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曾写过一小文<善处人生的智者情怀>,回赠与老师: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型文化巨人,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词作开拓了一片豪放派的新天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号“ 东坡居士”。才华横溢的苏轼,遭遇却极为坎坷,面对人生道路上接连不断的坎坷磨难,苏轼却用儒家的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去坚持,又用道家自适的出世思想去超脱,还用佛家梦幻泡影的空无思想去化解。
苏轼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环境,都直接影响他的思想变化和文学创作。在被贬官到黄州时,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那首: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抒写了他此时孤独高傲的思想情感。夜深人静,词人独自在缺月疏桐下沉吟徘徊,他觉得自己象一只失群的孤雁,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栖止处所,在缥缈的夜空中翱翔。在第二次遭贬时,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情况下,他却不单单考虑个人的忧患,主动为当地人民做好事,宣传生产知识,传播文化,为海南文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在政治上,他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主,他主张“知天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己”;在生活上,他又以道家、佛家超旷出世的思想为主,认为“超然游于物之外”,就可以“无所往而不乐”,两种水火不相容的思想集于一苏轼一身,随着环境的变化互为消长。他为人重德操,赞赏“不以时迁”的松柏,力求“毁誉不动,得丧若一”,主张“处己也厚”、“取名也廉”,宁可“实浮于名”,不要“名浮于实”,处顺境不流于“逸乐”,处逆境也不颓废。政治上从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而生活上却“随缘而适”、“随遇而安”。
在文学上,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主张著文要“有意于济世之用”,要“有为而作”且“言必中当时之过”,反对“多空文而少实用”的文风,在风格上崇尚自然奔放“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诗文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主张“有道有艺”、“形神兼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苏轼一生政治上不断遭遇打击,然而也促成了他文学上的成就,这种善处人生的智者情怀,同样值得我们后人的学习和敬仰。
写于密州任上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就是一首充分体现苏轼热爱人生又善处人生的智者心情的名作。
词序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正文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生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清朗的夜空,团圆的月亮晶莹皎洁,他象征着人间亲友的团圆欢聚。可此时的苏轼政治上受排挤,痛感困缚,倍思爱弟,把酒问天,望月怀人,填词寄愿,把政治上的“入世”、“出世”的矛盾与情感上“离合”、“圆缺”的矛盾,化解于既热爱人生又善处人生的执著、旷达与睿智之中,挥写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处”的千古名篇。
这首中秋词格调高旷,风韵清越。上片对月亮神话传说和历代游仙诗的活用,下片人月双及,演绎物理人情,全词景、情、理融合,化景物为情思,又化情思为理趣,旷达超脱,乐天知命,宽人胸怀,暖人情意,启人心智,使人更加深刻圆通地理解宇宙自然、世事人生。
时值中秋佳节,心中有绵绵的思念无以言表,文友们同样是这样的可爱、又同样的内心有种种痛处,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但可爱、高贵、魅力这类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而不克,所向无敌。苏东坡在他们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做任何像样的辩驳。”
谨以此篇奉献给大家,大家共勉吧!
写于2006年9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