良时,不能呵护对方的自尊,那么善良也会渐成一种残忍。

[ 本帖最后由 妙妙 于 2007-7-24 19:25 编辑 ]
发表于 2007-7-24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对比,西方的人文比我们的社会要走得快些。
这个社会,处在变革中,希望还在。
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4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看法和观点,落草也赞同.中国形式的东西太多,说是传扬美德,其实牺牲了个体的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呢
现在中国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
诗歌也在变  生活方式也在变
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谁知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4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不见樊老师了,先问候一下。

文章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排让这样的贫困学生站到舞台上,有必要吗?

绝对没必要,很伤人自尊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4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这个主题,大家可以讨论.关于何为善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很有见地
确实很多东西形式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阅读,我也是有感而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伤痛是需要呵护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这种形式上的东西还是少一些.
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的东西也不总是好。但是,有些是我们缺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的功能在于宣传,对好人善事的宣传可以开阔视野,感动人心。特里莎嬷嬷是一个我欣赏的好人,她也接受媒体的访问,为的不是名不是利,仅仅是想告诉更多的人,我们该去关心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媒体以自己的形式表达着对社会的关心,这是好的。但当然,不能够泛滥。而这节目本身,应该是单纯的,应该建立在尊重当事人的前提上。

善良,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理解。《茫泪是金》唤起了人们内心的善良,是值得大家肯定的。只是他忽略了这种实名所带来的后果,导致了以后发生的尴尬。大家都很脆弱,没有安全感,心中的善良压心底,在陌生人群之中不敢表达,而小小的风波就可能引起心中的怀疑,与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所以,做善事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要学会理解。

比如,我是不喜欢去同情一个人的。这个词语类似于施舍。其实如果我这样去做,我的心里真的是不含任何杂质和私心的,但我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对方可能因着你的这一种善良而感到自尊心的被践踏。这个时候的善良比恶来得更残忍,和具有杀伤力。不轻易施舍同情,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所以一个人在付出善良的时候,要先学会去理解,去体悟。

当然,做人难,做个好人难上加难。有些时候有些人是好心办坏事,信息时代的发展可能会让本来单纯的一件事情变得复杂而饱受非议。作为观者,不要轻易去下判断。而作为当事人,不管外界是怎样的眼光,依然该坚守心中的善良。



[ 本帖最后由 星星小倩 于 2007-7-28 13: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9 16: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