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942|回复: 8

从《骰子一掷……》中来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5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诗与画的关系在西方文艺理论中很早提到,而真正运用绘画技巧写入诗中的是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诗中完美表现出来。本文运用中国绘画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对其诗如何体现出“诗中有画”,做出初步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计白当黑,召唤结构,白描,客观对应物,散点透视法,向心式意向结构



今年的3月18日是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诞辰163周年。我怀着崇敬之情再一次拜读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马拉美的全集》,以祭我们“朝圣者的灵魂”。第二次与第一次的感受不知是受我成长过程的影响,还是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心灵作用的影响,绝然不同。一方面,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一种急切兴奋的心情把它读完。当然就没有注意到诗的形式与诗的意蕴存在的关系,仅仅给我的是与马拉美心灵的共鸣之外的偶然,巧合,“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1]。另一方面,第一次,“我们相知不深,因为我不曾与你同在寂静之中”[2],而在曾经已有的感受的基础上第二次读,马拉美整个心灵带动我的心灵无限翱翔——

明月添愁,赛拉芬们垂泪/沉入梦境,手捏琴弓,在花雾的/静谧中,拉着断肠的提琴,/白色的呜咽翔过彩云朵朵的苍穹。

完全可以把赛拉芬当作是我自己,一阵泪流打湿了雾,模糊了我的眼睛,呜咽声飞过白云,与云朵缭绕在一起,在银辉静谧笼罩下幽鸣的琴声缓缓地沉入梦乡,诗中一幅美妙的图画袅袅如烟升起。给予这种翱翔的那股动力来源是我第一次未曾感受到的具有相当大容量的意象画面感,它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即马拉美通过创造意象画面给读者留下任意驰骋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具有探险精神的马拉美在他的晚年,确切的说在他逝世的那年发表了具有他 “个性的东西”[3]——《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从这首诗中我想运用中国绘画的一些理论初步来分析一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并与之相对应地运用一些西方文艺理论对其进行集中分析。

首先,诗的一开始“骰子一掷”四个字为一页,而且位于页面中间偏上的位置。在这里马拉美独特运用我们中国传统艺术绘画艺术手法中的“计白当黑”,即字的结构和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打破平板、划一,有起伏,有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艺术情趣。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提出“常以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这一规律可通画理,国画家又运用在绘画上。[4]反映在马拉美诗中主要是把纸页的空白做为诗内容的一部分。当我第一次读到时,正如马拉美所讲的“‘白色’承受着重要性,并首先使人感到吃惊”[5],我就马上产生了疑问,骰子一掷将是多少数目,会发生怎样的事,还是骰子掷出某一区域不见了呢…… 一连串的思绪,跟随骰子在空白的纸页上旋转,不停地,不停地。我的心灵逃到宇宙外不停地搜索寻找一个能够停靠的支点,于是以一种想知道接下来是什么的心态翻过,然而给人的更是一团疑惑——“永远”,一个放在纸页下方的小字号词,却更能激起我的“期待视野”。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明确强调其容有大量的空白,即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的阅读过程去填补与充实,意味着“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不言邀请”。[6]请看这一页诗:  



               或许

                 是



                        苍茫的



               深渊

                    用翅翼

                      朝一倾向

                        绝望翱翔

                            愤怒地

                               展示



                               自己的倾向

                               通过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骰子一掷……》中来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

接上篇--------从《骰子一掷……》中来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


       根据召唤理论,除了页面“参与了诗接受着别的意象的继续”[7],给我们留下空白点之外,诗中给出的词语“深渊”留有不确定性,但是在上下语词互相限制补充之下,“苍茫的深渊用翅膀朝一个倾向绝望翱翔愤怒地展示自己的倾向”将其整体化、具体化就变得清晰明确。同时又以“通过”一词唤起心灵的期待:“通过”什么方式“展示”?当然,我们承认马拉美并不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里的“计白当黑”,但是他把创造性的把字体大小、浓度以及字与字之间行间布入诗中,直接给人外在形式上的视觉画面。请看

                                                            

糟糕

                  除了衰暮的分散的

                幻想以外它还有其它形式的存在吗?

            它在轰然的一声中被否定又被关闭

                当它又以稀有的形式终于纷然地

                        涌现时

                  它是开始了还是中断了呢

                            它数出自己有多少变化吗?

                    显然它只有一个整体的——

                                 它把它照亮了吗

这也是整首诗画面感最强的一页。马拉美特别地注意这一页面的“实”处,既注意到了字形,又注意到了字的浓度、用大字号、黑体字错落相致于一般形式的字中间;他还注意到了句与句的行间,由“糟糕”一词跨度很大的落到“除了衰暮的分散的”,再由这一句平行连接到下一句上;很明显,他是控制诗的节奏,扩大诗的思想空间,呈现诗中的画面轮廓。

其次,马拉美在字、词、句外在形式安排布局的同时,注重内在内容的表达与需要,而这种表达需要又可以通过运用中国绘画技法“白描”给他的诗做出解释。“白描”是在稿子打好以后,用线墨勾勒成独立而完整的中国画作品。[8]其中以线墨勾勒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物体对象是它的主要特征,所以鲁迅借用它在文学上勾勒人物形象。在这里,马拉美的线墨就是“把创造让给词语”[9],用极其富有弹性的韵味的词勾勒出意象空间。艾布拉姆斯这样说:“意象是语言绘成的画面。”[10]马拉美认为诗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物质材料进行建筑画面的形式,是不断地努力“酬劳着语言的欠缺”。[11]他用简练而又富有“言不尽意”,“使一切力量得到实现的潜能”[12]的词来进行画面构造。让我们来看看这一页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骰子一掷……》中来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

这是

                                     星孔



  这将是

          不多

不少

      但又相当多的

                  无足轻重的



    这一页诗里从马拉美创造诗的画面上说,统一在“星孔”这一奇特的词。诗人当时为什么“星星”、“星子”、“星眸”之类的词来生成意象呢?单单独特地使用“星孔”,这足以让我们发生万千联想:星星发出的银光像汩汩泉水涌出,透过星孔可以看到什么景物?星星发出的银光穿过孔产生什么样的奇观?星孔内外又存在什么物体?星孔是移动的还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会有多少个一致的,还是各不相同的星孔?星孔如同瞳孔一样会放大或缩小?这样一个词如果以静观自照的方式,通过它的暗示性、陌生化、多义性可以调动人的心理空间,意象随之变化,画面随之隐隐逼现。它下面的“不多/不少/但又相当多的无足轻重的”这些词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星孔”到底有多少?又到底有多重?只能由我们自己凭借想象去丰富补充,而丰富补充的过程就是诗里出现画的景象过程。所以,瓦雷里在《诗艺》中说:“诗实在是一种用文字制造‘诗境’的机器。”[13]其实,整首诗里的“骰子”,“壳子”,“翅翼”,“浮腾”,“帆影”,“载片”,“星孔”,“孤羽”,“鳞片”,“星座”等等这些“语词获得重要的意义常常不在于它们所讲出来的什么,而在于他们所没讲出来的什么。”[14]“没有讲出来的,有时候隐藏着的可能倒会是产生有力的效果,发现没说出来的言外之意就能发现作者的一种创造性特质。”[15]它的效果特质可以说是马拉美的创作意图:获得“似与不似之间的美的享受”。[16]马拉美创造透明洗炼而且又能折射出不同画面的词,打破常规词序的排列,形成句式结构在诗形式上“梯状式”,这不仅拓展了诗的画面,而且让画面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前面举出的其中那么一句:

              这就是

                   不多

                      不少

                        但又相当多的

                                    无足轻重的

                                           糟糕(另一页)

原本就是一句完整的话“这就是不多不少但又相当多的无足轻重的糟糕”,但是马拉美以“糟糕”为中心意象词,将诞生出来的更多充满模糊意味的意象词“不多”,“不少”,“但又相当多”,“无足轻重的”有序地断开安排“梯状式”,而且让“糟糕”调开,藏放另外一页,其中的跳跃性,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跨度都是比较大;但这一句话的自然整体性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马拉美让“糟糕”,这个意象词承受数量与重量的含糊不确定性来担当,这就是为什么马拉美称“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而且要“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17]马拉美让词与词相互碰撞,词与句相互作用,让它们互放星辉和“星声”,形成具有朦胧意味的画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切变成了悬浮着的状态。”[18]我们“悬坠”在他的“诗如画”里,欣赏着由词与句带来的奇特美妙景观在每一幅流动的画面幻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骰子一掷……》中来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

接上文---------从《骰子一掷……》中来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

马拉美为自己的“个性东西”找到一种合适的表现形式。正如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来表达内在的需要。他:“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公式,就是找‘客观关联物’,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情达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物象一旦出现,就会顺发起某种特定的情意。”[19]反映在马拉美诗中,“一组物象”成为他的“客观对应物”。他在创作之前心里已经有“骰子”,只不过在寻找更好的“物象”把“骰子”掷出去,也就是说他在掷出“骰子”之前心灵里浮现一幅幅跃然的画面,其这些画面在他的“潜引线”下一步一步通过“物象”建立起来。马拉美的“物象”是抽象的明朗的词,是通过每一个极其平凡的事物而深刻地挖掘出一个海阔天空,甚至充满海市蜃楼般奇观的幽渺的精神世界。[20]请看诗最后一页中的几句:

        这该是

             与小熊星座一样靠北的北方

                   一个星座

      遗忘和荒芜的冰冷

                  数不

                      胜数

           在某个空虚而至上的表面

                          连续撞出

                             最终幻成

         星声的数点

其中的“一组物象”是“星座”,“冰冷”,“星声”,他不仅为画面找到构建的材料,而且通过其材料配上了冷色调,明与暗的对比共同组成了一幅星空图景。这些“物象”又是我们常见的,只是通过词与词的相互限定,赋予了抽象性。如“冰冷”是“遗忘和荒芜的”,似乎是一快贫瘠的土地;更不可思议,还“数不胜数”,仿佛“冰冷”又成为某一具体化的物体。应该说“冰冷”是马拉美的“通感”运用,是受冷、静色调影响而产生由视觉看到夜空的星星无数转移到触觉感到的“冰冷”。所以他的弟子瓦雷里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感情。”[21]

马拉美创造性地把一页页诗变成了一幅幅画。当读者一页页翻动阅读时,仿佛跳跃的镜头画面在读者心灵之窗闪现晃过;读者与诗人统一在时间与空间的流动的画面内与诗人进行对话——静态里的动态说话,通过以这种方式的对话进而把握画面内在的“韵味”。那么我们怎样把握他“诗中有画”的内在“韵味”,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

待续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骰子一掷……》中来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

接上文------------从《骰子一掷……》中来看马拉美的“诗中有画”



最后,我们来看看诗中的内在画面结构。先让我们回到整首诗中画面感最为强烈、最为鲜明那一页,这也是马拉美要表达的思想意图重心所在。他在这一页里运用了中国画里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艺术画面效果同时来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意念。他的诗中是怎样体现的呢?它在中国画里的定义是:“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焦点,不用固定的视点来观察景物的画法。”[22]即观察点是运动变化的,不受任何给予的视线限制,根据需要而进行移动采点观察,把所见到的组织入画。[23]马拉美根据自己内在需要从不同心理角度的进行词语创造,散布于诗中的各个部分。他是以心灵为不定视点进行移动观察来组织适合于呈现画面的各种“象”的元素。不同的心灵变化所组织入画的“象”元素含有的色调、情感不同。比如诗人以“幻影”的状态从“分散”到“被否定又被关闭”又到“纷然地涌现”,不同状态形式下呈现不同各种“象”——“分散”时是暮色的存在着;“被否定又被关闭”是在暮色下又带上轰然的声音存在着;“纷然地涌现”是处在瞬间变化的光亮形式下存在着。由各个不同状态下的“幻影”组成的色彩明暗不断变化相互对照的图画,同时诗人他自己的思想情感逐步加深,意韵内涵拓展着画面的延伸与变化。再可以看看“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这一标题,诗人的心灵就是“骰子”,随之“一掷”,分别穿插于整首诗中的“永远”、“永远取消不了”、“偶然”它们各自又在即定的视域下把其他的“物象”元素组入画里,串接每一幅画,从而在整体上组织成一幅长卷画。马拉美在《诗的危机》里说:“一个题目命定地导致在整体的诸片段间和谐”,[24]这一标题成为一条线,“骰子”与“偶然”两个基本的视点,由于瞬间的“一掷”,把它们变为两个不定的视点,但又处在空间的距离下成为“永远”,时空的一短一长拉据,致使“取消”成为一种阻碍,而阻碍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整个画逐渐呈现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意象结构方式与“散点透视法”相对应的分析马拉美诗的“如画性”。请看这一页其余的几句诗:

                  偶然

                 晦气的律动悬浮的

                             翎羽

                                 埋入

                           往昔初始的浪花

             而它的谵狂却从浪花跳上一个憔悴的枝头

根据透视现象原理:远大近小,由空中“翎羽”(远)到记忆的“浪花”(近)再到眼前的“枝头”(再近一些),画面的景物由远处的模糊拉到近出的清晰,由缥缈细小的“翎羽”到清楚可见的“憔悴的枝头”,将画面组合在一起呈现。与之相对应的“向心式意象结构”同样是“多个意象围绕主导意象向内凝聚成意象的整体”,[25]同样是运用由远及近的方法进行意象靠拢凝聚呈现出画面。按照前苏联电影艺术理论家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手法解释:“把任何两个镜头队列在一起,它们必须会由于并列而造成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一种新的性质”,这“并不是简单地一个镜头加另一个镜头,而是一种创造。”[26]同样与画的生成具有相通之处。由第一个镜头画面:空中悬浮飘动的翎羽;到第二个镜头画面:翎羽落在海面的浪花上;再到第三个镜头画面:浪花的涌动跳上一个枝头;这三个画面的组接并列开阔了一幅更具有广阔空间意义上的意境画,同时配上冷色的颜料――“晦气”充满整个画面。

在这几行诗中,我们还会发现诗人马拉美在运用了“向心式意象结构”同时运用了“重叠式意象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和方法就是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强调的“意象迭加”,诗句里把“浪花”与“枝头”迭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从而使画面的视觉效果更鲜明。意象派诗人把这种手法称为“视觉和弦”,即“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可以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联合起来提示一个与二者不相同的意象。”[27]马拉美在诗中多处运用双重意象结构相互交叉、相互叠加来构造画面,如“闪现的帆影”与“一座楼的壳子”;“发狂的孤羽遇上并擦过午夜的软帽”――“孤羽”与“软帽”等等,让两个视觉意象由远及近的迭加出另外一个新的意象,由单个画面组合成整体画面,来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

在即将结束马拉美“诗中有画”的探讨的时候,让我们重新回到开始,回到画与诗的关系上。早在古希腊西蒙尼底斯提出“画是无声诗,诗为有声画”[28]这与中国宋代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相通之处;但是真正探讨诗与画的异同关系,并且从题材,媒介,感觉几个方面来研究,恐怕属莱辛的《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最终把绘画的理论知识引入诗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非马拉美莫属。因为马拉美的“诗作的伟大性和天才性必须被图画内容的容量和限度所决定。”[29]他做到了,在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首诗——《骰子一掷……》里得到了完满体现。



参考文献:



1、《西方文论选》上、下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

2、《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1996年

3、《庞德诗选比萨诗章》 漓江出版社   1998年

4、《文学理论教程》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炎秋主编  2000年

5、《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童庆炳主编  2000年

6、《比较文学理论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炎秋主编  2004年



--------------------------------------------------------------------------------

[1] 《西方文论选》下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 别林斯基: 《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中篇小说》第378页

[2] 同上  梅特林克:《寂静》第480页

[2] 同上  柏格森:《笑之研究》第280页





[4] www.cc5000.com\zhishi\shuyu\sfshuyu6.htn



[5]《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第117——118页

[6] 转引自童庆炳《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第537——538页

[7] 《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第117——118页

[8] 《工笔人物画》 李子侯著 中国美术出版社 1999

[9] 《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马拉美的《诗的危机》第279页

[10] 转引自《文学理论教程》赵炎秋主编  第57页

[11]《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马拉美的《诗的危机》第276页

[12]《西方文论选》下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黑格尔美学第298页



[13] 转引自童庆炳《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第537——538页

[14] 转引自《文学理论教程》赵炎秋主编  第394页

[15] 同上

[16]《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马拉美的《诗的危机》第273页

[17]《西方文论选》下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 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第262——263页

[18] 《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马拉美的《诗的危机》第279页



[19] 转引自童庆炳《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第339页

[20]《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第9页

[21] 转引自童庆炳《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第334页

[22] 谷嶙编著 《透视原理》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

[23] www.lgzxj.com 萧作 《中国山水透视法》

[24]《马拉美诗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雷,梁栋译 马拉美的《诗的危机》第279页





[25] 转引自《文学理论教程》赵炎秋主编  第394页

[26] 转引自《比较文学理论教程》赵炎秋主编  第331页

[27] 同上

[28]《西方文论选》上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415页

[29]《西方文论选》下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 别林斯基: 《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中篇小说》,第377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村庄 于 2006-9-3 10:11 发表
学习!顶一下!

-------------此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文艺杂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村庄 于 2006-9-3 10:11 发表
学习!顶一下!

------------谢谢村庄先生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象迭加"-----忘记了这个表达,再来回顾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19: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