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367|回复: 10

诗歌是一种运用语言或词语进行思维的美学或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本地中小学生所做的诗歌演讲

  在一般大众的认识中,诗歌是作为一种激情的表达方式来看待的。这种认识不能说有错,而且也有大量的古今诗作来作为这一认识的支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诗歌的认识须有新的超越——在今天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人们似乎也找到了更多的表达激情的方式。因此,我想在更高的意义上,把诗歌定义为是一种运用语言或词语进行思维的美学或智慧,并以此抵达对世界的一个新的认识或命名。
  实际上,同学们面临,或将要面临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在它们的最高意义上,都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同学们熟知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同时也是一位深邃的哲学家;而卢克雷体阿斯的《论万象的本质》,是直接用诗歌写成的解释物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伟大著作。无论做任何事业,欲抵达它的高境界,一种良好的思维都是基础。如果说科学是对世界的“真”的思维,道德是对世界的“善”的思维,那么诗歌就是对世界的“美”的思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之间就是泾渭分明,各自奔流,它们之间还有着相互交汇,相互启发的关系。真善美并无高低之分,但比较而言,诗歌是最便于人生携带的一种思维,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从容进行,且不那么冰冷,抽象,而给予着我们的人生以一种情感的温度与慰藉。因此,抽出一些时间来认真学习诗歌,实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今天,我想以自己的创作为例,为同学们讲解一下诗歌的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诗歌的词语或语言,为诗歌的思维统御着前进,并最终到达某个目的地。许多我们所熟悉的哲理诗,都就可以归入此类;而另一种,则似乎反了过来,就是诗歌的思维似乎是为词语或语言引领着前进,初始并不知所终,但沿途却不断有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或启示。

    《献诗》

  罡风凭空而生
  必有某处召唤

  树叶沙沙摇曳
  必有某种愉悦

  众生喧哗之外
  必有智者沉寂

  终生为汝而苦
  必有神圣姻缘

  这一首《献诗》可归入诗歌思维的第一种方式。给予这一首诗灵感,并统御这一首诗每一小节的,是一种因果思维。每一小节之间,在外型上是一种并列关系,但在内容上又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这种递进的关系是必须的,以便将诗思发展到某个目的地——一首诗的诗思如果总是原地踏步,这首诗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在创作这首诗时,我首先得到了第一句“罡风凭空而生/ 必有某处召唤”,是因果思维句式。有地理知识的同学都知道,风的形成,是因为冷暖气流的作用,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与人类所理解的命运无涉。然而,在诗意眼光的观照中,这从虚空中运动起来的风,却显得如此神奇,神秘,仿佛它原来一直在时间中的某处位置静伏着,由于听到了一种命运的召唤,而立即行动起来。“罡风凭空而生/ 必有某处召唤”,有着自然之理的启发,又打上了人的思维逻辑与情感色彩,成为整首诗发展的基础。或许科学家不敢在这里使用“必有”这样武断的词,但诗人却可以,这是诗人的特权之一。
  历史上,哲学家曾试图以因果思维来探讨世界的本质。而我这首诗的创作,也想借助于因果思维,来探讨一种人的命运,使命。自然,在思维的表达上,哲学家往往运用的是一种抽象的语言,而诗人却必须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或意象。第一节的“罡风凭空而生/ 必有某处召唤”,是一种思维,同时亦是一个意象,是整首诗思发展坐标上的一个基点。在第一节的启发下,我还须再到大自然或大千世界之中继续寻找相应的对应物,以及表达它们的诗性语言,将诗思发展下去,于是,有了第二节的“树叶沙沙摇曳/必有某种愉悦”。第二节在因果思维及语言形式上,与第一节显然是一种并列关系,但在整首诗的诗思上,又有着承继与发展:树叶的沙沙“摇曳”,无疑有着第一节中凭空而生的“风”的启发,而“愉悦”一词,更是将第一节的偏向于大自然的意象,悄悄地向人的生命深处转移。承接着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因果思维,以及形成的递进惯性,第三节我又进一步将诗思探入了人类社会:“众生喧哗之外/必有智者沉寂”。这一节,可谓当今这个浮躁社会的某种缩影,智者的无奈,智者的选择,智者的慰藉,都浓缩于其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沉寂”又何尝不是一种抗议,抗争,一种宣示的人生姿态。在诗性哲学上,喧哗往往是一种无意义无价值的散发,而沉寂,则属于一种生生不息的蕴育。因此,这种智者的“沉寂”,可以理解为是生命的一种更为深远的延伸。
  第四节,也就是最后一节,“终生为汝而苦/必有神圣姻缘”,在因果思维与语言形式上,同样是前面三节的并列,然而在整首诗的诗思发展上,它是一个高潮,终点。整首诗由此引向了对人的命运与终结归宿的探求,思索,并由此建立起一种坚定的信仰。这一节诗中的“汝”,就代表着这种信仰。而对信仰的不懈追求,诗人坚信,必将结成一个神圣的“姻缘”,最终抵达一个超越的人生境界。
  信仰一词,在当今似乎已显得不合时宜,当今的人类把它看着虚空生出的风一样,将它复归于虚空,这就造成了当下社会普遍的浮躁,短视,这于人与人类的生存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信仰,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的抉择,取向,鲁迅先生曾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信仰亦是如此,世上本无信仰,是因为人类的不懈追求,而建立起信仰。或许,有同学要问,建立这个信仰有什么意义,这里,我想为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坐标的寓言:
  有一个坐标,它想弄清楚自己的箭头所指向的无限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于是,它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延伸了几乎无限的距离,使用了几乎无限的岁月,但仍没有寻到那个具体位置。
  “既然不存在那个具体位置,我的箭头还指向它,岂不是太虚无,太没有意义了吗?”这个坐标终于泄了气,象个气球一样瘪了回去,一直缩到零的位置。
  它成了白纸上的一个莫名的点,什么也不是了。
  可能关于信仰的话题扯的过远了。总之,我的这首《献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献给命运与信仰的一首诗。当然,一首诗应有着多重角度的闪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相应的解读。
  《献诗》是以寻找或命名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将它们逐层推进,来探索一种命运,信仰。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样,乃至无限的,这就给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天地与前景。例如,我还有一首在语言的并列形式上类似于《献诗》的诗《形影和歌》,是组诗《形与影》的最后一首,就是通过发现了不同的形,而它们的影却可以叠印在一起这样的关系,来探索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及价值归依的。

         形影和歌

  一个人,一棵树无法相爱
  他们的影子可以交叠在一起

  一个人,一朵云无法相约
  他们的影子可以交叠在一起

  一个人,一条狗无法对话
  他们的影子可以交叠在一起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互厮杀
  他们的影子仍交叠在一起

  夜晚,人睡在地球的影子里
  死后,人睡在自己的影子里

  这首诗的语言并不难以理解,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都有这样的经历或经验,只是我以诗发现并组织了它们。诗歌通过“一个人”与“一棵树”,“一朵云”,“一条狗”,以及两个正在厮杀的“人”之间,他们虽在“形”上有着一种鸿沟,甚至对立,但他们的影子却可以亲密地交叠在一起这样的关系,来探索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的存在状态。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以“形”来看,虽各是一个孤岛,却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影子”将它们链接在一起,链接成一个整体。我的这首诗试图以此来启示,人类应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大自然,以及宇宙中的位置,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应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寻找到一种永恒的价值皈依。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节升华全诗的“夜晚,人睡在地球的影子里/死后,人睡在自己的影子里”,我想重点解读一下其后面的诗思建立。 “夜晚,人睡在地球的影子里”,应好理解一些,我们如果将影子的范围理解的更宽泛一些,我们所谓的黑夜,实际上就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而投下的影子,覆盖着我们宁静的睡眠。至于“死后,人睡在自己的影子里”,则可能显得玄秘难解,人死了,肉体都没有了,何来的影子?让我们在科学上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肉体消失了,但它作为一种不灭的物质,并不会消逝,而只要物质存在着,它就必然会有某种形式的影子;而另一方面,在人的感情逻辑中,一个人死了,消失了,但他在我们的怀念中仍然活着,似乎仍相伴着我们的日常,因此应仍有着自己的影子。从科学与情感的逻辑上解决了死后的人的影子存在的问题之后,又如何理解死后的人睡在自己的影子里呢?从语言逻辑上来讲,这一句是“夜晚,人睡在地球的影子里”的推论,就如同数学里以一个公式推出的答案一样,有着它的合理性。而从诗性想象上来说,一个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的思想,给予世界的贡献,就是他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影子,而这种影子是不会消逝的,并构成它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这里,我们不妨再运用一下反向推导的逻辑,一个有着不会消失的影子相伴的人,他在时间中亦必然是永生的。诗歌发展至此,最终由形与影之间的关系,为人的生命建立起了一种价值的信仰与终结追求。
  可以这么讲,象《形影和歌》这样的诗,一首就是一次发现,一次对人的生命与认识的拭亮,这样的诗的发现,其价值绝不低于一个哲学或科学的发现。自然,这样的诗亦不可多求,一个诗人能够得到一两首,也就可以聊慰平生了。
  下面,我再为同学们讲解另一种诗歌中的思维与词语或语言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与第一种反了过来,就是诗的思维似乎是为词语或语言引领着前进,或者说,诗的思维如同泉水的流泻一般,随着词语的地貌而赋形,它不知道要流到哪里,但它总会到达一个目的地,并且在这流动中,使诗歌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魅力。请同学们来看我的这首诗《月光》:

         月光

  月光,一双白手套
  轻轻地拨弄窗帘
  与我握手的友人
  已月光里远去
  但透过月光的媒介
  仍能听到他们的步音
  如月下树叶的叹息
  而此时月光千里万里
  又把整个世界淹溺
  把所有的时间
  胶结于这块月光琥珀
  矿石一般宁静

  月光,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最多的大自然的事物之一,它的皎洁,纯粹,令人联想到人世间最宝贵的友谊,情感;它的盈虚,变幻,又令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我的这首《月光》,从表层上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吟咏友谊的诗篇,并在这吟咏中,由“月光”等词语引领着诗思的流动,展开一个深邃的时间与空间。
  写这首诗之前,我为一种浓郁的月光情怀浸染着,但我并不知道在如何的思维中展开这首诗,这首诗最终要到达哪里。我先虚拟了这样一个古典性的戏剧场景,自己独自一人,坐在撩开了一角的窗帘前面,对着窗外的一轮明月。这样的场景同学们并不陌生,它似乎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有着某些叠印,而这首诗,也就从这有着古典情怀的场景启动:“月光,一双白手套/轻轻地拨弄窗帘”。李白由“月光”,联想到地上的“霜”,而我则由风中窗帘上闪烁的“月光”,联想到是“月光”在拨弄着窗帘,欲提醒我什么。月光是白色的,又罩在窗帘布上,于是在我的幻觉中,便形成了一双神奇的“白手套”,并由此暗示着一种隔离,分别。很自然的,我的诗思由这“月光”及“白手套”的引领,接着发展到了对远去的“友人”的怀念:“与我握手的友人/已月光里远去”。友人已远,留下我此时的孤独,茫然无归。诗思到此,一层诗境已经完成,它的下一步流向,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流向昔日的友谊,可以流向慰藉的故乡,可以流向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但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心绪已被“月光”一词牢牢控制了,或者说,是我牢牢地攫住了“月光”一词,让它引领着诗思。于是,由“月光”继续引领出下面的诗境:“但透过月光的媒介/仍能听到他们的步音/如月下树叶的叹息”。因为把“月光”看作是纯洁友谊的象征,因此,在它的媒介的照耀里,无论友人行走多远,都不能走出我的思念的地理。而将远去的友人的步音喻为“月下树叶的叹息”,则表现了友人与我的同样的情怀——这一种移情诗法,可谓李白的“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古典诗境,在现代诗中的化用。而友人步音如“树叶的叹息”,还有着这样一种暗示,就是这远去的“友人”,不一定是指生活中的具体友人,它还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友人,或大自然界的灵魂,抽象为一种理念,理想。
  诗思发展到这里,形成的诗境的基调似乎是徘徊无归。但“月光”一词的闪耀,显然不会让我的诗思就止于此,因为“月光”本就是一种超越的象征。于是,在“月光”的引领中,我接着发展出下面的诗句:“而此时月光千里万里/又把整个世界淹溺”。诗境一下子宕开。此时的月光,照耀着我的孤独,照耀着远去的友人,更普照着整个世界,一切都在月光的澄明里得到了一种和解,超越。显然,这样的诗境,也曾是古典诗人们所寻求的。从诗歌的创作上来说,我的诗思如果就止于此,固然可成立,亦可得到一种广泛的和鸣,但也可能使整首诗落入平凡。因此,我还须以现代人的思维,时空观念,对古典诗境进行突围,而这突破口,仍是借助于“月光”一词:“把所有的时间/胶结于这块月光琥珀/矿石一般宁静”。此刻的感觉中,过去的时间,现在的时间,未来的时间,都已胶结于这块“月光琥珀”的空间,具有了一种永恒的意味。而“月光琥珀”一词的启迪,更使我最终将诗境发展至“矿石一般宁静”,它不仅使泉水般流动的诗思,获得了一个完美而坚固的归宿,更是将诗思置于了一个新的轮回的起点。这 “月光”的“矿石”,无疑是属于所有人类的,并期待着有诗性精神的读者来不断地开采,以获得一种生生不息的魅力。
  以上,我以自己的创作为例,为同学们从两个方面讲解了诗歌的思维与词语及语言之间的关系。但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诗界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而每一位诗人也都会有自己的体悟,对此全面的阐述与总结还有待努力。或许,今天对同学们讲解的这些过于艰深了,但同学们只要若有所悟,隐隐觉得在自己的学习与人生之途中,还有这一番神奇天地的存在,并引起一种向往,甚而追求,也就足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读了你有关纯诗的理论,今天又读你的演讲,收获多多.向老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雪近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9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为别人做演讲时,能用自己的诗作为题材来示范的,必然有着过人的自信哪。讲的非常,要给学生灌输这些,我认为还应该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社会责任,时代赋予诗人的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西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做任何事业,欲抵达它的高境界,一种良好的思维都是基础。如果说科学是对世界的“真”的思维,道德是对世界的“善”的思维,那么诗歌就是对世界的“美”的思维。

学习了!对人很有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周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影和歌

  一个人,一棵树无法相爱
  他们的影子可以交叠在一起

  一个人,一朵云无法相约
  他们的影子可以交叠在一起

  一个人,一条狗无法对话
  他们的影子可以交叠在一起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互厮杀
  他们的影子仍交叠在一起

  夜晚,人睡在地球的影子里
  死后,人睡在自己的影子里


这首东东我倒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有明显的生活常识问题。光线从同一个方向来。人与人,人与狗,人与地球他们在很多时候是不可能叠在一起的,多观察生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4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如此正本清源而普适的启蒙努力鼓掌!诗好.讲解也平实妥贴.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土火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8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