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09|回复: 2

//诗歌的个性要求和诗人的个性优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的个性要求和诗人的个性优势

                                           玄鱼

   先来举一个不算是题外话的例子。张艺谋是很有创新艺术天资的人,自从拍摄了以《英雄》为发端的一系列武打片至今天正在大红大紫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把他的特有形式符号更加在艺术大片的前提下走向了登峰造极。但结果却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好的方面是其一贯的认真创新仍然保持的画面美感,而不如人意的地方,却也正是因为张艺谋将他的凸显画面美感的优势过分放大,从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电影元素的综合体现。造成了给人以只追求形式美的缺憾(可怜中国的其他大片也身染此病)。

   回到诗歌话题。中外诗歌发展的历史不下几千年了,事实告诉我们,诗歌需要丰富多采的鲜明个性。从“风格即人”的角度,可以知道世界上不会只有一个诗人在写诗。毫无疑问,没有风格或最终都没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的诗写者,当然不成其为诗人。这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法则,对谁都一视同仁。

   那么,是不是作为诗人的个性越强越凸显就越好吗,事实也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说明这个诗人的大致成熟起来的标志性特征已基本确立。并且也可以成为诗人在创作中的能够作为“利器”的基础优势。然而,既然能够作为“利器”,也就多少有了些“双刃剑”性质。所以,对于诗人所具备了的种种个性特色的优势,诗人以及读者都应该有一个合乎辩证法则的掌控意识。
还是从热门话题说起。口语诗在这些年可谓是风风火火且纷争不断。从盘峰之争的“知识分子写作”和

   “民间立场写作”大论战之后,似乎是民间日常写作的阵营稍占上风, 继之就是口语诗歌的大量涌现。应该说,强调关注现实社会,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诗意,避免凌空蹈虚,本来是发展现代汉诗的重要途径,并且善于从日常口语中提炼诗句也可以成为一些诗人的风格优势。但是一旦不好好掌控所具备的生活素材和口语资源,就会造成又白又罗唆的口水诗歌泛滥成灾。不注重高尚美感,不讲求内在结构,更缺乏诗意经营的创造性蕴涵,所以口语诗的佳构少得可怜。伊沙是此类风格的特别一例,他的口语诗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不像多数诗人要么属于优秀,要么就属于平庸。而太多的平庸口语诗人正是轻率地将口语资源的优势以偏概全地取代了诗歌的其他综合元素,造成了物极必反的悲剧后果。

    当然,也有很多顺其自然地运用自己风格优势的成功诗人。例如侯马和陈傻子等人的口语诗,凸凹和安琪等人的创新探索诗,还有先锋诗人默默以及女诗人梅花落、花语等风格强烈的粗犷情怀诗等等。他们较成功掌握了“过犹不及”的辩证法则,从而能够适度张扬各自的鲜明个性特色。

      至于那些过度地铺陈自己熟稔的比如生活素材、口语资源、比喻隐语技巧、意象象征或夸张荒诞以及深邃议论等等手法的诗人,实在是需要有内敛意识地规避一下所面对的通畅“道路”。笔者不才试例举一二。

    一、 让生活艺术地成为诗歌的必要资源。
毫无疑义,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母性源泉。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一切文学艺术又都是距离产生美感的创造性别产物。这里的“距离”指的是创造性艺术加工的过程。所以,口语诗歌稍有不慎,忽略了诗歌的综合元素高度统一,就会滑落“口水诗”的泥塘。或者甚至可以这么说,越是看上去简单易写的口语诗歌,月是要考验作者的驾驭诗歌技艺的高超能力。

   二、 比喻和夸张等手法不应该成为华丽的炫耀。
诗歌中的比喻夸张的氛围营造,确实能给人产生兴奋快感的新奇和巧妙。但是这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一般新学习写诗歌的人会比较注重这些容易表面呈现的东西。如果写了十几年还将重点放在这些上面,就令人感到惋惜了。这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欣赏误区,过分的强调唯美巧喻, 属于一种浪费精力的停滞不前。

   三、 隐喻和象征过于繁复必定会“因文害义”。
我们知道,喜欢载诗歌中运用较复杂深奥的隐喻和象征的诗人多半已经有对生活的成熟的思考或独特的深刻性。然而,就有人也象炫耀技艺般地大量使用并不完美的意象和象征等手法

   四、 避免理趣思辩性的罗嗦说教。
应该说,诗歌中情感纬度是不可忽视的,但除了有情感纬度之外,还应有诸多其他的不可或缺要素,智趣理性就是另一个提高诗歌质量的纬度.许多优秀的诗歌正是因为有了深刻性的思想高度而发人深省。然而由于受诗歌文体的规则限制,诗歌中的理性比例也同时受到了限制。诗歌中的智趣可略多些无妨,但理性却不能充斥诗篇,更不能罗里罗嗦俨然说教,必须要让理性穿戴好具象的衣裳,内敛而凝练, 这才不会影响到一些富于思考且不乏真知灼见的诗人畅通无阻。

   五、 “口语”或“书面语”需要视素材的“俗味”或“雅致”而定。
前面说道口语诗的种种功过是非, 其实不难看出, 诗歌的语言风格应该是相吻于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才合情合理。 打油诗和反讽诗需要直接酣畅, 若采用文绉绉的绮丽文笔肯定不论不类; 同样,生活气息浓郁的俗事俚情, 用口语的形式似乎更能出采些. 总之, 不可一味地口语或书面语。对诗人来说, 不但不能重复别人, 最好也不要重复自己。
发表于 2007-1-22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外诗歌发展的历史不下几千年了,事实告诉我们,诗歌需要丰富多采的鲜明个性。从“风格即人”

认真读过。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龙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7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