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3-24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筝弹诗第五期】简评逸尘的作品《事件》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筝在 2006/03/24 07:57pm 第 4 次编辑]
――――――――――――――――――――――――――――――――――――
◆【古筝弹诗→之二】品赏逸尘作品《事件》
――――――――――――――――――――――――――――――――――――
为什么我顺着人声走过去
推开的
总是一个空屋
那些大声喧哗的人呢
是什么让他们戛然而止
并,突然隐匿了行踪
――――――――――――
筝在此向大家推荐逸尘这篇作品《事件》,并不因为这首诗歌在你读过之后,它能让你记住其中有什么佳句,而是作者给我们渲染了一个妙不可言的氛围和意境,那种感觉是你在读完这首诗歌后,会被一种如水流动的怅惘情绪所萦绕,并不知不觉的被卷入进去,全身心投入作者的视觉和听觉中去。这种朴实而有玄思的诗歌便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直抵人的灵魂深处,他的诗歌语言呈放松、平滑的状态,并以“关照主旨”和“审美的”态度,从容的叙述,把其中的思考化为具体的日常经验,不加干预的再现真实和虚拟的错综复杂,所有的因素都不可避免的掺入经验的价值,通过纯粹审美的途径接近意图和目的。这首诗歌的特点,还在它不应成为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又反映折射出生活的本质,它决不仅仅是生活的描摹,而是自成一体的世界,独立、完整、自给自足。
这第一节一共六句,却包含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顺着人声走过去?推开的,总是一个空屋;第二个问题:屋子里,那些大声喧哗的人呢?第三个问题:是什么让他们戛然而止,并,突然隐匿了行踪。
虽然起节采用一连串抛出三个问题作为切入,却没有给读者产生厌烦的心理感受,一般的诗歌如果问题多多,且形式呆板累赘,就会让人产生咄咄逼人的压力,甚至讨厌,继而视之为唠叨,或者孩子般的纠缠不清,这里的问题并没有凭空造成语言空洞的叫喊和责问。虽然以这种自言自语似的问题直接呈现,但在语言上摒弃一句顶一句提出问题的刻板形式,问题和问题之间有缓冲,语言的把握和运用使用的婉转而自如,并且形成连环套般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为什么我顺着人声走过去/推开的/总是一个空屋”,这里表述的是,屋子里有喧嚣的人声传过来,我是循着这声音找过去的,可当我推开屋子的门,为什么总是一个空屋?这是作者在问自己,并不需要别人的回答。换了读者你,接下来你会怎么写?是接着描绘那间屋子的空荡荡吗?或者继续表述自己很失望吗?我想有不少人会继续这种思路写下去,那就流于公式的套路,读来枯燥无味。这里作者笔锋犀利的扎下去“那些大声喧哗的人呢”?这一嗓子的声音很洪亮,是音乐中突然提升的高八度,如果你正读的昏昏欲睡,那么这一嗓子足够让你耳朵一颤,精神抖擞起来,这追着的这句无论在节奏上,还是在音律上都是点睛之笔。再接下来,“是什么让他们戛然而止/并,突然隐匿了行踪”,这句的语气有些低下去,但在意思上更深入的挖掘,很好的照应了前面的“空屋”,并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画面和神秘玄思的渲染。
其实这节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幻觉,一种恍惚中的真实,那里有一间屋子,里面传出人声、笑声,一旦你真的进入,便发现什么也没有。其实你一直都在屋外徘徊,那些声音也一直都在你的耳朵里萦绕,真实又不真实,屋子是否存在过?你是否真的走进去过?消逝的是屋子?还是你突然的消逝?
――――――――――--
我总是来不及坐在他们中间
加入一场讨论
这让我十分的沮丧
――――――――――――
我不是错过便是迟到,反正我无法融进他们中间,参与其中,这感觉“这让我十分的沮丧”。从这节来看,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但内心渴望友谊和人群。在技巧上,这节和上一节关照密切,他们的“突然隐匿了行踪”,和我的到来是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我的到来,所以他们散开,或者拒绝,这里更表明一种失落感。这节是心绪的描述,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我开始怀疑自己
继而怀疑自己的耳朵
一定是它们失去了方向感
每每把我引入歧途
――――――――――――
因此,我对自己产生怀疑,并对这个世界持怀疑的态度。这里在手法上,是顺着内心的情愫,对现象进行内心深入的反思,在叙述上也是一种转折。对自己的怀疑,以及对耳朵听到的东西的怀疑,“一定是它们失去了方向感/每每把我引入歧途”。我怀疑自己真的出了问题,那些空穴来风的声音才会使得陷入这种幻觉之中,并让我在其中越走越远。这节的退思是从经验本身有目的牵引读者的进入我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内在的价值,它的诗意价值便在于这种绝无仅有的内心剖析的内在价值,达到和读者的内心共鸣,唤起曾经有过的同样的经历和经验。在表现手法上,从怀疑自己到怀疑自己的耳朵,以及那种声音的诱惑和招引,都使得我必须沿着那个方向追寻,进入大路中岔开的小路的枝节中,这完全是对内心的审视和反省。
------------
我走了很多路
阳光下的路
黑暗中的路
却总是走不到要去的地方
------------
这些年,我走了那么多不同的路,就为了找寻那样一间的屋子,有“阳光下的路”,也有“黑暗中的路”,这里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白天和黑夜,也可以看作光明和坎坷,但不管我如何努力,我“却总是走不到要去的地方”,因为,每当我接近或者走进去,他就在我的眼睛里消逝,就像那间屋子和那群人的声音。结尾的这句“却总是走不到要去的地方”,恰到好处的再次印证了第一节提出的问题,希望和失望的反衬,人生不过如此,终点也许就是零点,到达和失去同时发生。在语言上,这首诗歌都采用了最平实的词汇,去繁就简,明白易懂,但在氛围的营造上,匠心别具。
--------------
事实上
我始终是顺着一些声音走过去的
那些声音听起来并不陌生
有的像是我现在的邻居
有的像是我从前的女友
--------------
这首诗歌的漂亮之处,还在于节和节之间,语言和语汇衔接的非常自如巧妙。这里的“事实上”,很自然的扣住前面的章节,是一种自剖,“我始终是顺着一些声音走过去的”,“那些声音听起来并不陌生”,它们“有的像是我现在的邻居”,“有的像是我从前的女友”。在这里,作者反复吟唱“我始终是顺着一些声音走过去的”,并加上了“始终”来强调,在语气上形成回环和不断延续的视觉效果。后面的“并不陌生”补充的非常有必要,并说明了这一切都不是虚拟的,一切都很真实,世界便在虚拟和真实中变得复杂和错综了。“那些声音就像我现在的邻居和前女友”。我追求的其实并不虚拟,但我永远都走不进去,这就是真实的悲哀。
――――――――――――
可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
当我确定地推开房门
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
并突然间,人去楼空
――――――――――――
这里又是一个转折,在情绪上犹如一波三起,委婉的恍然如小提琴旋律的环绕。可每当我真了动情,并且决定推开那扇传出人声的房门,我想说出深藏在心底的秘密,那个我希望倾听并接纳的人就彻底消失,在突然之间,这好像是突发事件,实际上却不是,我只能把这一切当成我的宿命。
这首诗歌的委婉和情绪的流动实在感人至深,并且在技巧上几乎已经到达到看不到明显的斧琢痕迹,语言的自然度显然不是从嘴巴里发出的声音,而是夜莺在林间忧郁的小夜曲,那是来自心灵的琴音,其凄婉忧伤,又透骨寒凉。筝很少给人写点评,实在喜欢。
2006.3.23晚,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