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35|回复: 3

东西方之间的奥罕•帕慕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3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西方之间的奥罕•帕慕克

  奥罕•帕慕克获奖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我和一个朋友事先都预测他获奖的可能。那阵子我们一起阅读了奥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之前我们也一起读了库切的《慢人》。这两本书我们谈得比较多。而且经常一起坐下来就比较他们处理小说的技巧和境界问题。显然我们都疏远了库切,而倾心奥罕•帕慕克自由奔放甚至有点纵容叙述的特点。用我的朋友的话说奥罕•帕慕克的小说他基本上当艺术随笔看下来的。而这恰恰证明奥罕•帕慕克行而上的深思熟虑。一如奥罕•帕慕克在小说中通过一棵树的嘴巴传达出艺术是让一棵树成为其意义而不是森林。同时正是像艺术随笔那样的他的小说自由而内敛。我看到奥罕•帕慕克的照片,非常喜欢他安静而泰然的样子,背后的红色的幕布,不清楚是不是故意那样装饰还是可能是出席《我的名字叫红》的出书仪式。也许照片可能是作者回答记者提问时候拍摄的,但整体上给人深远的的印象。这样的感觉是近年来阅读其他作家身上所没有的。
奥罕•帕慕克似乎天性就有一种亲和力。刚才提到他的照片是那样大气,但恰恰是他的大气和亲和力构建了一个边缘地带作家的伟大之处。他获奖后我收集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发现他身上传奇色彩不多,甚至可以说被作家有意避免了。偶尔在他的小说中有意识地化用了个人的生活与家庭故事。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的个体生活仍然被一个文化大的背景所淹没。《我的名字叫红》小说可以设定为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叙述往事,虽然里面采用多个角色来叙述。语调的平实甚至有点通俗里面却包含了奥罕•帕慕克的亲切感。基本上我们是在轻松而愉悦的阅读中读过的,包括他所要表达的那些经典的理论都是在那些软化了的细节中展示。奥罕•帕慕克在小说中加大对土耳其传统故事、民谣、地理、文化的运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同时也展示了土耳其文化的斑斓多彩。正是在那样一个开阔而自由的文化中,我们发现了被世界遗忘了很久的边缘文化。长期以来我们对西方尤其是欧洲文化为中心盲目崇拜,突然把观察点转移到东方来却多少有点不习惯。于是很多人一再怀疑奥罕•帕慕克的亲和力实际上有通俗与取巧的味道。事实上这样的人一开始就落入了对小说或者艺术尤其是东方艺术的不理解甚至无知的地步。相对于思辩的西方文明,东方的内敛与简约乃是一大特色。于是当我们阅读奥罕•帕慕克的小说时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在阅读一块很特别的地理版块,处于东西方交界的文明,而不是文化上有意地融合,首先是地理上的感知,我想边缘一词的意义恰恰在于地理而不是心理,而奥罕•帕慕克给我们展示的正是这些,在他的笔下复活的不仅仅是苏丹文化或者说是突厥文明,更重要是在每个细节上一点点地透露惋惜与怀旧以及存在的思考。比如他可以在小说中把一枚硬币都写活了,把一棵树写成一个意义本身,把一匹马写到离开画家的手独自奔跑,把一个死者写成一个诗意的隐居者,把一个杀手写成这个季节最多情得人,把爱情写成情欲中的绝望体等等。如果这样深刻的思考能够驾驭轻松的语言那确实体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品质了。我们的毛病恰恰在于去简就繁。也就是我们远离了亲和力,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大气。
奥罕•帕慕克在东西方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并不是妥协者的简单的产物。他更像是一个有耐心的艺术家在刻画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相对于那些谎言连篇的作家来说,他真诚得让人感动。正如他小说中提到当年的细密画家们以争模仿大师为荣的时代过去了,一个伟大的大师应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既没有标签也不失去独创。完全是自己一颗真诚的心的写。这个让我想到奥罕•帕慕克本人的遭遇,他被国家审判为卖国者,无聊的审问推迟了诺贝尔奖的到来也推迟了对一个作家应有良知的回应。他在前辈以及未来作家可能出现的困境中仍然坚定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承担意识,现在看来是多么难得,这样的一个后现代文明消解的时代,我们只出现了下半身和上半身,而失去了对人与事以及对一草一木应有的情怀。在一个诗歌国度,我们的文学确实迷路了。我一次次翻阅我们的文学期刊,我发现我们完全是走在陌生的路上,明明是中国的早晨却升起西方的月亮,明明是胡说八道却成为“经典”。所谓后经典时代,我们的平衡点与奥罕•帕慕克的历史平衡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奥罕•帕慕克在忧郁的追寻中发现苏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体系,而我们却是貌似严肃的叙述中分离了自己的手与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迷失,或者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的被阉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奥罕•帕慕克的平衡点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平衡点,诚如他自己在回答读者受哪些作家提问时候说,我现在四十八岁了如果还谈受谁影响会是让人不安的,我想谈谈我从哪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回答几乎是完美的。
在奥罕•帕慕克的个人简历引起我关注的是他20岁就开始写作小说然后在30年的写作生涯上从来没去从事其他除了写作之外的工作。20岁以前曾经学习绘画。但20岁之后的坚定和年年的稳步产量确实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个艺术家的如何诞生的。一个如此沉浸于艺术的人实在难得。不能说纯净就是唯一,但确实单纯成就了奥罕•帕慕克。有时看他那些诗意一样的语言我就在想他是不是把一首诗歌延伸成一部小说呢。奥罕•帕慕克在那样边缘与困境中的坚持多少让我想到我们的写作。我们坚持了什么、坚持了多久。理论一大堆却完全没有放开胸怀中的翅膀,那么天使仍然在休眠,那么我们仅仅成为抵达之谜了。

[ 本帖最后由 陈言 于 2006-10-13 23:05 编辑 ]
发表于 2006-10-14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的终极好像彼岸的花,要怎么样的恒心和毅力,才能泅渡过这条河呢?
坐沙发欣赏!关于东西方文化,很深刻的东东,偶得慢慢消化。问好了!

[ 本帖最后由 妖狈儿 于 2006-10-14 00: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4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奥罕•帕慕克,今天才认识,孤陋寡闻,惭愧!
陈言的文章很有见地,点亮推荐给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5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7 0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