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以及我这一次艰苦的旅程
(谨以此文感谢在成都的搁浅的鱼、毛舅)
回来了,完成了一段艰苦的旅程.
一连八天和车、和山、和水作了一次最亲密的接触,验证了一下自己长久不锻炼的身体,疲惫和视觉上的困顿是我唯一的感觉了。
当我再度回到成都车站的广场前,我看着站前楼顶上二个鲜红的大字,感叹着和这个城市随即就要的分离,抬着自己的头我长时间的没有说话,当火车真的启动的时候,我试图努力透过车窗的玻璃找寻一些曾经熟悉的身影,当我挥手和搁浅说再见,当我一度没有回头的走过检票口的时候,我清晰的知道,成都以及我这一次艰苦的旅程基本和我说再见了,不见草堂的影子,不见诗人的历程,不见夜间岷江的水声,更不见春熙路那些匆忙的丽影,所有的一切都和铁轨一样在自己的背后拉伸。
说声再见,成都,说声再见,这一次的旅程。
宽巷子,接近于废墟的成都影子,从尽头我努力踏自己的步伐靠近它的深处,二边城市的改造痕迹已经很显然,光着膀子的成都爷们和叼着烟眼圈浓厚色彩的成都娘们,大声的喧哗着,竹椅上就着的千姿百态,高大的树木,浓密的树叶,带着中国特色的红灯笼,各式各样的沙龙,流光十彩的午夜暗处,所有的所有的都是一副都市浮生浍。找到那个掩藏在旧房屋垃圾里面的“茶马古道”, 一杯啤酒,一点点微暗的灯光和那个在绿色光线下小店的招牌,这些都是我喜欢的生活,其实要感谢在成都生活久的鱼,是他引领着我接近这个城市夜晚的心脏,他知道我喜欢这样的地方,喜欢有着市井味道的都市角落,总觉得繁华的摸样只要路过就可以了,可普通的市井场所必须要深入才能有记忆。
记得坐在比我们高一点角上的那群人,弹着吉他唱着歌声,男人和女人都是那么的开怀,我强忍着那一晚的肚疼聆听着,其实他们的歌大都是忧伤的,可能和他们的年龄有关系,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上流露着岁月鞭打的痕迹,我低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高大的树下,一杯接着一杯饮完酒和自己的思考,那些驴客张贴在龙堂过道里面的小告示,同样也清晰的告诉我,很多人,有着很多对山、对水、对城市有爱好、有感情的人聚集在这里等待出发,回头的路上,我也问自己一句了,我何时出发………..
锦里,有人说是成都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夜色深厚的晚上,没有看见古戏台上面精彩的川剧,也没有看见老成都风俗的当下再现,我看见了人群里面红色的灯笼和那一间连着一间古色古香的店铺,我喜欢这里,和我到过的其它城市有所不同的是,这里见证着现代人对古老的怀念,同时这里也蕴涵着成都人对外地人最好的表白.
不长的街道,并没有几道湾, 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它掩在武侯祠的边上,连贯在一起,遗憾的是我没有亲近武侯祠,也没有看见那副如何治理蜀人的经典对联,所有历史遗留的痕迹都藏在了锦里隔壁那高大的院落里面,我行走在它的边缘,想到《出师表》,想到大志未完的那个圣者,历史长河里面走过的那些精英如今已经远离我们很远很远了,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一丝丝片段依旧清晰,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见证和保存。
星巴克居然也掩身在这条巷子里面,木制的椅子透过橱窗清晰可见,暗淡的灯光下面,都市生活的男男女女低头私语,我想或许爱情的沟通在那一刻就融进了咖啡的香浓中了,我仅仅是路过,但我便有了深刻的印象,在熟悉的招牌和熟悉的英文字母下面,繁华和时代变迁的摸样或远或近。
走出来,搁浅让我站在锦里的牌楼下面,摆个固定的姿势,定格一个瞬间,其实定格的只不过是一张我此刻的面部表情,我依旧希望把这样的接触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惟有那样,我还渴望着下一次的接近和深入。
杜甫草堂,草堂的主人是个诗人,我其实不知道他的出生地和老去之地,但我知道成都他所感叹被风吹动的茅屋,到达成都的那个上午,我就去了那片园子,在门口,郭老的四个大字刻在我心头一样,惟有敬佩之情了。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诗人,文笔触接到社会万千现象,读他很多的诗句总能感悟到他的激情,“安史之乱”后,诗人的生活起了变化,同时也使他对社会之现象有了更深刻的体现,记得有朋友劝告过我,诗歌多要接触社会不要沉迷在自己内心,想想遥远的古人,再想想他那些保留至今散发文字味道的诗篇,无一不是警示佳句,遗憾的是,古文我学的不好,总不能通达诗人每个句子的深处。
走在草堂记录足迹的地方,我看到很多文人墨客遗落在那里的只字片语,更有很多政治客的图象资料,之所以大家都去敬仰诗人,我想无不和他爱国以及渴望报效国家的热情有关,从他的诗句里面我们完全可以窥见这样的火热情怀,诗人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空有满腹的才华,遗憾!我只能这么去说,联想到如今,恐这样的事情也不少见,时代就是时代,历史也终是历史,过去了,保留了,到底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
草堂几经变迁,很早以前的痕迹只能依靠如今的复古再现了,那婉转的路和路边高大的树木,散落在草堂内部的人群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带思考去接近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的,我片面的认为,当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能够留下的就只有自己简单的身影了,思考,对这位诗人的思考,我们能够带走吗?
恐怕不能………..
2006.8.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