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91|回复: 6

[原创]精 神 的 流 浪——读诗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0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 神 的 流 浪
——读诗散记  
“那使事物不朽的,必同样令诗光荣。”
诗歌使我苍老。仿佛一扇虚掩着的大门在面前,我却总以为这是一堵推不倒的墙——苍老。我无法不痛苦地思考。诗魔力般的语言、丧失秩序的秩序、毁灭又重生的生机令我痴迷。我愿意这样苍老下去,然后如秋天的落叶静美地死去。因为我知道,在墙的背后是另一个绚丽的世界、安宁的世界、年轻的世界。在那里,鲜花盛开的土地,我将再次得到重生,年轻,再次吟唱我的歌,献给我的姑娘和友人。
正是诗歌本身的年轻使我苍老。而这种悖谬的本身该是有多痛苦!
欢乐的花朵舞在痛苦的土地。我的沉思和心也随之舞蹈。
为苍老而舞。
诗歌使我丧失在正常语境说话的能力,引我进入另一个王国。我就像一个刚懂事的孩子,眼睛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切都是新鲜而有趣的呀!在这个王国里,我可以见到许多新奇的景象,正如我写的那样:“野花可以开在/不败的荒原上/金鱼可以长着金色的翅膀/飞行于静默的天空”正常语境的轰然坍塌在事实上并未给我带来预想中的“灾难性”后果,相反,这倒是一个莫大的惊喜呢:在正常语境下,我对文字的感受是理性且呆板的,无法更深切地领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独特魅力——那是一种奇妙的莫可言状的心理享受(尽管痛苦总会乘虚而入)。或者用正常语境的字句来讲,我尚未真正体会到汉语文字的博大精深。
然而,诗歌打破语言常规、脱离旧有秩序去重建语言新秩序及其所予人的海阔天空的想象却提供了这样一个用心感悟文字和生命的机会。
非常规语境的建立,使我更能感性地欣赏和理解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抑或一切丑恶的世俗的肮脏的罪物都将以其本真的面目呈现在我在面前。坦然,并直面之。
这时的我不再是“我”,可能是破裂的个体或聚合的整体(集体),这构筑的材料来自真实和虚构的世界,丑恶的真相和善的形象都在其中。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世界处在比喻的边缘/一切幻觉的顶端/都是真实的画面/在闪动”。
诗歌重塑了“我”。作为一个“非道德生活状态”的“我”存在,没有哪怕一滴廉价的同情之泪。我尽量克服非“我”的感情冲动,力图使“我”冷静,冷静,再冷静。惟此,“我”才能以自由者的身份旁观这个世界,拷问生命的存在价值,上升精神的阶梯。
落寞。恍惚。发愣。放逐。游荡。空旷的土地。分裂的尸体。冥想。路上。墨水瓶。虚构的爱情。女性。单行道。林中鸟。左手。逗号。
诗歌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打开了我尘封已旧的想象之门(虽然现在只是微微打开,但足以令我兴奋了)。即使一个词语,也能令我激动不已。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穿越过去和现在,直达未来。的确奇妙无比。我就仿佛生活在无数个时代里、处在无数的时间和空间里,无与伦比的分身术和隐身术。
“我”是层叠的,不断重复的,在语言中永无止境的。真想一觉醒来忘掉我肉体的自己,看到一堆词语在书桌上倾斜又倾斜。
泰戈尔是一个与自然无比贴近的诗人。体贴、尊重、赞美自然的诗句在其作品中俯拾即是。其美学观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如其所述,乃是“把整个真实逐渐变成我们快感的源泉”(《美与文学》)。他所提倡和推崇的美感是建立在“真实”之上、并与真实不可脱离、密不可分的“快感”。他的一生都是在努力实践“真善美”的统一。“美的形象是善的完美形式,善的形象是美的完美本质。”
泰戈尔的散文诗集《飞鸟集》带给我许多有益的启发。自然世界里的诸多现象一旦经由人的心灵感悟和深切思考,都将会充满思辩之美、统一和谐之美,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普遍哲理的气息,很具有启迪性。
他的诗句往往很感性,直觉的冲击力很强。诗人的感性、直觉带来的却是理性气质的深刻思想。这非凡的体验,不能不说是令人神往的精神追求。
读《飞鸟集》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黎巴嫩的一位天才诗人纪伯伦。他也曾写过散文诗,而且凭我现在的模糊记忆,他写的散文诗集《沙与沫》(?)与泰戈尔的《飞鸟集》极其相似,都是极短的句子,平淡的语言中蕴涵深刻的哲理。记得我当时在笔记上还摘抄过不少诗句。我想,如果把两个集子放到一起比较阅读,那么也许更能深切理解“诗人的心是相通的”这句话了。讲得富有深度的话,就是印证了荣格的所谓“集体无意识”。
"生活的深度,其实丝毫不值得我们去研究,只有生活的表面才值得我们为之倾注如潮的心血"。(臧棣:《假如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在写些什么》)诗人臧棣的这段话彻底颠覆了我的思想认识和人生经历的一些固有观念,使我处于模棱两可、不置可否的境地。我感到了深深地困惑。
在我的阅读体验中,生活的真相(深度)一直都是我所关注和努力探究的。我渴求的是探寻人在生活中的各种真实状态:尴尬,荒诞,戏剧化……而生活的表象(表面)无疑只是这个过程顺利进行的一个辅助通道。通过对生活表象的"深度"挖掘,总结,分析,从而获得生活的真知,并进而更了解生命个体在生活中的存在状态,揭示属于生活中的普遍哲理。
虽然随着文艺新思潮的引进和进一步发展,"文学反映生活真实”的理论已不再是文学创作至高无上的原则(在我看来,尤其是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更是如此:诗歌先天不具有承担“反映生活”的文学使命和现实要求。即使“承担”,也决然不应该是道德意义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然而,从超越文学创作这个层面来看,“生活的深度”问题,无论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在心灵世界里(潜意识)都是值得关注并研究的。我们的视野岂可停留于“生活表面”?
《假如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在写些什么》是诗人臧棣回答西渡的书面采访记录。或许,我的这些困惑只是“断章取义”的结果。或许,我没有认真考虑诗人说此话的现实语境。或许,此话背后的隐喻被我忽略了?还是此话本身就是隐喻?
其实,我大概能理解诗人说此话的侧重点:生活的表面现象确实需要诗人们努力凭借感性经验来“悟”的。因为他自己就曾说过:“不能把个人经验作为隐喻来写运用的诗人,都不能算作是一个好的书写者。”
我把我的疑惑告诉我的一位友人,友人是这样来回答的(我总结了一下):“生活的表面即生活的真实内容,生活的深度即生活的意义。我们有时不必太过问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抛开那些易框缚人的东西,在生活中学会生活,过一种实在的可感的可触摸的生活。也许这才是生活的本真状态。”
  现在想来,也许真是我错了。不过,生活的意义是必须要纳入到自己的思考之中的。这是不能否认的。否则,便可能使自己置身于“混沌状态”。再说了,“当你感到困惑时,你就差不多知道写作的奥秘何在了”。这一点倒令我欣慰。
  
于坚有言:“诗人应该怀疑每一个词语。”我想这是针对诗歌创作而言的。事实上,这句话本身毫无“夸大其辞”之嫌,尤其针对诗歌语言的精确提炼来说,“怀疑”词语在诗歌中的语境作用和在整体上所能给予诗歌的张力都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诗人的《对啤酒瓶盖的命名》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啤酒瓶盖”是一个微乎其微、被严重忽视的实体(在诗歌中是意像),相对“干净、空白”。在现实中(似乎事情一旦框进“现实”这个词的门下,便有“批判”紧跟其后了),诸如此类的“啤酒瓶盖”们不胜枚举。诗人对“啤酒瓶盖”的命名是一场无可驳斥的审判。
由于社会环境和大众文化的影响,有些词语已经无形中被捆绑了附加含义,如“洗头”(“洗头与妓女的勾当”)等等。这无疑是被迫的语言污染。
说到诗歌语言,后朦胧派的“他们”诗派有句貌似口号的断语:“诗到语言为止。”其实,这句口号不过是维特根斯坦的“我语言的尽头是我的世界的尽头”的翻版,在当时提出想来也是标新立异的手段而已。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深受西方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蠡测许多诗派只学到了“标”,本质的东西没有认真研究,不能不说是遗憾。尤其是脱离了整个诗歌传统,缺乏相应的内在的延续和继承。试想,建立在沙基上的屋舍岂有不倒之理?
有时,我看到杯子这实物本身,首先想到的却是“杯子”这个词语。奇怪的事。
人生充满悖论。诗歌应该而且有能力将这种悖论公开化。诗歌自身的悖论或许正是人生悖论的合法处所和自然影射。
唐晓渡将诗歌创作划分为“青春期写作”和“个人写作”两个阶段的理论很有说服力。“无论是怎样的‘破绽百出’,一代诗人正是经由‘青春期写作’发现和检验了自己的写作才能,锻炼和修正了自己的诗歌抱负,并在私下完成的、每每把模仿妄称为创造,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学徒生涯中,逐步领悟和掌握了写作这门古老技艺的秘密。”于我自己来说,也是如此:“开始是拙劣的模仿/终点站在候车大厅的纸篓里/或者,结束的不是结束本身/满载乘客的汽车正缓缓启动。”而且他认为每个诗人都有其“个人诗歌知识谱系”和“个体诗学”。这是诗人进行创作的源泉所在。然而,如果长期的依赖“个人诗歌知识谱系”,必然造成诗歌语言的乏味、单调、重复、单向恶性繁殖、流水线生产。“诗人的枯竭,以没完没了的复制自己为最可怕。”(杨炼)所以,诗人到一定阶段欲寻求突破就必须争脱这牢笼框缚,重建新的知识谱系,用新的思想和语言为诗歌注入新鲜血液。惟此,方能有新意,才可能攀登上又一个高峰。
“越是接近诗的人,越是精神的流浪者;而越是走进诗,越是有更多的精神口岸。”
一个精神的流浪者必须担当的是承受孤独,而且应该具备这样的勇气来直面路途的艰险。
每一个精神口岸都有其独特的风景,这也是代价付出后的所得。
精神的流浪,最终会使这种流浪成为一种精神。


旧作:)
发表于 2005-12-20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精 神 的 流 浪——读诗散记

拜读,学习!先生体会很深透!
红一下,提给大家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精 神 的 流 浪——读诗散记

先挂,大家都看看,免得掉下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精 神 的 流 浪——读诗散记

语言的魅力依然
个人喜欢根植真实生活中的质朴的文字
如杜甫 如再别康桥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1 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精 神 的 流 浪——读诗散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烟雾缭缭在 2005/12/20 08:58pm 第 1 次编辑]

越是接近诗的人,越是精神的流浪者;而越是走进诗,越是有更多的精神口岸.
以一种宁静的方式解释着读诗的心境.好文章!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精 神 的 流 浪——读诗散记

谢谢楼上的朋友阅读
问好大家:)
虽然情感不复以往,但有些不会变的东西在今天和将来也就无须再去改变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精 神 的 流 浪——读诗散记

  “诗人应该怀疑每一个词语...”我对这一句话尤感兴趣。
  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他提倡的兴(一种激发的美感)、观(观社会政治角象)、群(相互交流的氛围)、怨(干预批评之功效)之说,其实不只为诗,为文也一样,都表明了现实主义理论和现实主义创作中所具有的地位。
  同意缭缭的意见,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1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