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80|回复: 6

湖畔品茗坊(散文诗评论系列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畔品茗坊系列一》
           安徽/古天一寒


1.《词的散文诗基本范式浅析》

  海梦在《散文诗要追求“两性”“两感”》一文中概述散文诗具有“两性”和“两感”的基本范式,“两性”即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感”即情感和美感。近日重读一些词,从中发现词也同样具备了散文诗的这些特征。
  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思想性是散文诗的生命,亦是词的生命。我们知道词的传承已有很长一段历史,一首词的流传需要其思想性作为基础,如果一首词思想空洞,就难以触发读者去反思和联想,自然流传下来的几率微乎其微。一篇优秀的词,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皆赖以词有思想性的缘故,其他文体亦然。
  散文诗的艺术性包括新、奇、巧、趣,词亦然。王国维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诚然有名句出于词者不胜枚举。咏物之词以东坡的《水龙吟》为最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词中作者新奇巧妙的将春色(指杨花)化为三分,新意自然就出来了,其最后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亦是出新之处,寓情于景,恰如其分地将杨花与离人泪比喻,堪称妙笔生花。
  秦观的《行香子》趣意横生:“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读此佳词,眼前仿若呈现一幅春色盎然的景致,艺术之“趣”溢满胸怀。
 其次浅析词的“两感”。情感是词的血液,只有贯穿词中,才能鲜活词的意境,达到读者与词者心灵的沟通。情感与“两性”中的思想性密不可分,作者的喜怒哀乐皆渗透于字里行间,让读者深受感染,引起内心的震动,思想性在情感中也得到了升华。韦庄在《女冠子》一词中有句:“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寥寥几字,孤独寂寞的情愫跃然纸上;苏轼之《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句句皆豪情万丈,铿锵有力。词之所以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是因情感为分水岭。
  美感是美学中的专业术语,无论诗词还是散文诗,都少不了美感这一角色。美感是词的文学性的最高格调,它有效地将语言的生动、意象的灵动和文字的结构凝聚在一起,美感与否,直接影响读者的赏析角度的不同,若是一篇毫无美感可言的词是很难吸引读者眼球的,下面举几例分析词中的美感:
  在秦观的《踏莎行》中有这样一句:“杜鹃声里斜阳暮”颇具诗意,生动形象地将杜鹃声同暮色相结合,勾勒速写式的抓准了暮之特征,神来之笔美感十足,不失美感的品质。倘若用散文诗的形式来描述这一句的意象,则是:“斜阳温存暮色的脸,随着晚归的杜鹃结伴回山。”
  在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用简单而明快的数字点化眼前的景色,用词简洁,却生动再现了夜行黄沙道所遇的景致。
  我个人认为一些词是可以称为散文诗的,有时我在想:能不能把一些词用散文诗的形式翻译出来,也许可以吧,这需要有心人去仔细揣摩体会了。

------------------------------

2.《行走的语言》

          ------------读小米散文诗《生命的树叶》有感

  在《2005中国年度散文诗》上读到小米的散文诗《生命的树叶》,读后颇为感动,其字字句句皆闪烁着哲理,亦透露着睿智。
  生命的树叶,叶叶是诗情。此文是有多个短章构成,每个短章简约而不简单,简短的句式阐述哲学的理念。有的短章仅仅十几字,却足以诠释一个真知灼见的禅悟。“脚绑在脚上,脚走,路也走”,寥寥二十字,不乏况味:路是走出来的,有脚印的地方就有路。
  本文在语言上追求简约、精炼,采用格言的形式阐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简练语言的成功应用是此文的最大特色,从而避开了一些烦琐语言的累赘,使每个句子可以一语中的地直揭事物的本质。简洁的语言,明快节奏感较强:“鸟是天空的心脏,翅是鸟的双桨,鸟在空中划船,可以顺风而下,也能逆风而上”,笔端流淌的是跳跃的字符,拼凑出来的是散文诗的诗质和韵味,散文诗的“诗性”在字里行间跳动着最强的脉搏,令读者回味其意象和色彩,仿若品一杯香茗,温暖心底。
  “河走了,岸还在,河走了很久了,岸也就不是岸了”,这是一种平白的写法,句句都是大实话,语言看似单调却蕴涵禅意,当河脱离了岸,河就不再是河了,但岸呢?作者在这里利用针对性的手法诠释两者的关系:岸离开河也不是岸了;河离开了岸也就不是河了,也许是雨水或是雪花亦或冰雹,水“去做河不想而水想做的事”去了,河挽留不住全部的水。
  意识平淡无奇也是可以出华章的,比如这一段“中午,山坡上的牛停止了吃草。母牛卧在平地上回味团聚的日子,公牛则静静地站在山梁上,它不知道明天哪块地又要让它来耕”。淡淡几笔就把恬静幽雅的田园般的诗意勾勒出来了,让读者不禁去称赞“你的美犹如雄鹰的闪光,击中了我的心窝(美国诗人:桑戈尔)”。母牛、公牛的遐想,诗意盎然。
  “老房子已很久没有人住了,却住着往事”。这是一个断章,是作者刻意留下的断章,住着怎样的往事,作者留给每一个读者联想的空间,也许是孩提记忆,也许是旧日愁绪,余留的空白,供一千个“哈姆雷特”营造出一千种想法。
  爱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生命的绿叶常被比做爱情,友情是四季葱绿的常青树,麻烦的“红杏” 出墙时也许会伤及陪衬的绿叶。“需要一个人,爱情来了;需要来两个人,友谊来了;需要第三个人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此短章颇有点杂文的味道,读后细细玩味,莫不赞佩作者敏锐犀利的剖析。
  文字是死的,语言是活的,生活中,时刻保持着一颗敏锐的心,就会捕捉那些充满哲理的“行走的语言”,就像耿林莽先生所说的那样“来自于感觉,及时捕捉,便见诗情”。
  作者小米所捕捉到的“行走的语言”,大抵就是诗情吧!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4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3.《重生的“沧海”》
――读刘再复散文诗《又读沧海》

  千里奔波的饥渴,北方的海岸,心怀久久思慕的诗者,痛饮海风,读沧海。
  读沧海的蓝,漫无边际的颜色溢满心中的海,来自心灵最深处的震撼,有一种颤栗在诗者的胸中跃动,有一种汹涌自诗者的身体破窗而出。喜悦与惊叹滚过胸膛,澎湃与激昂流淌心间,诗者要歌,歌唱沧海的浩瀚历史,诗者要舞,舞动沧海的纯蓝浪涛。
  这就是刘再复先生的《又读沧海》,很多人对他的《读沧海》赞许有佳,吾独爱他的这一篇。敞开胸襟的辽阔,句字间全是激荡入胸的豪情,这就是这篇散文诗所留给我的最大冲击。
海,一部古老的书籍,记载着十亿年的内涵,横贯天地的巨卷在诗者面前铺展开来,诗者顿感自己的渺小,仿若微尘。面对辽阔的沧海,诗者只能惊叹,惊叹“大自然的史诗,千姿百态”;惊叹“又是望不尽的蓝幽幽,又是读不完的白茫茫”。
  从容不迫的大海,“你随时可歌,随时可舞,随时可沉默,随时可爆发”,这就是大海的性情,浪尖上、波峰上、沙滩上,全记载的不折不扣的海的性情。即使诗者“已读破了许多圆月,已读破了许多缺月”,但海浪依旧,海风依旧,时间只是海中一粒流动的沙。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海,诗者不禁感慨“你的高歌与呜咽,你的纯情与傲眼,你的豪放与婉约,都使我壮怀激烈,夜使我头颅低垂”。
  从浅海到深海,从海平面到海底,不朽的经典洗刷时间的足迹,伟大的启示录唤醒诗者的灵魂。诗者期待与海共鸣,心中的海与面前的海的共鸣,期待大海“请你也如我一样多情,请你常常徘徊在我的岸边,我的沙滩,我的岩角”。这是一种期许,也是一种与海的心灵的相融。
  这篇散文诗是诗者于八十年代所作,文中充满着人性的渴求和对迟到的青春的觉醒。所以“大海,我曾多次走到你面前。我见到了你,但你未必见到我。我不倦地阅读你的浪涛,但你未必发现我的烟波”,因为我的海“连我自己也不认识的海,连我自己也不愿意阅读的乏味的海,吸引不了你的蔚蓝色的眼睛,我不怪你。”这是诗者对自己流逝而无收获的过去深深的自责与反省。
  觉悟后的重生让诗者喜悦,诗者高呼“我已重生。我已拥有我的大海,拥有海的脉搏,海的呼吸。我已拥有海的温柔与粗暴,海的愤怒与忧伤,海的妩媚与豪放”。重获海魂的喜悦在文章的最后洋溢着奔驰的自由与雄浑。“今夜,我带着复活了的眼睛,在星辉抚摸的海堤上,重新阅读了沧海,重新阅读你的雄奇与神韵,我将有许多新的领悟”,这些领悟是时间的海所赐予的,时间磨砺出觉醒后的大彻大悟。
  诗者最后以“我不再彷徨,只要在你的面前,我就不会空虚,我就有望不尽的蓝幽幽,读不完的白茫茫……”收尾,丰满心中的大海,这便是诗者的心声。

---------------------------

4.《乡情之根》
-----------读北风散文诗《乡村农事》有感


  刘墉先生说过:“爱是生命,生命是为了爱”。我很赞同这种说法,人活一世,生命时刻被爱充盈着,或是爱情,或是亲清,爱充满一生。
  在几年前就认识北风(陈洪)了,那时就读了一些他的散文诗,北风写的散文诗有数篇写到乡村,比如他早期的《乡村情韵》、《乡村情绪》、《情系故土》、《故土五章》等等都与农村有关,足见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情占据着很大的位置。在这里选出他的《乡村农事》以赏析。
在北风的这篇散文诗里,可以看出作者对那片乡村土地的热爱,乡情之根深深地种植在作者的心中,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乡村情结吧。心中有乡情,即使离家在外多年,语言中永远跨不出乡音的门槛。
“母亲把绵长的心意纳进鞋底”,质朴无华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慈母的形象,白发的母亲就着夜灯把绵长的慈爱和心意纳进作者的鞋底,心中蔓延无限的温存,全在一针一线中牵引着作者离家的脚步,无论作者走到哪里,母亲的关怀穿在脚上,温暖心间。父亲给了作者“以年老不服输的铮铮铁骨,疏松我板结的心田”,无论父亲还是母亲,他们的爱足以滋润一切,温暖一切。
  皇泯先生说过:“惟有心灵的颤栗,抖落最后的书页,才显露原始的纯真”。在北风的这篇散文诗里,正是因为作者心底最深处乡情之根的颤栗,显露了作者对那片远方的村庄最原始的纯真。
  那故乡的麻雀、山谷的野花、包谷酒亦在纯真的言语中诗化了景致,“当我磨亮锈迹斑斑的镰刀,把根植在黑土地上的麦子连根拔除的时候,从黄昏与黑夜的缝隙里渗出来的月光,濡湿了母亲用锄头精心缝合的琐碎的土地”,细腻的文笔,新颖的意象,田园般的写作手法,脱俗而又富有诗意,只有出自农村的诗者方能写出如此乡情的文字,正如耿林莽先生所说的那样:“普通劳动者感觉不到,不亲手参与的诗人也体会不出,惟有这两者兼备的真正立足于乡土上的诗人才写得出”,是的,只有源自农村的诗者才能写得出“昏与黑夜的缝隙里渗出来的月光,濡湿了母亲用锄头精心缝合的琐碎的土地。”这般意境的句子,北风就是这么一位诗人。
  本文主题虽为乡村农事,却句句皆写的是躬耕勤劳的父母,浓浓的乡情自作者的笔端流淌,流淌出无尽的温情和无限的眷恋。
  本文由三个短章构成,叙事与抒情浑为一体,娓娓道来,分明是一篇诗意盎然的乡村记事。看似写乡村农事,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那村,那人,那亲情的“爱”。
  “晚归的双亲挺直岁月的腰板,哼着解除劳累的歌声,在耐以生存的水田和自留地之间,他们如一袭月色朗照我走出低矮的草房和贫瘠的山坳”。走出山坳的作者永远忘不了生他养他的村庄,忘不了那位乌蒙妇女中脱颖而出的平凡朴质的母亲,忘不了佝偻腰身擎起了硬朗的锄头的父亲。
  于是,多少次在夜里,作者梦到“以娴熟的步伐走进久违的村庄”,磨亮心中的镰刀,收割着双亲“望眼欲穿的回眸”;多少次在夜里,作者想起那远离已久的苗寨,渐已苍老了容颜的父母亲。
  “佝偻的背影从饥荒的年月里捧回一把辛酸的粮食,哺育麦田上蹦蹦跳跳的乳名”,蹦跳雀跃的乳名是作者的乳名,一生中永远携带的标识词;佝偻的背影是父母田间晚归、被农事压弯的身影。
  “清瘦的粮仓反弹成丰盈的渴望”较为出彩,“反弹”一词的应用,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土地丰收的景致,丰满的农事在这一句里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肥沃的心地繁衍出旺盛的乡情,温暖字里行间,亦温暖作者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4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5.《疼痛的呼唤》

      ――读徐敏《阴影是一种疼痛》有感

安徽/古天一寒

  海子曾归纳有两类抒情诗人,一种是热爱生命中的自我,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官能的抽搐和分泌;另一种热爱景色,热爱景色中的灵魂和风景中的大生命的呼吸。徐敏属于后一种诗人,用纯然诗意的语言,抵达内心的最深处,清晰明了地剖析城市的阴暗面,力灌笔端,直指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底层阴影。
  这篇散文诗不同于徐敏以往的散文诗风格,以往我读过几篇徐敏的散文诗,写历史性题材居多。这一篇是属于现实散文诗意识的,其中穿插着一些古体诗词的意境。用“疼痛”一词贯穿文中,悲感情怀寓于其中,感情色彩也很浓烈。李标晶在《中国现代散文诗艺术论》书中认为“悲观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主旋律”,所以徐敏此文应属于悲观感怀之作。“悲”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来自于底层现状的思索。
  胡经之在《文艺美学论》一书中说:“艺术是创造。创造是冲突、是痛苦”。痛苦源于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反刍和思考,这就是文学活动的本质所在。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一切思着的思都是诗的活动,而一切作诗则都是一种思”,此言很有道理,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感悟人生生命意蕴,并在唤醒他人的同时也唤醒自己。散文诗的创作也是如此,它不是纯粹的感官享受,而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类生命意蕴的拓展,亦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发现。
  在这篇散文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写作观念:文中透露出作者对村庄纯朴的向往和对城市阴暗的灼痛之情。钢筋混泥土的城市,表面看似灯红酒绿、繁花似锦,内在却掩藏、蛰伏着许多无法触及的伤痛。就如作者在创作手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些窘迫的乞丐、冷漠的旁观者、伪造的美丽、盲目的崇拜,还有那些在物欲横流中碰撞出的道德沦丧,良知错位……”。这些都是城市阴影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发现和挖掘,需要作者置身其中的去体验、去思考。只有用心地挖掘,文学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升华和拓展。
  王志清指出“散文诗面临的问题,不是追求其纯粹性,而是增加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和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扩大生存空间,拓宽接触层面”,“要作为时代潮流撞击下的心灵回音壁”。作者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着眼于现实城市的最底层,将城市里最原始的生活元素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强烈的冲击在字里行间显现出来,现代意识也随之明显增强。
  在此文的总体框架中,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先用轻描淡写的手法写村庄的夜,静谧安详。蛙鼓,草尖,麦穗,羊群……,一切透露着宁静与和谐。然后写城市阴影的弊病,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遥远的呼唤》一短章里。作者用直白的语言呼唤心灵最纯真的风暴:“赶快刮走依附在我身躯上的烟尘吧!赶快冲走流淌在血液里的污水吧”,这是作者对纯洁的呼唤,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呼唤之音。城市阴暗面在作者的笔端突显具体的形象:迷失的、慌张的人群;绿色的复制品;白色的污染;甚至“无法目睹一只飞鸟从城市上空掠过的身影”,“无法倾听一粒虫声在城市地面炸开的鸣响”,现实中的种种,莫不令读者感同身受。但一个人的呐喊是有限的,无力的疼痛依然灼伤着内心的村庄,作者面对眼前如此的城市,呐喊也显得苍白无力,但这种呐喊足以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的情绪。
  “而我,不是诗人。只是人海中一个沉静的写作者,一株在百花从里静静成长的野草”。作者以鲁迅笔下的野草自喻,再次表达自己的写作观:做一株野草,即便生活在城市的罅隙里,也要做一株“野性而不缺乏温柔。孱弱的身躯里却有骨子的坚强”的野草。这也是作者的人生观,亦是生活观。
  塞涅卡说过:“小悲则言,大悲则静”。沉默的宁静往往是大悲的表征,其实内心却孕育着一种猛烈的风暴,这种风暴来自现实,这种风暴来自内心最纯朴的村庄。于是作者的笔端就自然地流淌出一种“疼痛”。
  耿林莽先生在《呼唤是一种散文诗》一文中说“为世界喊‘疼’的诗人太少太少”。我想,徐敏也算是为世界、为现实喊“疼”诗人吧。

----------------------------------------------------------------------------------------

6.《黑马亦有柔情》
-------有感黑马《一剪梅(外一首)》
  

  黑马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沿着荒原行走,站在诗的风口上迎风而歌的形象:雄浑,劲健。这大抵是受其《大荒原》之影响的缘故,《大荒原》可称是黑马的散文诗代表作了,其文如同其名一般苍健有力。正如耿林莽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无论从其语言的深沉和跃动,在汉语的传统精华中注入现代的光辉,还是从其‘耗尽我一生的悲悯’的悲壮承诺上,都令人感动。”
  诚然,正是因为黑马的这篇《大荒原》的先入为主,使我总认为黑马的散文诗是属于豪迈、苍劲的豪放派,应该如同一匹驰骋的黑马一般,任吾挥洒,任吾撒欢。后又接触黑马在《香港散文诗》上发表的一篇其名为《一剪梅(外一首)》的散文诗,文笔细腻柔和,风格恬淡,读后不禁感慨:原来黑马亦有柔情。
  本篇散文诗共为两个短章,第一短章是《一剪梅》,引用古典词牌名,诠释作者内心的感官世界;另一短章《韵》,借韵抒情,揭示心中无尽的思乡情怀。正如黑马的诗观所言“主张回归到汉语诗歌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中去”,古典美是诗的最原初美,也是美学中不可避免的研究范畴。此两个短章就是运用对古典美的描述,借此抒发作者内心的复杂世界。可见作者在诗的民族性和传统性方面的努力。
  秦兆基在《散文诗写作》一书中“从意象的特征和整体营构的规律出发”把散文诗分为:象征型,抒情型,写实型。两则短章应为抒情型,内含象征型,以抒情为主,象征为辅。我们知道,散文诗从本质上是属于诗的,它具有诗的情绪和幻想,亦能给读者以美感和想象。徐治平在《散文春秋》里曾强调“散文诗的源头出自象征主义”,作者黑马在这两则短章里成功地做到了这点。用暗示、隐喻、渲染等艺术手段,借梅之高洁表达自己的写作态度;借静夜之韵,抒发乡愁。
  一剪梅,系古词牌名,为双调小令,声情低抑是其基本格调,这个词牌流传下来的填词多为感怀之作,多为婉约派所使用。黑马借《一剪梅》词牌名,明喻梅之高洁气节,隐喻作者对婉约词人的伤怀。“那不甘寂寞的一剪生命,兀立陡峭的枝头”,这是一种对孤独美的意境描述,“迎着风,抒情的姿势站立成古典的笑容”,却是一种对古典文字的豁达情怀。在这一短章里,作者用委婉的语言,将心中最深处的温柔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婉约的柔情在字里行间泛滥开来。
  正如作者所提出的“诗,是一场艳遇”的诗论一样,在对梅的写意中,读者分明地感受到梅的美丽,梅的重生。正是秉承如此之理念,作者在写梅的同时,将情愫寄托于其中,化作无声的“红尘默默”,借梅之名,用客观形象表现自我意识:“纵使生命枯萎,也并不能使你低下清高的头颅”。此等梅的艳遇,亦是作者在创作和灵感的再一次艳遇。

  韵,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发现,是扣起心弦的音符。韵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多以诗、歌的形式被后人用语言文字纪录下来。胡经之在《文艺美学论》中谈到“天然的东西,如果同人类不发生任何关系,与社会生活毫无联系,是‘自在’的天然,那就既谈不上美,也谈不上丑”。韵亦然,正是因为观者审美感观的不同,“韵”之味也随之不同。
  此短章看似写韵,实为写乡思。“一缕清风,陡然吹醒了一个游子的灵魂”,却是一份思乡之情熨贴在心头,乡愁之韵溢满孤单的情怀。笔者在作者的很多诗和散文诗里,发现乡愁是黑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眼,在《蟋蟀》一文中,作者曾这样写到:“月光,流水,动篱,青草,静夜思,如霜的乡愁”。辗转难眠的游子,只能在如此静夜里,守着如豆的灯盏,无眠。写韵是为了烘托渲染思乡之愁,韵是一个引脚,“困”在其中就成了乡愁。
  这两则短章是作者“柔”风格的再现,不同于《大荒原》的“刚”之风格。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刚性美是动的,柔性美是静的”。是的,这句话在黑马的一些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荒原》给读者以刚健、热烈的美;《一剪梅》和《韵》给读者以温情、清淡的美。只有尝试不同的风格,文章才会日益丰满和完善,相信黑马。
  骏马秋风翼北,杏花春雨江南。我个人认为用这两句古人的六言诗赠黑马,最恰当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4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天一寒,1983年于安徽蒙城县某小村庄出生,喜欢写作,文章散见于《大江晚报》、《散文诗》、《北海晚报》等报刊杂志,有散文诗入选《2005年网络散文诗》(人民日报出版社);系散文诗蓝调儿组合写手;多家文学论坛散文诗斑竹。网站 http://gtyh.blogms.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4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了,问候古天一寒,让大家读到了好文和好的评论性的文章,如此相映成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4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品!~文字对原作做了很深的解读,内容很专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5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楼上的两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9 10: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