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严正

个人文集,欢迎大家跟贴聊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弥撒》

他们在夜色中穿过团团阴影
孤独地走进安宁的花床
原野里孱弱的羊群低垂下头
不再吃草
仿佛学会了哭泣

2007.10.10

《灵歌》

我被淹没在雨打的土地里
孤零零地走过囚笼的黑暗,并不厌倦——
回顾过去产生失落感
我的习惯仅是拧掉一个头颅。

2007.10.10

《小曲》

我写什么:写剪刀。
剪去忧伤与脂肪,爱情与爱情的前夜
女人的执著,镜子和收音机——
仿佛要说明整个世界是一摊花言巧语的粘液

2007.10.10

《释然》

一遍一遍地讲,话语与话语磨破了
不再属于我了。你给我的照片
发黄了,记忆点点碎碎
你做过的事淡了,滑得越来越远
我也不愿意去想它了。你给我买的鞋子
穿破了,我又买了双新的
在别的地方,我过得很幸福
现在都已经结束了。

2007.1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的诊所》

1.        漫游的形式常常是分叉,一个词分裂开了,生长出多个岔口,有的岔口儿很静,仿佛跟任何事物都毫无关系,如同空屋内的钟摆,左滴右答,而后被覆盖掉。

2.        压制性的语言产生爆破力,而且它的使用者或者创造者都会对语言本身所产生的绝境、疏远离间、不合逻辑进行系统的剥夺,这表明写作者失去控制的不是这些语言上的手段,而是此类语言所要关注的对象。

3.        语言的撞击就会发出闪光,不要给任何文本贴入特定的标签。一部作品可以制造新词、文字游戏、荒诞、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超现实,如此等等,不受理性的约束自由的连通,甚至可以超越存无界限,超越语言规则与习惯界限。这即是语言表达中尽可能地给旁观者产生凹槽。

4.        语义的动乱产生焦虑,歧义大量涌现。正常的语义研判发生了技术障碍,所有的释义都应该也只可能在内心进行,因为歧义所延伸的方向很有可能是无限的,并且完全逾越了口水的弹性范围。

5.        破坏语言制度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形成假场所,语词的力量也会依赖这个假场所得以充分发挥。这种敏感的体系不仅体现在构建上,更多的应该是语词在颠覆中所产生的激越与麻辣。

6.        我对先锋的理解是对经典制度的反叛,并在不协和中不断对传统洗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保存对古典精神的和解,而这种和解则更多地体现在在古典精神的基础上制造出它的侧面,或者反面。

7.        艺术家精神的自由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创作空间,这是一个内在范畴,作品的品质总在于创作者的边缘性和少数话语中,并且会在时间的链条上体现创作人的内在爆破力。

8.        混成词的出现否定了一个词在某个特点场合只有一个释义的规则,使文本的承载体现多重性。这种词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动摇了作者意图的支配作用,更容易形成一个开放的审美原则。从这种不确定性出发,真正产生了对明确内涵意义的解放性颠覆。

9.        异延使文本的终极意义永远无法得到确定,只能向四面八方无限延宕。它不指向任何确定的事物,只是从语言学层面尽可能地全方位暗示事物,因此在这里它可以是一种漂浮不定的符号,一种涉及语言的刺激游戏。

10.        诗歌作品也可以通过分离、断层表现出隐藏、不连贯的转换型本质,使其意义的构建产生于读者的阅读空间。此种“无规划”更能使读者在细读之后凸显其多层释义与技巧的独塑性。

11.        制造一种不明确关系的目标在于打破平面型的诗歌构建模式,“陌生化”这一技巧可以对熟知的东西予以再认识,并置的结果是把两个看似毫无逻辑的片段粘贴在一起,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递增”效果,读者也可以在新的语境下感受“剧情”的多层次性。

12.        适度的偏离是有意义的,这更多地体现在原有空间的空位、排列顺序、矛盾修辞、词汇层的混用和创造新词等。偏离在语言的每一个纬度都可以出现,这就要求读者既要发现偏离的现象,又能产生意义联觉,从不连贯及反逻辑中体会特殊的新的语义场。

13.        隐微术紧密关系于哲学中撒谎的技艺。采用隐微术既可以不让不合适的人读懂理解,同时又让真正的读者介入作者的修辞面具之下。骗术造成一种严肃与诙谐、坦诚与伪装相互交织的戏剧效应,这种有意制造麻烦的方式作者所需要的那一小部分真正的读者在线条的力度中读懂谎言。

14.        把生活事件转化为一种尚且原始的艺术活动,转化我一种虚构(卢卡契语)。虚构显示双重意义,通过语言世界的表演去表达不可言说之物,形成一个想象成分与现实鸡眼因素相交的混合世界。从本质上说虚构也是一种具有意识性的越界行为。

15.        修辞在本质上悬置逻辑。语言的修辞性像磁石吸引人们进入它带来的含混性及颠覆中产生的张力。修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语法与逻辑的越轨,修辞的介入使原本一个句法清晰的句子可能生成字面意义和修辞意义两部分,这就打破了常规的语法模式与寻求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16.        在拼贴画中,把不相似的东西粘在一起,在最佳的形式下会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诗歌也是一样,破碎超出了简单的平面型破裂,容易形成诗意中“焦虑的客体”的显现。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拼贴”无意义,或者是一堆陈腐的垃圾。

17.        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诠释的解放性必然导致误读的产生。就诗而言,一定的误读是可取的,也是不要的。误读可以打破权威,颠覆权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阅读规范,同时也可以使文本意义增值和释义空间的拓展,就读者而言,千差万别的误读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18.        转义使得相互关系的事物用一种语言表达,同时又兼顾用语言建立新联系模式的可能性。转义的基本策略是词语的误用,目的在于形成不充足性思考。转义的机制和行为不同于纯粹的虚构性,它具有赋予事件以意义和解释模式。

19.        将快感(可能是一种身体体验)引入文本之中,语言规则则可能进入边缘地带。快感来自于断裂或碰撞,与阅读过程中的分裂、省略、漏洞、空隙密切相关。它阻止文本的专权,快感在断裂的生产(创作者)、发现(读者)和再创造(读者)中生成。

20.        语言游戏应该被赋予更大的弹性,其游戏规则只能靠游戏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隐喻式的契约形成。由此,其游戏规则应该是多样化的、不断创新的,游戏内容也应该是开放的、打破惯例的。

21. 我需要这样的阅读群体,他们采用“反阅读”的立场,并对其阅读进行陌生化处理,对所谓“自然的”解释提出置疑,甚至反对。这样一部作品在逆向阅读者中就获得了意义的开放,使作品得以多次复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2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绿z衣 于 2007-10-12 20:43 发表
问好....

)  想你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 1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