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61|回复: 9

耍歌堂[“走近八排瑶人”之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耍歌堂

(一)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各个分支共同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居住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八排瑶人,一般都要举办“耍歌堂”活动。“耍歌堂”是八排瑶人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知识和群众娱乐的民间集会。
这种活动,我曾见过多次,但用笔把它记录下来还是第一次。
迟迟不能下笔,并不是没有时间或是别的原因,主要是“耍歌堂”里的文化艺术成份过于稠密,稠密得让人难于稀释。
(二)
或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某个冬天,八排瑶人在“油岭村”举办了据说是“耍歌堂”复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那一次活动让我记忆犹新,最是它的“出歌堂”仪式,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
那是个风和日丽,枫叶飘红的日子。我和友人早早地赶到了八排之一的油岭排(当地比较大的一个瑶寨),在指定的地点等待“耍歌堂”的开始。约是上午十时许,半山上的瑶寨里响起了三声土炮,紧接着牛角吹响了起来,铜锣声、唢呐声、火药枪声和人们的哟荷声此起彼伏,整个瑶寨都沸腾了起来。一支身着盛装,手执各种道具的队伍,在先生公的引领下,从山寨的路口,穿越山坡,绕过田间,向我们缓缓而来;随着人群的不断加入,那队伍越拉越长,连绵一千多米,有如一条巨龙盘旋在瑶山的大地上,让人叹为观止。
在“出歌堂”的仪式中,有一些细微之处,是我们必须留意的。其一是“先生公”。所谓“先生公”,就是汉语中的法师或道师。他们是“出歌堂”的带头人,是“耍歌堂”里的灵魂人物,也是族中的长老,极具威望。通常地,“耍歌堂”的具体日子由他们选定;在“出歌堂”时由他们领队;他们一袭红袍披身,头上缠着红头巾,插上白色的雏鸡羽毛,戴着一顶硬纸质绘有特殊图案的“神冠”;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拎着铜铃,在出游的路上,时不时地将铜铃摇响,并念上几段别人听不懂的瑶经,让人瞩目。其二是“蟠竹”。“蟠竹”实际上是一枝带有枝叶的毛竹,但有十多米长,竹枝上挂着玉米、稻穗、还有各色纸条和红绸带等,出游时由一虎彪大汉双手擎着,紧随“先生公”而行。其三是“队列”。“出歌堂”是全村老少男女都参与的,因八排瑶人以血缘宗族集团群居,每个寨子的人都比较多,他们将人群分为抬神像的队伍以及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歌队、女歌队、小孩队和扛着长矛、猎枪的狩猎队等,这些队伍随着“蟠竹”以序前行。其四是“过百家”。在“出歌堂”的先头,出游队伍在先生公的带领下,到全寨各条村巷巡游,每到转弯拐角的地方,都有村民准备好酒和糯米糍粑供神游的人饮用。其五是“过九州”。神游的队伍到达歌堂坪后,要在插成九排的竹子间穿游,意即怀念先人经过九个州府才到达连南,得以定居下来,也是体验先人艰苦迁徙历程的一种方式。
面对这些情景,让我有许多感触:八排瑶人是一个笃信祖先灵魂不死的族群,每隔几年就要抬着祖先的神像举办一次“耍歌堂”活动,以纪念自己的先人;八排瑶人又是一个感恩敬老的族群,每凡重大的活动,以及活动的各项内容,都由寨中极具威望的老人们确定;八排瑶人更是一个团结协会的族群,就是“耍歌堂”这样隆重的活动,不用经过任何演练,只要长老们带个头,大家就会齐心协力去办,而且没有任何纰漏。这是个让人崇敬的群族。
(三)
出完歌堂,到达歌堂坪后,紧接的就是跳舞、唱歌、追打黑面人,以及送神等各种程序了。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八排瑶人亦然。瑶族人民在节庆时敲打或舞动的鼓类有铜鼓、陶鼓和长鼓等,八排瑶人使用的是后一种。长鼓既是八排瑶人歌唱的伴奏乐器,也是他们舞蹈的道具;他们的鼓和舞是相生相随的,鼓在敲击的时候,舞蹈也张扬了起来。八排瑶人的长鼓分为大长鼓和小长鼓两种,大长鼓约长一百厘米,小长鼓约八十厘米,两头大中间小;是用沙桐木掏空内心,蒙上牛皮或是黄猄皮作鼓面,再用六至八条染色的麻绳把两端连接紧,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精制而成的。八排瑶人在节庆时用的大多数是长鼓。跳长鼓舞时,将一条红绸带系于鼓的两端,挎在左肩上;长鼓的鼓身横靠在腹部,成左边稍高右边稍低姿势;舞蹈时,左手腕紧贴左方的鼓面边缘,并用拇指和食指夹一竹片敲击鼓面,右手腕则扣在另一鼓面的边缘,以掌部击鼓。舞蹈的动作主要是描摹各种生产的动作和与各种动物搏斗的情形。据史料记载,八排瑶人的长鼓舞蹈共有三十六套和七十二套程式,但现在不少的程式都失传了,如今还在民间保存着的实际上是一些简约的部分。但是,代表当今主流的长鼓舞仍然是粗犷刚劲的,体现着八排瑶人的豪迈、奔放、刚强和勇敢的民族特性。
然而,八排瑶人跳长鼓舞的初衷却是纪念先人的。据《神奇的千年瑶寨》记载:在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三人,老人临终前,把财产平均分给了兄弟俩,可哥哥贪财,将弟弟那份也占了,弟弟冬比只好外出替人打工过日子;而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看见冬比人品好,便偷下凡间与其结为夫妻,冬比的哥哥看到十三妹年轻漂亮,又想霸为已有;结果这事被盘古王发现了,在惩罚了冬比的哥哥的同时,也将十三妹带回了天庭。十三妹在临别时告知冬比,南山有一棵琴树,将它砍下来做成长鼓,在十月十六日(盘古王婆诞)时跳长鼓舞,就可上天与她相会了。冬比依计而行,当他舞起长鼓且连续飘旋三十六圈后,果真象鸟一样飞上天庭与十三妹团聚了。为了纪念这一对恩爱夫妻,八排瑶人在每一次的盘王节都跳长鼓舞。
今天八排瑶人的长鼓舞,虽然在程式上已有所缺失,但在缺失之后,八排瑶人又接纳了许多新的东西;那长鼓舞已从原来的单人舞,双人舞发展到了集体舞和鸳鸯长鼓舞了。我想,只要不断有现代艺术因素的加入,八排瑶人的长鼓舞定能更加厚实,更加光彩。
(四)
八排瑶人的歌和他们的长鼓舞一样,只独此一家,别无他店;原生态得不能再原生了,甚至原生得让他们的后人都对它显示出且敬且畏的神情。
其实,他们民歌的种类还是蛮多的,有歌唱本民族历史和迁徙的“古歌”;有表明自己家庭背景和向对方倾诉爱慕的“情歌”;还有在盘王节中歌颂祖先和体现丰收的“歌堂歌”,以及“劳动歌”、“风俗歌”等等。但时下里,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渗透,各种娱乐设施进入瑶山,进入农户,平常里很难听得到瑶歌了,他们年轻的一辈也大都不懂瑶歌了。这不能不让人对八排瑶人民歌的生存和发展担忧起来。或许当今各民族原生态的民歌频频在各种媒体鲜亮起来,正是人们对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保护和抢救行动吧,但愿八排瑶人的民歌也能得到传承和光大。
在此,我们还是说一说他们的“歌堂歌”。“歌堂歌”因是在“耍歌堂”时唱的,都是些歌颂祖先和庆祝丰收的内容,所以各村寨都大同小异;但在演唱风格上,就有差别了。而最特别的是一种叫做“弹指歌”的。“弹指歌”的歌词是祖传的,不能随意改动,随意编造;而且“弹指歌”是男性的专利,女性是不沾边的。“耍歌堂”时,先由老人们起唱,然后是小伙子们自由结伴合唱。小伙子唱时,向着站在场边排成排的莎腰妹(姑娘)们唱,他们边唱边舞,并将拇指和中指弹响,发出“啪、啪”的声音,以显示自己的舞姿和弹指功夫。而那舞蹈动作是极其舒缓、极其轻柔的,和长鼓舞截然不同,似是有意展现男性阴柔温情的另一面。那些站在场边的莎腰妹们,身穿盛装,配戴着各式饰物,手里拿着油纸伞,表面上只静静地观看小伙子们的演唱,而暗地里却在用心物色自己的心上人。
通常都是这样,“耍歌堂”为年轻人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再加上“耍歌堂”经常都不会一天就结束,其他村寨的人也会趁机来凑热闹,这就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以至于让人怀疑,“耍歌堂”的目的和意义是不是还有更深的含义。总之,年轻人在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后,就到另一个山岗上去唱另一种歌了。
(五)
“追打黑面人”是八排瑶人“耍歌堂”的高潮所在。
当人们跳完了长鼓舞,唱过了歌,在肚子饱暖、满口酒香的时候,他们就“玩游戏”了。他们请出“法真”大人(神的化身——由一年轻健壮者扮演),让七八个汉子用木架子抬着,他高高地站在木架子上,左手拎着一只活的公鸡,右手拿着一把宝剑,在歌堂坪上游行示威。这时,代表妖魔邪恶势力的“黑面人”也出现了,他们由三个人装扮,分别在脸上涂上黑、黄、白的色彩,衣衫不整,胸前挂着一斤多猪肉。只见“法真”大人用口将公鸡咬死,随手扔出,一声令下,“追打黑面人”就开始了。“黑面人”被身后拿着刀斧、棍棒的群众追杀,躲无处躲,藏无处藏,只好往人群里钻,群众与“黑面人”相互打闹嬉戏,引起全场轰动。
相传,三个“黑面人”原来是威武的将军,只因他们好游山玩水,一次在南岗排游玩时遇到山洪暴发,死于非命,成了冤魂,冤魂在黑面冲住了下来,不仅如此,还经常将南岗排的人作弄;后来,南岗人请先生公作法,并将他们请进了庙里供奉,他们便成了好鬼,还帮助过南岗人脱险。
看来,“追打黑面人”的初衷是表现八排瑶人战胜妖魔邪恶势力的信心和决心的,但发展到现在,已完全是群众的娱乐活动了。
(六)
八排瑶人做事,历来讲究“有头有尾”,任何一件事都要把它做完,且尽可能做得完美一些。象“耍歌堂”这类严肃重大的祭祖活动更是如此。
其实,在耍歌堂的前一个晚上,德高望重的先生公们就已聚集在盘王庙里念瑶经,祭祀列代祖先了。在出歌堂前,他们又齐集在庙里,摆上鸡、猪肉、牛头,以及酒、米等物品再次祭祀祖先。同样地,耍歌堂结束后,他们将神像抬回庙里,并由先生公和长老们进行一番祭祀活动。通常地,重大的祭祀活动结束了,老人们的心也放下了,接下来就是喝酒,快乐地喝酒,直到大醉。
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再一次走进八排瑶人的歌堂,走进他们的庙宇,为他们的先祖敬上一柱香,在祭奠他们魂灵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取一份舒心情怀。
发表于 2006-11-23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一篇民族风俗的文字.
拜读了.红一下,大家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你的文章,心中一直惦记着,介绍当地的风俗,用文字保存下来,可以做一史料了,对我们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一大贡献。
杨柳采风辛苦,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
叫竹子了解了这些民族风俗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恒心永在 于 2006-11-23 10:26 发表
问好!一篇民族风俗的文字.
拜读了.红一下,大家欣赏!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6-11-23 10:36 发表
又见你的文章,心中一直惦记着,介绍当地的风俗,用文字保存下来,可以做一史料了,对我们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一大贡献。
杨柳采风辛苦,问好!

哈~我一直在努力地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美文,学习了新东西,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竹 于 2006-11-23 10:40 发表
谢谢你
叫竹子了解了这些民族风俗的文字.

谢谢竹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4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位很敬业的朋友,对文字的执着远在妙妙之上.要上班了抽空再来细读,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南杨玲子 于 2006-11-23 16:16 发表
欣赏了美文,学习了新东西,长见识了:))

玲子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7 2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