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9月8日《燕赵都市报.燕赵资讯版》)
在不熟悉的地方安营扎寨 那里没有战争/尽管也没有一株植物 却可以/做自己的事/我是所有陌生人中的一员 不必熟识 没有隔阂//许多人都对我发笑 他贫穷得只剩下诗歌/无助的我把灵魂放飞高处 让他们够不着 也/看不清
——摘自《跋涉》
生活在别处
——解码网络诗人穆晓禾
牛慧芬/文
穆晓禾,网名乡下。70后诗人,期刊写手。邢台市诗人协会常务理事,《新诗大观》编辑,“诗阅读”博客圈圈主。自2001年触网以来,在《中华日报》(香港)、《新大陆诗刊》(美国)、《诗选刊》、《小小说读者》、《爱人》、《女子文摘》、《中华读书报》、《合肥晚报》、《现代金报》及《邢台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文300余篇(首)。
只有一盏油灯挑起陈年的记忆/母亲坐在暗夜里缝缝补补/用一段割裂的年月/试图拉近我与村庄的距离。
——摘自《拨亮那盏那年的油灯》
晓禾,网名乡下也来自于乡下。1974年,他出生于河北省威县方家营乡一个叫徐固寨的地方。在那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直至失意落寞的青春。
1994年的愚人节,他创作了诗歌《跋涉》,这是他的处女作。这首曾感动过自己也感动过他人的诗歌,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他的文件夹里,成为他“诗生活”的起点与标志。
高中毕业后,在距象牙塔不远的地方,他连续两次冲击未果,与魂牵梦萦的大学失之交臂。铩羽而归的他,就此彻底地告别了校园——这个令他爱哀交集的地方。
1996年,他带着一本手抄的诗集和几十册诗刊,告别了父母家人,离开了生养他的故土——那片日后对他的成长和创作都产生过且依然产生着积极影响的土地,满怀憧憬与渴望,来到了邢台。在这座日后不断重现在他诗歌中的冀南小城里,他一住就是十年。
初到邢台,他听从父亲的建议,学习厨艺。一开始,他安分而守己,勤奋学艺,拚命苦干,为的是好给牵挂自己的父母一个交代。父亲是村里屈指可数的有识之士,晓禾是三个孩子中让父亲寄予最大希望的一个。
晓禾悠然地做着厨师,品尝着美味,尽享着口福。但天生瘦削的身板依然单薄,给人的感觉总是弱不胜衣。他按部就班地打工,每月拿着一份或多或少的薪酬,平静而安然:“日子一天天晃着,像一盏旅途的青灯,路上有人与否,它只管亮着。”
灯红酒绿,霓裳艳影,觥筹交错,不乏素材与见闻。闲暇时,他写下许多诗歌,但在金钱像疯狗一样追看人跑的酒店里,他找不到可以谈诗论文的同好,找不到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因此,读者亦只有自己一人。
流年似水,光阴荏苒,转眼5年。2001年底,他打工的那家酒店开了一个对外的网吧。一天,网吧经理对晓禾说:“去学学电脑吧,否则会被时代淘汰的。”服务生小勇为他申请了一个QQ号,并告诉他“练习打字从聊天开始”。
一周后,QQ里一个叫青鸟的网友,带他去了本地的一个文学论坛——“百泉”。坛主酷哥亚当,网友称其“网协会长”。晓禾说:“当初听到这一称呼时,我还以为是‘网球协会会长’呢,后来才知道是‘网友协会会长’。呵呵!”
进入论坛不久,他即得到一个版主的职位。但“百泉”是个小论坛,他贴上去的那些诗歌,反应平平,点击率很低。他开始考虑要寻找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展示自己。这时,又是青鸟为他介绍了一个叫“魔幻新大陆”的论坛。坛里的“阿黛有约”版块,人气极旺。后来他得知,该版主是网易上海区的主编,叫阿黛儿,是位女作家。经过几个月的潜水和发贴,他如愿跻身该版骨干成员之列。当时,他写阿黛儿的一篇评论,曾发表在杂志和报纸上,见证了他在“阿黛有约”的那段日子。
接下来,他又潜入“女友网”的“雪夜行文”中,跟随着“西岭雪”,敲开了期刊的大门,正式开始了网络写手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点进了“一号网”论坛,其中有一个诗歌版块,里面汇聚着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诗人与作品,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这让晓禾有如孔子闻“韶乐”一般。他把自己的诗歌,贴进了一个个ID后面。诗友们品头论足,给他以真诚的鼓励或中肯的批评,让他受益匪浅,沉迷其间。论坛上有荐稿版块,他被推举为版主和荐稿编辑。不久,他组的诗稿便发表在《三峡文艺》2002年第6期上,共8人的作品。然而,久等不见样刊,他出面交涉后,才算给了每人一份。打开姗姗来迟的样刊一看,网络选稿编辑的名字早已换了别人。至于事先承诺的稿费,最终也没能拿到。想到大家的劳动成果被漠视,被利用,他觉得对不起诗友,一气之下辞了职,从此再也没有访问过该网。
后来,他转至《诗歌报》论坛,心甘情愿地做起了灌水版版主。网络无疑为晓禾满腹的诗情寻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这让他如沐春风。而后来《爱人》杂志社寄来的一笔丰厚的稿酬,促使他毅然辞去了工作,专心于做网络写手。他确信,思想和笔可以养活自己。如果说,在别人的论坛做版主是为人打工,那么做自己的论坛就是创业。他不计付出与利益是否等值,为众网友开辟着一个个交流平台。但网络里同样没有“免费的午餐”,他的几个论坛,均因经费问题被强行关闭,个人生活也一度陷入窘境。好在晓禾不追求“鱼”也不奢望“熊掌”,每天粗茶淡饭外加几支烟,无需太多的花费。
2003年10月,他依靠实力和影响,成为《新诗大观》的编辑之一。该诗刊是邢台市委主管的一份省级内刊,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诗歌民刊。在晓禾的努力下,《新诗大观》很快便在网上安了一个家,并被众多网站链接,成为民间诗人时常光顾的一处家园。“写诗,让我感想在自己的文字里;编诗,让我徜徉在别人的情怀中。诗歌给我的满足感,越来越充斥于青灯下,我每一个孤寂的夜里。”
而父母知道晓禾放弃了薪酬稳定的工作,已是两年之后。明达的父母获知了儿子的一些成就后,认可了他的选择,这在精神上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他写道:“在我居住的城市/一个人没什么地方可去/后来 我把一些诗歌寄回乡下/后来 母亲寄来一些衣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