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14|回复: 8

凄 艳 的 桃 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凄 艳 的 桃 花     

                                                                            周          知



       且不说百花,纵然搜遍世间草木,没有那一种比桃花更具灵性,更宜也更多地入诗文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古老的《诗经.周南》中这首无名氏的《桃夭》为发轫,原本属于自然的桃花始染墨香。如果说无名氏的《桃夭》是信手拈来,只将其作为万千植物中普通的一种,那么东晋的陶渊明则是刻意安排了。自古到今,梅、兰、竹、菊被文人雅士们喻为植物界的四君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经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在诗文中不厌其烦地提及它们,显示出对它们特别的感情。然而,梅花冷硬,芝兰小器,修竹单调,金菊纤弱,还有一个共同的缺憾是华而不实。凌寒傲霜、永不失节这些暴露的优点过于传统,象贤淑的结发妻子,居家有方,庸实生活中不可或缺,但若要它们营造浪漫,却又勉为其难。所以,作为诗人的陶渊明,在最理想的境界,在最动情的时刻,抛弃了官吏的虚伪,坦露出诗人的率真,想到的不是君子,而是热烈奔放娇艳媚人的桃花。及至盛唐,粉红色的文字更是数不胜数,“江上人家桃树枝”、“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流水鳜鱼肥”……将明丽的桃花与无形无骨的水结合起来,柔情曼意尽显其风。
     陶渊明官场失意小隐于山,置身南山下梦断桃花源;刘禹锡两度遭贬踌躇玄都观,绝望中发出“种桃道士归何处”的诘问;其后的唐寅更是心死桃花坞,“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不仅成日价肆无忌惮地咏唱桃花,索性连栖身的的茅屋也命名为“桃花庵”,难怪其尽管大半生贫困潦倒,后人却硬要冠他“风流才子”之名。细细想来,这种“栽赃陷害”还是有些基础的,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没冤枉他。
     娇弱的桃花似乎是检测诗人情怀的标尺,“十里桃花,万家酒庄”,汪伦熟悉诗人的软肋,八个字便骗得目空一切的谪仙乐颠颠远道而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山野村姑一场意外邂逅,让连《三百首》都未能入选的落第秀才崔护名声大噪,顺利忝列群星璀璨的盛唐诗人群中,这实实在在是沾了桃花的光,是桃花激活了他沉睡的才情。《诗经》中的桃花是纯粹的植物,到了崔护时代,已开始给它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在不知不觉中由“它”蜕变为“她”,如果彼时的桃花瓣有巴掌那么大的话,青楼才女薛涛回赠元稹的情诗,传说中怕就不会题在没有多少想象空间的红叶上了。
     高洁的秋菊只能作高谈阔论的知音,媚俗的牡丹又登不了士子的大雅之堂,介于二者之间的桃花却可以作情人。明艳、丰腴、富于质感的桃花之于相对保守的陶渊明,尚属冥冥臆想中的情人,健康,活泼,色艺双全,令他不忍玷污又难以割舍,只有秘藏于内心深处。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世风的进化,嗣后的桃花便成了水,成了女人的别称,成了私情、艳情、思情、幽情、怨情、凄情、悲情的代名词,成了古典中国的玫瑰,成了旷男怨女的寄情物。“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里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诉尽尘世男女情的《红楼梦》是绝对绕不开桃花的,多愁善感的林大小姐重建桃花社,吟咏《桃花行》,最终情场败北,落个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的结局,将自己的一腔柔情满腹忧怨连同落红一块葬入地下;而将桃花演绎得悲壮惨烈到了极致的大制作,又莫过于清代戏剧大师孔尚任,他注入《桃花扇》的不仅是柔情同时还有侠骨,只是青楼烈女李香君那比桃花还要鲜艳的血,为腐朽的南明王室而洒显得多少有些不值。
     植物桃树有个奇特之处,它把明艳的花和甘美的果高举奉献,却把体内的毐素悄悄排入地下,久而久之,自己也会中毒枯败,这种抑郁自伤现象,与形而上的桃花极为吻合。倒春寒和桃花雪是桃花的绝命杀手,道貌岸然的封建礼教比倒春寒和桃花雪更无情。相书上讲,男人桃花眼是好色的标志,女人桃花颊是克夫的象征,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要命名为“桃色事件”,真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弱者,在强权政治下文人又是弱者,桃花凄艳有如红颜命薄,它是古典文人心中隐隐的痛,千百年来,凄艳的桃花成了他们浪漫情愫和悲悯情怀的载体,陪伴他们走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他们同时也赋予了物质桃花可人的灵性。而现代文学中桃花形象日渐式微,逐步退回到原来的物质形态,这不是桃花失去了灵性,只能证明当代文人想象力的苍白和浪漫情怀的缺失。


[ 本帖最后由 周知 于 2007-4-16 13:05 编辑 ]
发表于 2007-4-16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且不说百花,纵然搜遍世间草木,没有那一种比桃花更具灵性,更宜也更多地入诗文了。
————————————————————————————————————————————————————
大胆的立论必须有充足的证据。我没有看到充分的理由。问好新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到今,将一个桃花阐述得如泣如诉,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不是桃花失去了灵性,也不是当代文人想象力的苍白和浪漫情怀的缺失,而是文者缺乏浪漫的气候和环境.
问候周知,多来交流!先点红,大家来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桃花说到现代文学

值得思考。。

问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凄艳的桃花成了他们浪漫情愫和悲悯情怀的载体.神人的桃花情结由来以久.文字引经据典,有质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的艳丽柔情,桃花的独有寓意,总令世书不尽情思怀想.好文字.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理论充分,论据充足,把桃花之凄艳写得很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让我们了解了不少跟桃花相关的人文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7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弱者,在强权政治下文人又是弱者,桃花凄艳有如红颜命薄,它是古典文人心中隐隐的痛,千百年来,凄艳的桃花成了他们浪漫情愫和悲悯情怀的载体,陪伴他们走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他们同时也赋予了物质桃花可人的灵性。而现代文学中桃花形象日渐式微,逐步退回到原来的物质形态,这不是桃花失去了灵性,只能证明当代文人想象力的苍白和浪漫情怀的缺失。
——————————————————————————————————————————————————————
如果说这是作者所要的结论的话,那么我们在他的文章的哪个地方来找证据呢?所举的例子(特别是明代以前的)可以说明的大都是桃花的世俗性的特征,所谓俗艳是也。“浪漫情愫和悲悯情怀”,是要看具体的情况而不能一概而论的。至于拿“现代文学中桃花形象”来“证明当代文人想象力的苍白和浪漫情怀的缺失”,就更加难以理解了。以我之见,桃花之大行其道并由俗而雅雅俗共赏是在明代以后,于今尤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9 0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